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原文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

原文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幾者不如幾支自為也

譯文

春秋時公孫儀魯國宰相。平日喜愛吃魚,全國人民爭著買魚送他,公孫儀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勸他說:「你喜歡吃魚,又不肯接受別人的饋贈,為什麼?」公孫儀說:「正因為喜愛吃魚才不肯接受。如果接受別人的魚,對人難免就得低聲下氣,可能會違法;違法就會免除相位;相位一免,雖然想吃魚,誰還會給?不接受別人送的魚,而不致被免除相位,又能長久自給自足。」公孫儀懂得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別人為自己不如自己為自己。

注釋

1:「公孫儀」春秋時期魯穆公的相。
2:「相魯 」任魯國的相。相,輔佐國君的最高官吏。在這裡譯為做宰相。
3:「公儀子」即公儀休。子,對人的敬稱
4:「夫子」對男子的尊稱
5:「即」假如
6:「下人之色」對人顯得低下的臉色

韓非子簡介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非”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道理

【說明】這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由法家的利益觀去闡釋,公孫儀愛吃魚,可不受魚。公孫儀不徇私受賄,這是好的,值得稱讚;但他反對貪贓受賄的出發點是怕自己因受魚而被免相,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公儀休嗜魚拒魚的故事,千百年來之所以被人們傳為美談,就是因為他能夠清醒認識個人好惡與事業興衰成敗之間的關係,始終做到管住小節,抵禦誘惑,慎其所好。給我們的啟示:清白做人,堂正為官。
然而這並不是完整的解釋。
故公儀子相魯,之其家見織帛,怒而出其妻,食於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從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貪鄙。--《天人三策》
這是關於公孫儀的另一個故事,由此可見,公孫儀的道德品質大於今天人所能想像的,所以說人心不古,用現代的價值觀去判斷古人的價值是不可取的。德與法的辯證關係也有所體現。
由此兩篇文章的對比也可看出,法家與儒家之間,關於人生的利益和道德衡量基點不同之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