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康復醫學》由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康復醫學概論
第一節 康復醫學的基本概念
一、康復醫學定義、對象和範圍
(一)康復醫學定義
(二)康復醫學對象、範圍
二、康復醫學的組成、工作方式
(一)康復預防三層次
(二)康複評定
(三)康復治療
第二節 康復醫學發展簡史
一、古代的康復治療
(一)中國古代的康復治療
(二)西方古代的康復治療
二、現代康復醫學的形成與發展
三、康復醫學發展的基礎
(一)社會和患者的迫切需要
(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應付重大自然災害和戰爭
第三節 康復醫學在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康復醫學的特點
(一)康復醫學的三項基本原則
(二)協作組工作方法
二、康復醫學與臨床醫學
第四節 社區康復
一、社區康復的概念
二、社區康復的工作內容
(一)社區殘疾預防
(二)社區殘疾普查
(三)社區醫療康復
(四)社區職業康復
(五)社區教育康復
(六)社會康復
第二章 康復醫學基礎
第一節 殘疾學
一、定義
(一)殘疾
(二)殘疾人
(三)殘疾學
二、致殘原因
(一)疾病
(二)營養不良
(三)遺傳因素
(四)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運
動損傷、產傷等因素
(五)物理、化學因素
(六)社會、心理因素
三、殘疾分類
(一)國際殘疾分類
(二)我國的殘疾分類
四、我國五類殘疾的分級
(一)視力殘疾的分級
(二)聽力、語言殘疾的分級
(三)智力殘疾的分級
(四)肢體殘疾的分級
(五)精神殘疾的分級
第二節 運動學
一、上肢運動學
(一)肩部
(二)肘部與前臂
(三)腕部與手部
二、下肢運動學
(一)髖部和骨盆部
(二)膝部
(三)踝部與足部
三、頭、頸和軀幹運動學
(一)骨骼
(二)關節
(三)肌肉
第三章 康復醫學評定
第一節 康復醫學評定概述
一、定義
二、內容
(一)軀體功能評定
(二)精神(心理)功能評定
(三)言語功能評定
(四)社會功能評定
三、康複評定的目的
(一)確定病人的問題和擬定治療目標
(二)確定治療的效果並擬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案
(三)比較治療方案的優劣
(四)進行投資一效益的分析
(五)進行預後的評估
四、康複評定方法的基本要求
(一)可信性
(二)有效性
(三)靈敏度
(四)統一性
五、康複評定的實施
(一)全面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適當選擇評定方案
(二)選擇適當的方式
(三)通過電話訪問、信訪和複診對患者進行長期評定
第二節 關節活動範圍測定
一、測量工具與測量的方式方法
(一)測量工具
(二)測量方式
二、主要關節的測量方法
(一)上肢主要關節活動範圍的測量方法(1800方式)
(二)下肢主要關節活動範圍的測量方法(1800方式)
三、關節活動範圍異常的分析
四、測量關節活動範圍時的注意事項
第三節 肌力測定
一、肌力檢查方法
(一)手法檢查
(二)器械檢查
二、手法肌力檢查的分級標準
三、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一)上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二)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三)軀幹主要肌肉的手法檢查
四、肌力檢查的注意事項
第四節 步態分析
一、步態分析的基本概念
(一)步行周期
(二)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關節的角度變化
(三)正常步態中主要下肢肌群活動
二、步態分析的方法種類
(一)目測分析法
(二)定量分析法
第四章 康復治療技術
第一節 物理療法
第二節 運動療法
第三節 作業療法
第四節 言語治療
第五節 心理療法
第六節 中國傳統康復治療技術
第五章 神經系統疾病的康復
第一節 腦血管意外的康復
第二節 顱腦損傷的康復
第三節 脊髓損傷的康復
第四節 周圍神經病損的康復
第六章 骨關節與肌肉傷病的康復)
第一節 關節炎的康復
第二節 骨折及軟組織損傷的康復
第三節 頸肩腰腿痛的康復
第七章 其他疾病的康復
第一節 冠心病的康復
第二節 慢性肺疾患的康復
第三節 燒傷的康復
文摘
(一)維持或恢復關節活動度的訓練
1.關節活動度受限常見的原因
(1)粘連:發生在關節內、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粘連及引起該關節活動的主要肌肉的粘連。
(2)疼痛:常引發保護性肌痙攣,其後可繼發粘連和攣縮。
(3)失神經支配: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神經疾病或癱瘓。
(4)關節破壞:因關節疾病或損傷引起。
2.維持或恢復關節活動度最常用的方法
(1)被動活動:完全由外力進行,無任何主動肌肉收縮。外力可能是重力、機械、他人或是自己的另一肢體作用所產生。常用於當患者不能活動關節或並不意識到活動某一肢體有助於防止關節攣縮時。
(2)主動和主動助力活動:由肌肉主動收縮以產生關節活動為主動活動。在主動活動時需要部分外力協助以完成的活動即為主動助力活動,但此時外力不宜過大,否則即成為被動活動。
(3)牽張活動:主要用於牽張短縮的軟組織以增加關節活動的範圍,它通常又分被動和主動牽張兩類。牽張活動有利於改善關節活動度。
(二)增強肌力的訓練
1.按不同肌力等級選用相應的方法
