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韓興娥,山東省濰坊市北海學校語文教師。韓興娥的“課內海量閱讀”被《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報刊報導,引發了“語文課能否從教材中突圍“的大討論。她把教女兒認字、讀書的做法遷移到了課堂教學中,從而使學生沒有家庭作業,而個個考試成績優秀,全班沒有一個差生。她的專著《我的語文實驗故事》不到半年就全部脫銷。現在她正帶領著學生遠離苦不堪言的作業,自由自在地暢遊書海,為孩子們的書香人生奠定基礎。著述
《我的語文實驗故事》、《踏上閱讀快車道》
提起韓興娥老師,從事國小語文教學的的人對她都不陌生,韓老師在閱讀教學方面的成績聞名遐邇。一本現行教材教學一個學期,這是全國絕大多數學校撼之不動的定律。可是,韓老師只用兩個星期,就將一冊語文教材教授完畢,而且不再布置任何與課文相關的作業。這樣的教學進度,學生的考試成績能否保證……帶著仰慕,攜著困惑,我們深圳南山實驗學校的領導及部分老師來到濰坊濰城區青年路國小,進行參觀學習。首先是高校長給我們做介紹。他說,國小一二年級是實驗第一階段,本著提前、集中、大量識字的原則,一年級達到1500個字的識字量,先識後寫,在閱讀中識字,識字中閱讀,讓學生自主閱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使用自己編寫的實驗教材。採用的是韻語識字,實驗教材突出的是規範性、趣味性和地方性。剛開始,低年級的實驗效果不明顯,和平行班級的差別不大。到中高年級很明顯。低年級主要是讓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同時發展。我們現在已經形成了“韓興娥教學團隊”,加入實驗的班級有好幾個。
第二階段:3、4年級,學生的閱讀量開始加大,是實驗的轉折點。他們把教材作為讀物來讀,不需要把課文一篇一篇地教。開始一課時教一篇課文,然後就是一節課講2——4課。基本上3個星期就教一本書。國小四年級把國小階段的教材讀完。開始加強課外閱讀,但有一類不讀,那就是《小學生作文選》。3、4年級的閱讀量是普通班學生的10倍以上,學生在這個階段學生的視野遠遠高於普通班級學生。他們給這種教學方法取名為“鯨吞牛食”法,意為多吞食,少咀嚼,再反芻。(這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對於輔導差生不是靠補課,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部分家長不理解,埋怨學校把他們的孩子當實驗品,擔心實驗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面對這種情況,學校採取一系列措施:不斷開放課堂,促進教學,請專家、領導來指導,開家長會,通過考試來證明實驗的效果,讓家長放心,讓四年級孩子考六年級的試卷,考試效果很好,從而打消了家長先前的顧慮。孩子的成績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穩中有升,家長也就心服口服了。
五年級進入第三個階段,大家陷入迷茫:教材讀完了怎么辦?下一步教材怎么選?要不要學習國中教材?實驗走到了關鍵期。濰坊市教育局李希貴局長說:“什麼年齡讀什麼書,國小就讀國小的,你們應該橫向拓寬,讀點古典的,文言的東西,可以讀《中華上下五千年》。” 韓老師教學《中華上下五千年》271個故事時,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只粗略地學習文言引文,準確掌握字音、句讀,白話歷史故事則完全由學生自己閱讀。第二階段要完成兩個任務:一是進一步學習文言引文,使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前後聯繫地理解文言文;二是使用班級多媒體設備出示一些練習,豐富學生的語言和歷史知識。進入六年級,學生開始通讀《論語》、《道德經》、《世界上下五千年》,教學方法還是以讀為主,不求甚解,不做具體的要求,學生能理解多少就多少。
六年的實驗下來,體現在學生身上的效果是:課堂上出口成章,引經據典。高校長在談到關於寫的問題時說,在低年級不重視寫,優先發展口頭語言,低年級主要寫句子。三年級後開始寫作文,只要學生能寫就行,不強調有沒有意義。3、4年級後讀書讀的多了,學生“我手寫我口”,怎么說就怎么寫。整個實驗重讀輕寫,不是說不寫,讓學生循序漸進。我們認為,隨著口頭語言的豐富,閱讀量的增加,學生的寫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高校長強調,實驗就是要創新,就要改革,實驗不要過多地預設,先實驗後規範,邊實驗邊規範。有專家來,提了幾個問題,一下子把他們問住了:你們為什麼這樣做??理論依據是什麼?高校長風趣地打了個比方,他說,就像一位媽媽把孩子養得又白又胖,你問她平時都給孩子吃什麼?為什麼要吃這些?恐怕這位媽媽同樣會難以回答一樣。
接下來,我們走進韓老師的課堂,這是一節一年級的識字閱讀課,孩子們在韓老師的帶領下,開火車,唱兒歌,拿寫有自己名字的卡片做遊戲……孩子們興趣盎然,學得輕鬆愉快。韓老師的課堂——質樸、純真,沒有修飾、沒有過渡,一開始就直奔主題,課堂上也是力求簡潔,老師沒有精彩的點評,沒有激情奔涌的煽情,真是典型的“原生態”課堂!
