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設定
韓新月(1943-1963)
著名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的女主人公,玉王韓子奇之女,抗戰期間因其父與其母流落英國,互生情愫而誕新月,戰爭結束後隨父回國,與其姨媽共同生活,少年坎坷,但深得家庭寵愛,為人單純善良,外表清新淡雅,如初生之月,又如出水之蓮。後在其父支持下進入燕京大學英語系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愛慕班主任楚雁潮,大一時因其父住院而引起先天性心臟病復發,在臨終前說出了對楚雁潮的愛,愛情純潔而偉大,相愛而不能善終。
人際關係
玉王韓子奇之女
劇情簡介
那是有關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整部小說的構思很巧妙——玉篇和月篇,互相交錯,最終匯合在新月的身世上…
玉篇
他對玉器的愛,使得他和師父的大女兒璧兒的婚姻,成了理所當然。然而,這樣的婚姻是沒有愛情的。直到動亂年間,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兒一起去了英國,兩個漂泊的靈魂在患難中產生了感情,並有了愛情的結晶——新月。愛情的來臨顯得那么突然,不過這終究是種不該有的感情啊。回國後的他難以面對守候了十年的妻子,最終放棄了愛情,沒有和玉兒一起去英國,而是繼續留在北京。他寧可守著有名無實的婚姻,寧可瞞著女兒的身世,守著他心愛的玉。
父親的這段經歷還是比較容易讓人動容的,他為了自己的玉捨棄了很多,這說不上,到底是值,還是不值。
月篇
當她的愛情來臨的時候,她的生命,已經開始一點點的走向終點了。然而它來了,來的那么純淨美好,沒有一絲一毫的雜質。然而和自己的老師產生感情,這又是不被允許的。不過他們不怕,什麼也不怕,連死也不怕了,更何況愛情的阻撓呢?
要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誰也留不下,這是她的宿命。她離去的時候,他那瘋狂的吻,是初戀的吻,也是訣別的吻。死亡可以奪走生命,卻帶不走愛情。
小說寫的很真實,無論是歷史,宗教,手工藝,還是人的感情。雖然有關很多歷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看完這書,就是覺得,很多東西好像就那么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個葬禮,小到一塊玉。
作者在後序中說,“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從早到晚,又夜以繼日。我為他們的歡樂而歡樂,為他們的痛苦而痛苦。我已經捨不得和我的人物分開。當我把他們一個一個地送離人間的時候,我被生死離別折磨得痛徹肺腑。”然而故事中的人,還是要離開,一個又一個,排著隊似的,不緊不慢地離開。悲劇故事都不可避免的如此。
印象最深的是,韓子奇身處英國倫敦時給家裡寄去的那封信。說是一封信,卻也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我們還活著。你們還活著嗎?”還活著嗎……在那樣一個戰爭動亂年間,信竟然是這樣寫的,如此的問候,我心裡一陣淒涼,一滴眼淚往下落。
在這本厚重的書里,可以看到兩代人的悽美愛情,看到愛情中的無奈和悲哀。有時候我們確實是愛著的,但也因為愛著,才會感到無奈,做出些傷到別人也傷到自己的事。
愛情到底該是一種責任?或者說由責任萌發愛情?還是患難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點後所碰撞出的火花?怎么樣的愛情才能不被時間遺忘?
關於霍達
霍達,女。中國電影編劇,國家一級作家。1961年曾就讀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建築工程學院,1966 年畢業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大專畢業後,長期在四機部、北京市園林局、文物局從事外文情報翻譯工作,同時堅持業餘寫作。
霍達的家庭是個珠玉世家,自幼酷愛文學藝術,讀書偏愛太史公的春秋筆法。成年後曾師從史學家馬非百先生研究中國歷史,尤善秦史。1976年後,霍達任北京電視製片廠編劇,1981年調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任一級編劇,開始從事專業文藝創作,同年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其作品數量較多,選材和樣式也較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