音樂有益於人類的身心健康

隨著音樂與人類關係的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投入到對音樂的研究之中。他們發現音樂能夠引起人們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而且可以有效地刺激神經系統,進而改變人的情緒,除此之外,音樂還可以治療疾病甚至開發幼兒的智力。西班牙的《趣味》雜誌就向我們介紹了有關音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簡介

隨著音樂與人類關係的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投入到對音樂的研究之中。他們發現音樂能夠引起人們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而且可以有效地刺激神經系統,進而改變人的情緒,除此之外,音樂還可以治療疾病甚至開發幼兒的智力。西班牙的《趣味》雜誌就向我們介紹了有關音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音樂起源無定論

在音樂的世界裡,沒有國度之分,也沒有時間之分。帕瓦羅蒂、卡雷拉斯以及多明戈世界三大男高音,在全球擁有無數的歌迷。幾百年前音樂大師創作的雄偉樂章,至今聽起來仍然讓人心潮澎湃。

一個日本人,即使他一句西班牙語都不懂,卻也能夠清楚地明白布萊里亞舞(西班牙一種民間舞蹈)傳達的是喜悅之情,而在聽另一種叫塔蘭塔的西班牙民歌時則感到無限的傷感。

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音樂雖然在結構、音調、節奏以及演奏方式上存在諸多的差別,但是其所表達的感情卻大致相同,或喜悅或悲傷,聽上去讓人能迅速感知。

英國基爾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約翰-斯洛博達和派屈克-尤斯林在這方面頗有研究。通過對上百名志願者進行的多次實驗,他們發現節奏舒緩、音調下降的音樂會使收聽的人感到悲傷壓抑,而節奏明快、音調上揚的旋律卻讓人激昂振奮,急速的不和諧音導致聽者心情焦躁並且感到恐懼,如果各種類型的音樂交替出現,人們的情緒會隨之波動。所有參加實驗的志願者反應都出奇的一致,沒有特例。

他們認為這種現象和人類的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情況下,大聲喊叫表達一種憤怒不滿的情緒,無論何種語言,而溫柔的話語則是用來傳達友愛和喜悅之情。雖然語言各有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但是人們還是可以通過彼此的語氣語調來大概了解對方的意圖。而音樂也是這樣,其中蘊藏了人類能夠共同感知的“感情密碼”。正因為這樣,音樂才能跨越時空的隧道,使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的人們都能夠共同感受到它的魅力。

而且科學家們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具有欣賞音樂的能力和能夠掌握語言一樣,都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少數幾項能力之一。但是對於音樂的起源問題,究竟是因為人類本身所具有的某些基因而天然產生,還是得益於人類文明的發展至今尚無定論。

全腦感知音樂

科學家進行的有關人腦感知音樂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初。他們想要知道的是,當一個人的大腦部分受到傷害後,是否一定會影響其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通過對一些腦部受損的病人的觀察研究,科學家們了解到,很多喪失了語言或者其他一些功能的病人並沒有失去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而一些患有“盲音”、也叫“失歌症”(完全不能辨認音調、音速、音高、節奏等)的患者卻仍然具備良好的聽說能力。這說明人類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與語言表達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一些傑出的大音樂家的事例也給這一研究結果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偉大的德國音樂巨匠貝多芬(1770—1827年)26歲時不幸得了耳聾症,而且病情逐年惡化以致最後雙耳失聰。這對於以音樂為生命的貝多芬來說,實在是太殘酷了。但是他並沒有向命運低頭,反而在隨後的30年沒有聲音的世界裡創作出了更絢麗的樂章,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命運》交響曲。貝多芬的成功固然和他堅忍不拔的毅力是密不可分的,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雖然失去了寶貴的聽力,但是他還擁有著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另一位俄羅斯音樂家謝伯林因為左腦中風而失去了對語言的理解以及表達能力,但是和貝多芬一樣,他隨後也創作了許多為後人稱道的經典樂曲。

還有法國印象派音樂家莫里斯-拉威爾(1875—1937),他在創作波萊羅舞曲時,就已患有嚴重的老年性痴呆,大腦左半球功能退化,喪失語言能力,而且行動困難。但是對音樂的執著支持著他繼續奮鬥,並最終創造出了舉世無雙的波萊羅舞曲:整首曲目節奏完全相同;音調除最後兩小節以外始終在C大調上;只有兩個音樂主題,而且每個都重複了8次,但舞曲巧妙地運用了新穎別致的調式與和聲,擁有30個近乎完美的旋律和囊括25種音質的和弦,整首樂曲匯集了受痴呆症所困的老藝術家對音樂的全部感知。

法國神經學家埃爾夫-普拉特最近的研究結果更是進一步說明了,對音樂的感知是人類全腦共同的行為。普拉特教授是利用X光片和正電子放射技術來尋找大腦“享受”音樂的部分的,但是,結果卻令他頗感意外,因為實驗證明,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不僅存在於大腦中處理聲音和語言的區域,而且還現身於其他的一些神經中樞里,甚至還包括視覺皮層。不過相對地說,音樂還是主要地受右腦的支配,而人類的左腦則掌控著語言的大權。

