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1
六微:一曰權借在下,二曰利異外借,三曰托於似類,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參疑內爭,六曰敵國廢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譯文六種隱微的情況:一種是權勢轉借到下級,二是利益不同而下級藉助外國勢力,三是下級偽托相似類似的事情進行欺騙,四是上下存在利害關係而且極端相反,五是參差不齊互相懷疑且在內部相爭,六是敵對國家參與本國官員的廢置。這六種情況,是君主應該明察的。
淺析六微,就是六種隱微。這六種隱微的情況在任何一個集體中都存在,因此要求領導人、當權者都要善於覺察出這些隱微之情。
作品原文2
權勢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故臣得借,則力多,力多,則內外為用,則人主壅。其說在老聃1之言失魚也。是以人主久語,而左右鬻2懷刷3。其患在胥僮之權厲公,與州侯之一言,而燕人浴矢也。
注釋1.老聃:即老子,中國春秋時思想家。一說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曾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書的史官),後著《老子》一書。
2.鬻:(yu育)《左傳·昭公十四年》:“鮒也鬻獄。”《國語·齊語》:“市賤鬻貴。”《孟子·萬章上》:“百里奚自鬻於秦牧養牲者五羊之皮。”《韓非子·難言》:“傅說轉鬻;孫子臏腳於魏。”這裡用為賣,出售之意。
3.刷:(shuā唰)《史記·楚世家》:“王雖東取地于越,不足以刷恥。”《說文》:“刷,刮也。禮有刷巾。”《文選·沈約和謝宣城詩》:“刷羽泛清源。”班固《漢書》:“刷會稽之恥。”這裡用為清除、洗雪之意。
權勢不可以轉借他人。上級失去一種權勢,下級就可以得到百種權勢。所以臣下能夠借用,那么力量就會增多,力量增多,那么內外都可以利用,那么君主就會被壅塞。這個說法在老聃的說失魚中。因此君主長時間說話,而左右臣下就可以賣弄自己而且心懷洗刷自己的目的。這種禍患發生在胥童勸說晉厲公之事中,與州侯同一樣言說,而燕國人用狗屎洗浴上。
淺析本節是對第一條“權勢轉借到下級”的說明,在某種情況下,權勢經常被下級借去,因為上級忙不過來,於是就告訴下級,你去全權處理吧。就這樣,下級拿到這個“全權處理”的號令,把一種權勢變成了百種權勢。那么他也就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增強自己的力量,而自己的力量得到增加,就會堵塞住上級的耳目,使得上級在各方面都要聽他的。老子關於這個問題的論述,在《老子》三十六章中,“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這個意思是說,將要收斂的,必須一定要先脹滿它;將要削弱的,必須一定要先強壯它;將要廢棄的,必須一定要先推舉它;將要收取的,必須一定要先給與它。這就稱為微妙的預見。柔弱能勝剛強。魚兒不能離開水潭,國家最重要的武器不可以讓別人看到。俗話說:“言多必失。”韓非所說的“久語”,就是多言,言談時間久了,下級肯定就會藉此機會洗刷自己,儘管自己沒有什麼,也可以表現自己。
作品原文3
【原文】
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是以奸臣者,召敵兵以內除,舉外事以眩主,苟成其私利,不顧國患。其說在衛人之妻夫禱祝也。
故戴歇議子弟,而三桓1攻昭公;公叔內2齊軍,而翟黃召韓兵;太宰嚭說大夫種,大成牛教申不害;司馬喜告趙王,呂倉規秦、楚;宋石遺衛君書,白圭教暴譴。
【注釋】
1.三桓:指魯國的三家大夫孟孫、叔孫、季孫氏,他們三家當時掌握了魯國的政權。當時長期掌握實權的,主要是魯莊公的三個弟弟季友、叔牙、慶父的子孫,稱為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三家(他們都是魯桓公之後,也稱三桓),即所謂“政在大夫”。
2.內:(na納)《禮記·月令》:“無不務內。”《孟子·滕文公下》:“段乾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荀子·臣道》:“時關內之,是事暴君之義也。”《荀子·禮論》:“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內。”《韓非子·揚榷》:“內索出圉,必身自執其度量。”《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趙不內。”《史記·項羽本紀》:“欲止不內。”《說文》:“內,入也。自外而入也。”這裡用為接納之意。
【譯文】
君臣之間的利益不同,所以做臣子的就不會忠誠,所以臣下的利益能得到而君主的利益就沒有了。因此所謂的奸臣,招引敵國的力量用來除掉內部的對手,拿各種外交事務來迷惑君主,來成就他的私利,不顧國家的禍患。這個說法在衛國人一對夫妻各自禱祝上。
所以戴歇議論子弟,而三桓圍攻魯昭公;韓國的公叔要接納齊國的軍隊,而魏國的翟黃召來韓國的軍隊;吳國太宰伯嚭勸說越國大夫文種,趙國的大成午開導韓國的申不害;中山國的司馬喜密告趙王,魏國的呂倉規勸秦、楚兩國攻魏;魏國的宋石贈送書信給衛君,魏相白圭教誨韓相暴譴。
【簡析】
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所作的說明,君臣之間的利益肯定不同,也就象是老闆與雇員的利益肯定不同一樣,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人,深刻認識到這個問題,便採用了蛋糕政策,意思是讓每一個雇員都能吃上蛋糕。這個政策使大部分雇員變成了股東,儘管每一個雇員所占股份很小,但畢竟也成了老闆之一,這樣,老闆與雇員之間的利益就趨向一致。韓非也清楚地認識到君臣之間的利益問題,但他沒有辦法解決,就只好提出忠誠問題。所謂忠誠,就是下級忠心對待上級,站在上級的立場、角度、價值觀上來處理事情。但要求每一個人都這樣,肯定行不通,於是便要求人們站在國家的立場上。
作者簡介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非”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