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寺

靜觀寺(俗名仙公寺)位於輞川城風景秀麗又有神奇傳說的蓮花山麓。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寺院。寺為兩院合一建築。

靜觀寺(俗名仙公寺)位於輞川城風景秀麗又有神奇傳說的蓮花山麓。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寺院。該寺建築面積350平方米,連寺前圍牆、花圃近60 0平方米。坐北面南略偏東(寅辛亥已),背負蓮花山頂天立地的蓮花石(稱小文筆),寺朝南可俯觀輞川城外的鳳凰、麒麟諸山,西連獅子山,為輞川港渡頭,形勢峭峻,別有一派仙居幽處景色,因此流傳神話故事聯篇。
寺為兩院合一建築,西半部為文昌祠,三通門,由山門、兩廊、天井和主殿組成。主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抬梁拱斗結構,硬山式屋頂,形式古樸。天井為丹墀式,由兩廊而上。主殿奉文昌、朱熹牌位。東半部前落為仙公廳,奉祀何氏九仙,後落為三寶殿,奉三寶諸佛,還有圓寂後的僧侶牌位。兩院旁門相通,前門各自獨立。寺前有百米的圍牆,圍牆西邊設大門,門額楷書“靜觀寺”,東邊開小門。入寺者必須拾級而上。
該寺歷史久遠,雖具體年月難考,但輞川城地處海濱,建橋(明成化四十一年1 48 5年)前為半島,明永樂八年(1410年)輞川媽祖廟始建,距今已近六百年。仙公寺為仙人居住的地方,一定在地處僻幽處。由此推證,輞Jil仙公寺應建於六百年前的半島時期,因此民間有個說法: “仙公寺是石江鋪下江村五公山的五隱者(惠安縣記載五公山五隱者為唐公、志公、寶公、朗公、化公)戡地來此建寺落腳。據傳五公山石刻“五公符”和民間傳誦的“五公諺”有“仙公遁,二山連”。二山即仙公寺所在地的蓮花山和臨海的獅子山。該寺西邊獅子山大岩石上留有數記“仙人跡”。這說明仙公寺的始建年月是輞川地域從海島進入半島時期,應在元朝。
仙公寺的香火前後經歷了孤島人跡罕至時期,也 經歷了輞川與陸地相連而造橋建城…人口逐漸增加 而走上繁榮昌盛的“萬城”時代。仙公寺又處於輞川 城突出的中心地帶,每個時期不可避免地與政治、經 濟、文化緊密相連。據目前可知,仙公寺在三十年代曾作為民團團部和稅收機關,之後常常成為輞川街街政、民間事務的議事點。1 9 3 0年又成為蓮山國小的最初校址(後改名為中心國小),幾十年來成為輞川人才造就的搖籃地。由於辦學,不少知名教師和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都在此任教並開展活動。解放前夕中共輞川地下黨支部在此立。至今,寺前園中還保留著的水泥黑色小圓桌即是見證。這樣仙公寺在早年直至以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但香火鼎盛且僧人不斷,三十年代最後一位和尚俗名叫“莆田”。這樣仙公寺可以說是神緣不斷。以後在社會變動劇烈時代又與政治掛上鉤,這是政緣。辦學以後人才造就,派生了縷縷文緣。輞川街民間的仁人、志士、商家又常在這裡議事,這又是人緣。
由以上仙公寺的沿革看,它不但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宗教聖地,而且緊密地與當地的人文、經濟、政治有機結合起來,因此神緣、政緣、人緣俱備,成為海內外知名寺宇。1 9 9 0年新加坡早年與仙公寺有緣僧人的後代曾尋跡到此,擬參與重修未果。近年因國小全部遷出,仙公寺已重建,且初具規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