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30年前,安德烈·菲立波夫是蘇聯最著名的指揮家,是著名的莫斯科Bolchoï交響樂團的靈魂。他秉持種族平等主義,拒絕遣散猶太樂手,並毅然決然離開這個他雖享受其中、卻不認同其價值觀的工作環境。在那段異常動盪的歲月里,同時也是安德烈的聲名最為鼎盛的時候,他因為拒絕驅逐樂團里的猶太樂手,更何況裡面還有一個是他最好的朋友——沙查·格勞斯曼(迪米特里·納扎羅夫飾),而被解僱。一下子變成了“人民的敵人”的安德烈陷入了消沉與沮喪當中,還染上了酗酒的毛病。
“波修瓦”現在的經理是那種觀念老舊且喜歡打官腔的人,他一直承諾“很快”就把樂團還給安德烈,其實是為了更加徹底地愚弄他、羞辱他而已,對於他來說,屬於安德烈的時代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能讓他在這裡做清潔工,本身就是自己仁慈的“恩賜”了。
後來,安德烈在無意之中發現了一份傳真,那是一張邀請函,來自於法國巴黎最大的普萊耶音樂廳,他們要求“波修瓦”在兩周之內給予回復,如今時間已經剩下不多了,如果再沒有訊息,替代他們的將會是被當成備選的舊金山交響樂團。看到傳真之後,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個瘋狂的計畫,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樂夥伴重新聚攏起來——被樂團流放之後,他們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群混雜在莫斯科街頭的最普通的人,有計程車司機、搬運工、跳蚤市場的地攤攤主或色情電影的配音演員……做的都是一些僅能勉強維持生活的底層工作。
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決定頂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因為他們要向命運做出最後的反抗與掙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開復仇……他們到底能不能成功呢?
職員表
導演 拉杜·米赫羅
副導演(助理) HanyEl-Sayed、JulieGrumbach、OlivierJacquet、OviMorariu、MichaëlPierrard、VasileAlbinet
編劇 拉杜·米赫羅、馬修·羅賓斯、Alain-MichelBlanc、HéctorCabelloReyes、ThierryDegrandi
攝影 LaurentDailland
配樂 ArmandAmar
剪輯 LudoTroch
選角導演 GigiAkoka、HervéJakubowicz
藝術指導 ChristianNiculescu、StanislasReydellet
美術設計 VladRoseanu
服裝設計 VioricaPetrovici、MairaRamedhanLévy
視覺特效 BenjaminAgeorges、StephaneBidault
布景師 GinaStancu
發行 EuropaCorp.Distribution、BIMDistribuzione、CinemaMondo
獲獎記錄
第68屆美國金球獎(提名)
最佳外語片
第35屆法國愷撒獎
獲獎
最佳聲效:PierreExcoffier,BrunoTarrière,SelimAzzazi
最佳配樂:ArmandAmar
提名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拉杜·米赫羅
最佳原創劇本:拉杜·米赫羅,Alain-MichelBlanc
最佳剪輯:LudoTroch
第23屆歐洲電影獎(提名)
最佳編劇:拉杜·米赫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