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染性枯萎病

非侵染性枯萎病,又名萎蔫病、葉枯病、枯斑病。病因較多,主要有乾旱、瀝澇、 風害、日灼、鹽鹼、機械損傷、土壤截層、漏層等。

乾旱引發原因

(1)乾旱引發

早春嚴重乾旱,樹木根系吸收不到應有的水分供給地上部分生 長,相反葉片的水分還要向根部回送,造成葉片失水,由葉緣向內 乾枯,甚至脫落。對此應即行引水灌溉,促進樹木體內水分平衡, 轉化樹勢。

(2)生理乾旱引發

早春地下凍土層尚未解凍,根系沒有恢復正常的吸水功能, 但地上部分水分大量蒸發。根系吸收的水分抵償不了蒸騰消耗的 水分,樹體出現水分失調或脫水現象。輕者放葉晚,葉片瘦小發 黃,葉片邊緣或葉脈間局部乾枯、凋萎、甚至早期脫落,重者未 及展葉即枯死。對此應在早春進行土壤管理,如清除冬季的培 土,撓劃樹圍土壤增加地溫,促進凍層融化。對已經發病的植 株,待土壤溫度較平衡時,進行肥水管理,根部施肥與地上噴肥 結合進行。地上部分噴施磷酸二氫鉀混入少量尿素,以增加營 養,儘快轉化樹勢。

(3)乾熱風引發

夏季酷熱,特別是連續刮乾熱風,使樹木枝葉水分大量蒸發, 在土壤水分較少的情況下,根系的吸水速度及吸水量小於枝葉的失 水速度和失水量,體內水分失調,輕者葉片暫時萎蔫,重者葉片變 黃枯萎。
對此應對林內及時灌水,既要提高土壤濕度,又要增加林地內 的空氣濕度,能夠抗禦和減輕乾熱風的危害。

(4)高溫日灼引發

夏季在晴好的高溫乾燥天氣條件下,中午前後強烈的光照,會 使幼樹葉片發生日灼傷,萎蔫甚至乾枯脫落。一般林地濕潤,林間 空氣濕度大不發生此現象。

洪澇引發原因

林地托澇積水,土壤空氣不足,根系的吸收功能差。在此情況 下,由於樹體缺乏蒸騰拉力,只有根壓吸水,而根壓吸水滿足不了 對樹體的水分供應。從而發生生理失水現象,使樹葉發生萎蔫、枯 黃、甚至脫落。
對此應及時排水,防止林內水淹時間過長。水排淨後對林地撓 劃散墒,疏鬆透氣,促進根系發育,轉化樹勢。

土壤鹽鹼引發

林地土壤中可溶性鹽類,如碳酸鈉、氯化鈉、硫酸鈉等積累過 多,滲透壓大,使樹木根部吸水困難而發生生理乾旱。樹葉自葉緣 逐漸向內乾枯,嚴重者脫落。
對此應及時灌溉,淋洗鹽鹼,深中耕鬆土,阻止鹽分上升。

機械損傷引發

樹木皮層被機械損傷後,由於破壞了運輸水分養分的輸導組 織一導管和篩管,使樹體得不到正常的水分和養分供應,而發生 萎蔫,葉片乾枯脫落。如果是破壞了樹體的某一個側面的皮層,
則同側的樹葉發病重。若樹皮一周遭到破壞,會先落葉後乾枯將樹木截死。

土壤引發原因

(1)土壤截層引發

土壤中在根系的密集層中若有砂姜截層、膠泥截層、灰土截層, 這些土層結構緊密、堅硬,透水透氣性極差。不僅截水,而且截根。 在此土層根系不能下扎,地上水不下滲,地下水不上返。楊樹根系 的活動空間小,水分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葉片枯萎脫落現象,有 些林地落葉現象特別嚴重,不僅乾枯脫落,而且帶青脫落(青乾〕。 此類林地易旱易澇,管理十分困難。
對此於造林前結合造林整地搞好土壤改良,如深挖溝打破硬碟 層,在林木生長期排、灌結合,保持土壤一定的含水量,維持樹木 正常生長,可減輕枯萎病的發生程度。

(2)沙土漏層引發

此類立地一般上層土壤較好,沙壤土或輕壤土,但下層土壤卻 是無結構的砂土層,成為土壤水分的滲漏層。對上不保水,上部的 水分到達該土層後很快下滲到下層,楊樹根系濕潤的時間很短;對 下不吸水,砂土無結構,土壤中很少有毛管水,只有氣態水流動。 根系吸收不到下層水分。因此常造成楊樹枯萎病。
對此於造林前結合整地搞土壤改良,實行局部換表土栽植,在 林木生長期,應小水勤澆少吃多餐。延長土壤的濕潤時間,可以減 輕發病。
楊樹非侵染性枯萎病的發病範圍很廣,一般凡是非病原因素造 成的葉片萎蔫、變色、脫落、樹木枯死等現象的病狀,都應歸類於 非侵染性枯萎病。此病的防治,應多從栽培管理措施的針對性和有 效性方面加以考慮。
防治非侵染性葉'枯病,應注意與侵染性葉部病害及缺素症的區 。非侵染性葉枯病,因乾旱或生理乾旱及皮層損壞引起,葉子邊 緣或葉尖乾祜、白色;侵染性緣祜病一般顏色發黃;缺鐵或缺鋅顏 色為褐綠髮白色,一般為條線狀,且葉部不萎蔫,細胞組織不乾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