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培森

韓培森

韓培森(1860-1900),字承如,號子嶠,又號紫樵,餘姚縣北城人,於鹹豐十年(1860)九月二十五日出生於餘姚縣北城西北隅韓宅,不到十五歲,錄取為餘姚縣學附生,光緒二年(1876),十六歲的韓培森鄉試中舉。 光緒十二年,韓培森參加丙戌科會試,中式為第一百九十三名貢士,複試一等第五十七名,再應殿試,欽點為二甲第四十四名進士,朝考一等第十一名,選授翰林院庶吉士。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城破絕食殉國。

韓培森書法作品 韓培森書法作品
韓培森書法作品 韓培森書法作品
韓培森像贊及書法作品 韓培森像贊及書法作品

韓培森(1860-1900),字承如,號子嶠,又號紫樵,餘姚縣北城人,其先祖世居餘姚南城倉前,高祖韓志義,字如山,太學生。曾祖韓惠,字濟亭,為世名醫。祖父韓聘堂,字玉章,號席珍,敕授登仕郎,候選從九品銜。父韓昌圻,原名植,號叔猶,恩貢生,官直隸州州判改授教諭。母葉氏,光祿寺署正葉溶長女。

韓培森於鹹豐十年(1860)九月二十五日出生於餘姚縣北城西北隅韓宅,他自小穎異,八歲時即受知於母舅邑庠生葉頌清,稍長又受業於舉人朱坦然(號藜坪)、朱衍緒(號子健)門下,不到十五歲,博學多識的韓培森即錄取為餘姚縣學附生,光緒二年(1876),十六歲的韓培森鄉試中舉,成為了聞名鄉里的少年舉人。光緒八年,朝廷整頓八旗官學,由地方推薦儒學人才進京應試,二十三歲的韓培森得薦赴禮部試,考取了正紅旗覺羅官學教習之職。

光緒十二年,韓培森參加丙戌科會試,中式為第一百九十三名貢士,複試一等第五十七名,再應殿試,欽點為二甲第四十四名進士,朝考一等第十一名,選授翰林院庶吉士。姚江韓氏在明代時先有韓恭考中天順丁丑科進士;韓明考中成化乙未科進士;嘉靖十四年,韓應龍又大魁天下,狀元及第,二百餘年間,姚江韓氏詩書傳家,纘纓累世。但到了清康熙之後,韓氏漸趨式微,家族中鮮有人物突起,韓培森考中進士後,姚江韓氏門楣重光。

韓培森從小得到良師的裁培,其文筆流暢,詩文俱佳,應禮部試時所作詩文《賦得報雨早霞生》,就獲得了考官“清詞麗句,嗣響唐音”的好評,其所作《言忠信,行篤敬》一文更是得到了“揚之高華,按之沈實,先民矩矱,時墨體裁,兩無遺憾”的佳評,時任會試正總裁官的吏部尚書錫珍對他的文章批語為“義精詞湛,經策閎深”;副總裁官工部左侍郎孫毓汶、左都御史祁世長分別批語:“博大昌明,經策華瞻”、“骨峻采高,經策淵茂”,這些批語在當時的八股文考試中算得上是極高的讚譽。

光緒十五年五月,韓培森被授為翰林院編修,其後事跡史書記載不多,據馮恕撰韓培森像傳記載:“博學能文,與陳蓉曙(即陳遹聲)、吳子修(即吳慶坻)、榮華青(即榮慶)輩相友善,詩酒往返無虛日,分校會試,授江西道御史,巡視南城。”由此可知,韓培森的官路並不複雜,從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到從五品的道監察御史,其間還充過會試同考官一類的銜職,十餘年間,韓培森算是官運平平,但接下來歷史記載卻讓這位看似普通的文吏從此名垂青史,八國聯軍年四十有二。”“文死諫,武死戰”是中國傳統的一句儒家格言,身為監察御史的韓培森沒有死在朝堂的諫事上,也沒有苟且偷生,擔負家族門楣復興大業的他,在外敵入侵之際,沒入侵北京後,“城破,兩宮蒙塵西幸,未能扈從,遂絕粒以殉, 有顧及私事,更沒有表現出半絲的退縮,他選擇的是以死殉國,其錚錚鐵骨令人高仰。

據楊典誥《庚子大事記》記載:“京師既陷,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吏部事務徐桐,前禮部左侍郎景善,國子監祭酒熙元、王懿榮,工科給事中恩順,掌江西道監察御史韓培森,江西道監察御史宗室德藩,湖廣道監察御史宋承庠……等死之。”事平,朝廷旌表忠烈,贈韓培森太僕寺卿,子錦中蔭世職,對韓培森殉節壯事,《清史稿》入傳。

據《近百年餘姚書畫人所知錄》記載:“韓培森善書法,宗“二王”,小楷端麗秀雅,剛柔映發,行書奔放流暢,俊逸有致。”因其藝術生涯比較短暫,故遺世作品不多,現可找到的作品線索大概有十餘件,這些作品大多文風優雅,書法精湛,如有“送丙峰仁兄大人雅正”條屏;“可彬仁兄世大人指政”對聯;“與蘭永日,以竹娛年”聯文;光緒戊子年與山陰任伯年合作之成扇(面為任伯年畫紫藤雙燕圖,背為韓培森題書法);與華輝、周爰諏、於曼慶、張燮望、榮慶、王景禧、景方昶等七人合作之書法扇面等。

碑刻作品有:與俞樾、吳昌碩、王繼香以正、草、隸、篆體書寫之紹興梅嶺石碑。除此之外,韓培森還為餘姚褚氏宗祠書寫過楹聯,其所撰文述有《沈伊水先生述略》、《壽黃蔚亭先生七十》、為胡杰人《芝麓墓誌》書丹等等。

從現存的這些作品來看,他在書法上造詣深厚,而且在藝術上曾與任伯年、俞樾、吳昌碩、王繼香等書畫名家都有交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