課一結束,韓老師顧不上休息,邊和我們在會議室面對面交流,她始終微笑著,認真傾聽每位老師提出的問題,然後耐心回答。她的回答一如課堂上的她,惜字如金,直率有個性。
問:課堂上老師說的很少,為什麼學生那么能寫會說?
韓:關鍵是讓學生讀很多東西。
問:您能給剛開始做實驗的老師提些建議嗎?
韓:選擇閱讀材料的難易度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能力。低段的時候,集體學習拼音報、推薦兒童讀物。中高年級沒有對課文精雕細刻,主要是讓學生讀。
問:高年級時是否給學生寫作技巧上的指導?
韓:有指導,但沒有刻意進行指導。主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大量的儲存辭彙,主要讓學生寫流暢。
問:通過實驗這個過程,你感覺自己有什麼收穫,和其他老師有什麼不同?
韓:被學生逼著讀書。因為讓學生讀書,教師自己就必須讀書,教學相長。
問:實驗六年有什麼遺憾?
韓:要是再早點讀《中華上下五千年》就好了。
返樸歸真,加深對語文、對生活、對生命的理解,去掉一切浮華的修飾,找準教材與學生的結合點,找準教與學的切入點,在激發興趣和涵養人性上多下功夫——這是我們最深的感受。“如果說自然生態的惡化給人類敲響警鐘的話,教育教學生態的惡化就更應當為人類敲響警鐘。還教育教學一個本真的面目,還教育教學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才能使語文教育煥發出絢麗的光彩。”山東教育報刊總社陶繼新老師一針見血,我們的語文教育真該“生態保護”了!
大量閱讀實驗並不是這個學校的一個創舉,可為什麼能引起這么大轟動呢?我認為是韓老師為普通的老師樹立了典範,樹立成功的典範。韓老師屬於極其普通,專業水平也不是出類拔萃,六年的實驗讓她不一般,讀了大量的書,得到極大的鼓勵。評為名師,有了自己的個人專著。是實驗造就了她,她造就了實驗。實驗成功,老師成名。 人們常羨慕有口才的教師,縱橫三萬里,上下五千年,口若懸河,何等神氣。有些教師確實精於此道,窮其一生研究“講授”的學問,以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榮,所以自古至今教師當中“善講”的人不鮮見,頗受敬重。奇怪的是韓興娥在課堂上,並非以講擅長,話語反而特省,特別是學生進入中高年級後她的話少而又少,幾乎聽不到組織教學的語言,即便講三言五語,也是直奔教學主題,沒有一句虛套話,課堂上的話語權基本上由學生掌握著,這與一般國小課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我們不禁思考:語文課究竟應該怎么上?我們要通過語文課留給孩子什麼東西?一節課一節課的進行著,孩子究竟得到多少?留下了什麼呢? 她在困惑中尋求突破,在困境中享受關愛,在艱辛中品味歡樂。韓興娥是一個執著的人,為了心中的夢想,認準的事一乾到底,不會動搖。她的實驗已經堅持了六年,在此期間,區內、市內學校淺嘗輒止的教學實驗不勝枚舉,唯有韓興娥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沒有恆字當頭,執著追求,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顯著成果。韓老師在無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自己獨立探索、默默前行 ,需要多大的毅力、膽識!她堅信自己在走一條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的道路,堅信自己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堅信長此以往學生會終生受益。於是,在長達近五年的時間裡,韓老師堅定地走在課改前沿,大膽進行嘗試,給沉悶的中國小教育帶來了一縷春風. 她對語文教學勇於批判和創新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頑強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發展的空間,只是看我們是否能夠拓展這篇空間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