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存在(non-being)亦譯“無”、“非有”、“不存在”。哲學範疇。與“有”(存在)相對。源出希臘語 me on,拉丁語nonens。巴門尼德認為存在和非存在是絕對對立的,存在不能成為非存在,非存在不能成為存在,否認存在到非存在、非存在到存在的過渡,進而否認運動、變化、生滅。認為存在是一而不是多,只有存在是能命名或認識的,非存在是不能認識不能命名的。原子論者德謨克里特認為萬物的本原原子是存在,虛空是非存在,但存在並不比非存在更實在,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它帶有容器那樣的性質,相當於抽掉物體以後的空間。智者高爾吉亞同時否認存在和非存在,認為兩者都是沒有的。因為如果有非存在存在,它就同時存在而同時又不存在,這就自相矛盾了;存在也不存在,因為它既不是非派生的,也不是派生的,也非同時既是非派生的又是派生的,所以存在並不存在。柏拉圖提出一種相對的非存在理論,把非存在看作是“通種”,即最普遍的哲學範疇,指出智者研究的不是真正的存在而是非存在,即現象和假象;認為非存在是異於存在的存在,它也是一種存在;非存在和存在是相通的,它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亞里士多德基本上遵循柏拉圖的主張,提出相當於非存在的範疇“缺失”,意指某種東西缺乏潛能,把這種潛在存在的相對存在,和原初質料相聯繫起來。新柏拉圖學派遵循亞里士多德把質料的原理解釋為非存在,以此去解釋惡。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奧利金和奧古斯丁也接受這種主張。愛克哈特認為神是純存在,是終極實在,同神的存在的完美性相比較,萬物僅僅是非存在。柏麥認為上帝作為萬物的本原,既沒分裂也不受限制,既是萬物又是虛無(非存在),對立、否定、非存在在辯證和創造過程中獲得一種積極作用。費希特最先提出正題、反題、合題的辯證過程,自我作為純粹的精神性活動,自我設定自我本身、自我設定非我、限制雙方,主客雙方不斷互相限制、互相對立,出現層出不窮的矛盾,就構成經驗世界的內容,其正題表示存在,反題表示非存在。黑格爾邏輯學的概念推演體系中,把非存在看作是最初的觀念存在的否定。認為存在是一種純粹的抽象,但有潛在的豐富內容,由否定而揭示出所包含的內容,因而非存在表示出存在。柏格森認為,理性的活動既創造存在也創造非存在,這兩個極端都是偽觀念,非存在實際上是不滿足於存在的東西。俄國哲學家別爾嘉也夫接受柏麥等的影響,認為創造來自永恆的非存在的實在,人和神是受造的,一切創造物都出自非存在,除了永恆的神還有永恆的深淵,由此派生出創造物,人的自由是自我創造,是出自非存在的創造,創造是持續的,它同時出現在人和神身上。海德格爾從“煩心”概念出發,認為這是一種對非存在的“煩心”,從而承認非存在的本體論地位。辯證唯物主義堅持存在和非存在可以相互轉化。每個事物對於它產生時來說,就是從非存在向存在的轉化,每個事物對於它滅亡時來說,也就是從存在向非存在轉化;而辯證的轉化和非辯證的轉化的區別,在於飛躍,在於矛盾性,在於漸進過程的中斷,在於存在和非存在的統一
相關詞條
-
非存在產權
非存在產權,並非所有的資源都能由私有產權實行令人滿意的控制,空氣、水、電磁輻射、噪音和自然景觀就是一些例子。水從我的土地上流到你的地里。聲音和陽光從我的...
非存在產權 由漁民在 -
非存在研究(上下冊)
內容介紹《非存在研究(套裝共2冊)》共分上、中、下三篇,分別從西方哲學中的“邁農迷津”之穿越、東方哲學的有無之辯、非存在的多維審視三個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
《存在與虛無》
《存在與虛無》,法國的讓·保羅·薩特(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 1905-1980) 著。其內容有以下五個方面:...
導言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版本信息 -
非
非,fēi,像鳥的翅膀左右展開,相背的樣子。引申為“相背”、與是相背,不是也。 〈動〉 (1)指事。金文作“兆”,像“飛”字下面相背展開的雙翅形,雙翅相...
簡介 詞性 常用詞語 其他相關 -
實體[mc中一種非方塊的存在]
實體的範圍很大,包括所有生物,他們指代的通常是一種擁有血量(非方塊非生物沒有)的物體,他們都沒有自己的被挖掘動畫,下落的TNT與沙子,砂礫是在下落(點燃...
-
被存在
被存在,主要指的是韓寒的雜誌《獨唱團》以何種形式存在,而引發的熱議。
人物 獨唱團存在形式 評論 -
存在與時間
《存在與時間》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代表著作。海德格爾在作品中,對於人的生存狀況從結構上作了分析,認為生存在世界上的“人”,必將通過情緒、領會、語言等方...
內容簡介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作品影響 -
技藝因人而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關鍵
主講人邱春林講座時間關鍵字技藝因人而存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講座時長分鐘組織單位講座地點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一層學津堂(中關村南大街33號88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