另外,還有科學家通過使用神經影像技術對大腦進行掃描,並對結果進行詳細的分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音樂活動是在大腦的不同區域內同時展開的,人腦的每個部分都“各司其職”,假如人的左腦受損,那么他對音階的識別能力就會極度下降,而如果受損的是大腦的右半部分,那么此人將無法感受到音樂旋律的跌宕起伏。

音樂能治病

在了解了人類大腦多個區域都能同時參與音樂活動後,下面再讓我們來看一下音樂在醫學方面的貢獻。傾聽優美的音樂對我們的身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以色列貝特達甘-迪肯斯醫學中心的神經學家們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發現,專職從事音樂的人的聽覺系統和心理控制力往往比一般人發達得多,其神經系統中由神經細胞組成的灰質的面積甚至能達到正常人的兩倍。看來多接觸音樂確實會有益於人類的身心健康。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1997年發表的一份醫學分析報告指出,如果病人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多聽旋律優美的音樂,那么就可以適當減輕其心理壓力並穩定情緒。每天都會有成百上千名患者需要接受胃鏡、核磁共振以及其他許多令人感到不適的檢查,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在病人接受檢查的過程中給他們播放動聽的樂曲,那么他們的反應會好得多,這是因為引起恐慌的皮質素、促腎上腺皮質素等激素的分泌量大大減少了,可能音樂讓它們也陶醉了吧。

巴巴拉-科拉薩醫生還做過這樣的實驗,他把患者分成兩組,一組讓他們享受音樂,而另一組則讓他們像平常一樣。隨後科拉薩把有關身體狀況的壞訊息告訴他們,並馬上測試兩組人的腎上腺激素的分泌狀況。結果顯示,那些聽著音樂的人體內激素分泌得要明顯地地比沒有聽音樂的少,因此在得知壞訊息後,表現得也要平靜鎮定得多。

音樂不僅能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使其能夠更好地接受治療,而且還能切實減輕某些病症甚至治癒一些疾病呢。

科學家們發現傾聽音樂可以明顯地減輕病人因做化療而引起的疼痛、噁心等症狀。2002年開始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則初步證明,經常接觸音樂可以減少30%因治療乳腺癌而產生的副作用。英國癌症研究中心則首先開始研究音樂能否幫助治療癌症這一頑症。

我們經常能夠在電影中看到這樣感人的畫面:一個人因為事故或是其他原因而失去記憶成為了植物人,除了呼吸再無其他反應,醫學對其已經完全是無能為力。但是他的摯友親朋卻始終給他哼唱其失憶前最熟悉的旋律,奇蹟發生了,植物人竟在音樂的感召下重新甦醒。

這可不是虛構的情節,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感人的實例。因此一些專家提出是否能用“音樂療法”來治癒某些疾病,如殘障、中風、癲癇、兒童智力發育遲緩、因腦溢血引起的癱瘓等。

不過,雖然很多實驗的結果都表明“音樂療法”的確效果不錯,但從醫學和生物學角度出發,我們仍然還不清楚音樂與病人康復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聯繫。

音樂開發智力

科學家們還研究發現,音樂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適當的音樂訓練能夠有效促進智力的開發,對於幼兒來說尤其如此。

有這樣一組實驗,研究人員把兩組小白鼠放入“迷宮”,給第一組播放音樂,第二組則讓它們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下探尋,結果發現聽音樂的小白鼠輕而易舉就找到了實驗中設定的迷宮出口,是音樂使它們變聰明了。通過對人和動物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科學家們認為,音樂在智力開發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音樂開發智力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廣大的少年兒童,因為大腦發育最旺盛的階段是從出生後到10歲左右,聽音樂能使嬰兒的神經元之間產生一系列複雜的相互聯繫,進而有利於神經迴路的形成。正因為這樣,所以現在學習樂譜、樂理知識及掌握某種樂器已構成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還有好多媽媽在懷孕時就開始薰陶孩子的音樂細胞了。

雖然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說明音樂能直接促進智力的發育,提高智商。但可以肯定的是,欣賞音樂確實能讓兒童不感到過重的壓力,而且能更集中精力學習;孩子們經過定期的音樂訓練會在智力競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尤其是依靠記憶力和空間想像能力的那種。大腦能把他們在音樂領域中學到的知識套用於其他領域,提高閱讀能力和數學技能。

音樂使人興奮?

音樂能夠使人興奮?法國雷恩大學的一組生理學家正在竭盡全力希望能夠證明這一論題。

通過研究,科學家發現人在收聽音樂時受到的刺激與吸食毒品、性交和被催眠時的感覺極其相似。因此他們非常想證明音樂就是一種興奮劑,或者至少可以被解釋為一種作用於神經系統的藥物,或是來源於外部環境,由神經中樞系統處理的一種刺激。

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小提琴家的大腦皮層組織里擁有的神經細胞要比普通的人多,這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音樂活動已經參與到了神經組織的構成,可見對音樂接觸越多,神經系統也會越來越發達。

精明的商家??購買慾,因此超市、購物中心常常會播放悠揚的旋律,讓人們在心情放鬆的狀態下不由自主地多購物。

音樂與人類密不可分,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我們每一天能夠快快樂樂地生活,音樂也功不可沒。真是難以想像,假如有朝一日,我們的世界沒有了音樂相伴,那么人類將如何是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