(1)0。1級肌力:
1)肌肉電刺激。
2)傳遞衝動運動,即主觀努力收縮癱瘓肌肉,使運動衝動沿神經向肌肉傳遞的訓練。
(2)2-3級肌力
1)輔助訓練:在治療師或患者健肢提供的輔助下進行主動運動。
2)免負荷訓練:用懸掛肢體或在水中在浮力協助下運動等方式使肢體在減免重力影響的條件下進行主動運動訓練。
(3)4級肌力的抗阻訓練:肌力達4級以上時,進行抗阻訓練,對恢復和增進肌力更有效,下面將另作敘述。
2.抗阻訓練方法
(1)等張訓練(動力性訓練)
1)基本抗阻方法:a.直接舉起鐵啞鈴、沙袋等重物;b.通過滑輪及繩索提起重物;c.拉長彈簧、橡皮條等彈性物;d.使用專門的肌力訓練器械,通過磨擦或磁電效應等原理提供可調節的阻力。
2)漸進抗阻練習:a.Delorme法:先測出待訓練肌肉連續10次等張收縮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稱為10次的最大負荷量(10RM),每次訓練做3組10次運動,各組間休息1min。第1、2、3組訓練所用阻力負荷依次為1/2、3/4、及1個10RM,,每周測定10RM值,據此修正訓練時實際負荷量,使其隨肌力的增長而增加。b.Oxford法:同Delorme法,但把負荷順序顛倒,使1、2、3組訓練負荷量分別為1、3/4.及1/2個10RM.
(2)等長練習(靜力性練習)
1)基本方法:使肌肉對抗過大的阻力進行關節無運動僅維持固定姿勢的收縮,結果肌肉不能明顯縮短,但其內部張力增加。
序言
為適應21世紀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高等醫學教育也必然要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和創新。國家教育部在全國高校啟動的“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及時而有力地推動了醫學教育改革的進程。近幾年來,國內不少醫學院校從教育思想、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並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效,這16本系列教材的問世就好似教學改革百花園裡綻出的一枝絢麗花朵,她凝聚著前西安醫科大學、九江醫學專科學校和西藏大學醫學專科學校等數所院校多年辛勤耕耘的汗水及共同智慧的結晶,也是在實施教育部“高等院校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計畫”子項目中得到的一點成果。
這幾所院校的共同點都是針對社區適用型醫務人才培養的目標,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實質性的改革與調整,本著淡化學科界限、強調人整體意識的原則,對基礎醫學課程進行了重組和最佳化,內容上做了合理的刪減和新內容的增補,實現了學科問的有機融合,《人體形態學》、《人體機能學》、《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就是其中富有改革特色教材的典型;對後期的臨床醫學課則更突出其社區的適用性,突出疾病預防、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以及康復服務的結合。從這套教材上反映出改革的另一個側面是課程內容融入了全科醫學的思想,這是對專科層次人材按全科醫學模式培養的一種初步嘗試。根據社區全科醫師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和業務能力,加入了若干人文社會科學以及相關的新課程,如其中的《全科醫學基礎》、《臨床技能》、《行為醫學》、《衛生事業管理》、《預防醫學》、《急診醫學》、《康復醫學》等,都是造就一個全科醫生所必不可缺的培訓內容,將為全科醫生的實際工作需要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康復綜合服務的基本理論和技能,構建生物——心理——社會立體認識健康與疾病的思維模式,因而不失為當前開展全科醫學教育適用的一套教科書。
本套教材在內容形式上增添了置於篇章前後的“內容提要”和“複習思考題”或“病案討論”,加之許多教材中在不同學科上相互銜接,融會貫通以及力求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因而這套教材十分有利於採用“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法”實施教學。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通過對相關病例展開小組討論,從而啟迪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臨床思維和實踐操作的能力。
這套教材的設計構思有幸得到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的支持和鼓勵,並得到了編寫、出版方面的經費資助,在此特表示衷心的感謝!
教材的編寫,也得到了教育部和衛生部的領導以及許多專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和關懷,原西安醫科大學前任校長任惠民教授為教材項目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也一併深表謝意!
由於這套教材涉及一些新學科、新理論和新方法,而我們的編寫人員學術水平有限,工作也比較粗淺和倉促,因而教材的內容和形式難免多有不妥之處,深望廣大讀者和同道、專家不吝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