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音叉由鋼質或合金材料所制,由兩個振動臂(叉臂)和一個叉柄組成。
發展歷史
音叉的發明者是John Shore,以為小號手和詩琴手。1827年Charles Wheatstone最早套用音叉測試聽力,此後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湧現了大量以發明者命名的音叉試驗。音叉試驗短暫的黃金時代是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和二十 世紀初葉, 那時革新的音叉花樣繁多,試驗方法層出不窮。隨著電測聽計的問世, 音叉試驗大大地退居次要地位。廣泛套用的只有 Weber試驗和Rinne試驗。
音叉試驗
最常用的試驗方法有Weber試驗、Rinne試驗、Schwaback試驗、Gelles試驗、Bing試驗。
試驗 | 目的 | 方法 | 結果判斷 |
Rinne試驗 | 比較患者同一耳的氣導和骨導 | 音叉打響後,放在乳突鼓竇外側試驗骨導,待聽不到時移至同側外耳道口試驗氣導,若能聽到說明氣導大於骨導以(+)表示。若外耳道口聽不見,說明骨導大於氣導,需重敲音叉,先測氣導再測骨導,以(-)表示。 | 要結合其他試驗綜合判斷,其陽性表示正常耳,也表示感音性耳聾。傳導性聾氣導損失大約達40 d B 以上,R T 試驗方會轉為陰性。 |
Weber試驗 | 比較患者兩側的骨導。 | 把震動的音又放在額部中線上,讓患者指出哪側較響。 | 傳導性耳聾偏患側,感音性耳聾偏向健側。 |
Schwaback試驗 | 將患者骨導聽力與正常人骨導聽力進行比較。 | 音叉先試患者骨導,至聽不到時立即將音叉移至檢查者的正常耳乳突鼓竇部。 | 仍能聽到音表示患者骨導縮短,示為感音性耳聾。若患者為傳導性耳聾,骨導可能長於檢查者。 |
Gelles試驗 | 它是測試鐙骨是否運動的一種方法。 | 用振動的音又在乳突部試驗的同時用Siegles氏耳鏡塞緊外耳道口加壓。 | 若鐙骨活動,在加壓時骨導減低,不加壓時骨導復原。 |
Bing試驗 | 是試驗患者耳骨導的增耳效應,也稱絕對骨導試驗。 | 一法是將音叉的底部放在乳突部,壓迫耳屏使外耳道閉塞,另一法是將音叉底部放在顱頂,用同樣方法閉塞外耳道。 | 正常耳和感音性耳聾骨導響度增加,傳導性耳聾骨導無變化 |
參考文獻
[1]徐德清,王榮光.音叉試驗的由來[J].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1993(06):385+330.
[2]羅米祥.音叉試驗的檢查和試驗方法[J].中國農村醫學,1988(07):43-44.
[3]賈玉英.音叉試驗的修正[J].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1981(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