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台介紹
始建於漢章帝劉炟元年(公元75年),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東風鄉大孟莊行政村于氏祖閣境內,占地9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有僧侶100多人,銅鐘一座,重1200多斤、高1.5米、直徑2尺、已不知去向。現有一棵國家三級保護稀有樹種——白果樹,樹高30多米、樹胸5.8米、枝繁葉茂,清朝乾隆皇帝曾為此樹題詩曰:“古柯不計數人圍、葉茂枝蓀綠蔭肥,世外滄桑閱如幻、開山大定記依稀”。
據考證、公元前(571—471)年是老子的煉丹台、高15米、是一座古代大磚構築、由24個平面圍成的高壇古建築。也有傳說、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劉秀率軍平亂、皇后陰麗華伴駕從征、路過高台生下漢明帝、故稱青龍台。青龍台由此而得名。
冬去春來、歷經滄桑、霜侵日曝、風雨剝蝕,青龍台有增無減,至今每年都在以10厘米左右的高度在遞增。廟宇多次頃圯,又多次修葺,唐朝(618—907)年由袁成剛、李春峰復修、尉遲恭監修。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14年)由山莊卞玉林重新修建,兩次修葺後初具規模雕梁刻柱、壁畫驚異、各屋神像、列坐井然、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適逢每年正月初一、十五、四方鄉鄰扶老攜幼、會至於此,供宗廟神靈之祀、以翼安康樂業、後毀於戰火。
兩千年來青龍台的先賢傳說,秀麗的天然風貌,雄偉精巧的廟宇建築,文化藝術的精品渾然一體,合成一顆藝術奇葩,在中原文化的百花園中爍爍升華,自然與政治風雨的多重洗滌與折磨,它都不甘沉淪,不甘枯萎的生存著。
為弘揚民族文化,挖掘古廟歷史根源,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1980年由於氏子孫於朝賢初建,2000年由於連生、於文秀、於學中等組織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