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c小調第五交響曲](/img/c/0ab/nBnauM3XwIDOzkjMzEDO4MzM0UTMxMTNwgTMxADMwAzMwIzLxg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貝多芬為他的第五交響曲花了四年左右的時間辛勤勞動,從1804到1808年。在此期間,為了創作另一部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五交響曲》曾暫時中輟。另一部交響曲因完成較早,所以編為第四。
演奏提示
《c小調第五交響曲》的樂隊編制如下:
木管組 | 銅管組 | 打擊樂組 | 弦樂組 |
---|---|---|---|
短笛(只在第四樂章使用) | 降E調、C調法國號 | 定音鼓 | 第一、第二小提琴 |
長笛 | 降B調小號 | 中提琴 | |
雙簧管 | 長號(中音長號、次中音長號及低音長號) | 大提琴 | |
降B調單簧管、C調單簧管 | 低音提琴 | ||
大管 | |||
低音大管 |
樂曲鑑賞
![c小調第五交響曲](/img/2/46a/n5GcuM3X0QDM4YDN1EjM2MTN0UTMzIDM2gTM1YTNwAzMxAzLxI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c小調第五交響曲](/img/a/cca/nBnauM3X1UzN4kzN2EjM2MTN0UTMzIDM2gTM1YTNwAzMxAzLxIzLx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第一樂章,樂曲開始的主題被貝多芬稱作“命運的敲門聲”,它是樂章的第一主題,陰暗、冷酷、威嚴,以很強的力度在弦樂與單簧管的齊奏中奏響。接著,主題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現在各個聲部,似乎是一聲巨響後的餘音,也似乎是厄運在四處蔓延。隨著力度的漸強,命運主題在樂隊合奏的轟鳴中又一次出現,並稍加變化向前衝去。它開始時有些驚慌不安,以後逐漸活躍起來,試圖主宰一切。突然,兩個強烈的和弦將它阻截住。瞬間的沉寂之後,嘹亮的號角聲在圓號聲部奏響。隨即,抒情的第二主題呈現,這是作曲家內心的寫照,在這安謐、溫暖的音樂中作曲家表達了渴望安寧的心境。此時,躲在低聲部的命運主題越來越執拗、堅決,伺機重占領地,然而,一個強有力的堅定的鏇律以不可阻擋的氣勢將它淹沒。在這段音樂的末尾仍可聽到厄運的掙扎聲。
第二樂章,兇殘的命運終於露頭了,它陰暗地、無休止地在各個調性上反覆著,尋找著時機,窺測著空隙以闖入人的生活、主宰人的一切。接著,號角性音調響起,它在召喚人們奮起鬥爭。漸漸地,音樂的力度在減弱,音區頻繁交換,音調低抑、不穩定,似乎是對鬥爭產生懷疑、動搖。突然,命運主題又兇猛地闖入,它粗野地呼號著,在大爆發的高潮中進人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重新回到第一樂章的音樂,但略有變化。在這裡,命運主題仍舊四處蔓延,時而不安,時而躍躍欲試。突然,雙簧管奏出一段緩慢而憂傷的音調。使它停下了腳步,這音調仿佛是對不幸命運的哀嘆。隨後,命運主題繼續向前進行,試圖主宰一切的勢頭愈發強烈。當第二主題奏響時,陰霾暫時消失。但厄運不肯罷休,直到強有力的堅定鏇律把它吞沒。樂章結尾,人與命運的搏鬥更加激烈。開始時,命運主題以強的力度、宏大的音響傲然佇立,而後,號角性的音調奏響,它同小提琴奏出的不斷上行的音流一起形成了一股驅逐厄運的力量。幾經搏擊,人還是沒能擺脫兇狠殘酷的命運,音樂在命運主題不可一世的銳氣中結束這一樂章。
演出情況
1808年12月22日,《c小調第五交響曲》在奧地利維也納劇院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擔當指揮。1842年12月7日,紐約愛樂樂團演出該曲。
1931年11月2日,美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奏了此曲。
作品評價
![c小調第五交響曲](/img/e/84c/n5GcuM3XzgTM1czN3EjM2MTN0UTMzIDM2gTM1YTNwAzMxAzLxI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貝多芬用c小調來體現英雄……來呈現作曲家最外向的性格,此時他拒絕任何妥協。”(美國鋼琴家、音樂著述家查爾斯·羅森評)
“只有通過它,我們才能調動一切激情,迸發出全身心的吶喊,我們才能堅定地活下去,成為靈魂的守望者” 。“這部天才的狂想曲”有著“無與倫比的內在聯繫”,並“深沉而親切地”將聽者“帶入無止境的精神世界”中。(德國文學家E. T. A.霍夫曼評)
“不論你聽過多少遍,都會像自然現象一樣產生新的敬仰和驚嘆。只要世界上還有音樂存在,它就會世世代代傳下去。”(德國音樂家舒曼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