鞀舞,“鞀”本作“鞀”或“鞉”,是一種帶柄的小鼓,兩旁有耳,持其柄搖動,其耳槌自擊鼓面,名為“播鞀”。《鞀舞》有單手執鞀和雙手執鞀兩種。《鞀舞》有時單獨表演,有時與《魚舞》、《建鼓舞》、《巾舞》等舞蹈一起表演、史籍中對《鞀舞》流傳的年代無記載,山東沂南、滕縣等地出土的漢畫象中對《鞀舞》多有生動描繪。
相關詞條
-
鼓鞀
鼓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gǔ táo,是指搖著有柄小鼓。
-
路鞀
》:“路鞀陰竹,德歌昭舞。” 明 顧起綸 《國雅品·士品一》:“較之朱絃路鞀故不足,蘆簧之鼓尚有餘耳。” ...鞉 ”。指較小的一種路鼓。《周禮·春官·大司樂》:“路鼓路鞀。”《宋書...
基本信息 -
師公舞
流傳於中國南方壯、毛南、仫佬、侗、瑤等少數民族中的祭祀舞蹈。與這些民族的原始宗教儀式有淵源關係,直至近現代,雖已轉變為半娛樂性的文娛活動,但形式上依然保...
簡介 淵源 表現形式 風格 分布 -
護法神舞
護法神舞即羌姆,漢語稱跳神。這是一種為某個目的,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才舉行的宗教活動,一般百姓並非輕易可睹。它給雪域帶來的不僅僅是娛樂,更主要的是有益於僧...
起源 發展 表演歷程 本身特色 藝術特點 -
巴當舞
巴當舞是甘肅東南部定西岷縣一帶漢、羌族民眾口唱古羌語(部分衍化為藏語)、手搖“巴當鼓”列隊踏步而進行的一種既源於古羌人“祭山廟會”的古老的民間舞蹈,也是...
歷史淵源 藝術特色 傳承現狀 傳承意義 -
巴渝舞
古城閬中,曾為巴國別都,巴國國都位於今重慶渝中區,巴人與漢民族長期聚居,形成一種具有鮮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閬中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巴渝舞是古巴人...
簡介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命名 4篇舞曲 -
舞雩
舞雩是台名,是魯國求雨的壇,在現在曲阜市東。《南齊書志第一·禮上》載“建武二年旱,有司議雩祭依明堂。”《周禮·司巫》中記載“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
舞雩 舞雩由來 原文 禮上 祭祀概況 -
舞雩台
舞雩(yú)台,又稱舞雩壇。位於 曲阜城南三里的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台,原為周魯國祭天的祭壇,後因孔子帶領學生在此乘涼歌詠,故稱舞雩台。今台基東西1...
舞雩由來 論語中的記載 關於舞雩台的詩詞 -
《巴渝舞》
中國漢代舞蹈。渝也作俞,又名俞兒舞,原為古代西南少數民族舞蹈。晉代改名為《宣武舞》。
內容 配圖 所屬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