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龍耳尊

青銅龍耳尊

尊是盛行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容酒禮器,安徽省出土的這件春秋早期龍耳尊,屬於創新階段新形制的青銅尊,考古專家讚譽它是“一件罕見的藝術佳作”。龍耳,龍一般蟠伏於器肩和頸部兩側,有的龍頭作回望狀,有的龍頭向外、有的龍頭向內;多流行於隋唐時期,以雙龍耳瓶最為典型。...鋪首耳,鋪首原指附於門上、獸面銜環的門環,後來用於青銅器和瓶、罐、壺等陶瓷器的裝飾.青銅龍耳尊的出土,為進一步探討春秋早期吳越文化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究竟,也是全人類的瑰寶。

青銅龍耳尊(春秋)
青銅龍耳尊(春秋)
尊是盛行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容酒禮器,器形以類似壺的圓體尊和方體尊最多見,也有模擬鳥獸形象的,如鳥尊、羊尊、牛尊、象尊、虎尊等,統稱為鳥獸尊。安徽省出土的這件春秋早期龍耳尊,屬於創新階段新形制的青銅尊,考古專家讚譽它是“一件罕見的藝術佳作”。
此尊高28.2厘米,口徑27.5厘米,足徑23厘米,重9.5公斤。形體較大,器壁厚實,器身呈藍銹斑,雙耳呈銅綠色。大口廣肩,肩腹部兩側以巨大的龍形耳為把手,故名龍耳尊。龍作回首狀,豎耳,突目,張口,卷尾,充滿活力,形態生動。器身飾以橫條脊紋(也稱瓦紋)為主題,粗大凝重。肩部、圈足和龍身飾雲雷紋,這是吳越文化青銅器流行的紋飾,具有顯著的地區特徵。如果說此尊的造型與紋飾體現了它的藝術鑑賞價值,那末首先漂亮的巨大龍耳,則為人們透露出寶貴的歷史研究信息,說明它既帶有西周晚期藝術特徵,且又超越了西周圖案上的一些規則,表現出春秋早期創新階段別出心裁的匠心傑作。
商代和西周青銅禮器,形制奇特,紋飾怪異,充滿神秘感。西周晚期的作品比較重視形制的輕巧和紋飾的簡練,同時,其威嚴、華麗、宗教性及等級性也相應減少。到了春秋早期,青銅藝術中人文因素不斷加強,工匠們為了突出清新、自由的新氣象,在造型設計中引入更加活潑的動物形象,如龍耳尊,使形狀比較單調的“耳”美化成立體生動的巨龍形狀,龍耳成為尊的靈魂,象徵著吉祥和高尚,較之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神秘奇詭的鳥獸尊更為寫實和實用,不僅是一件純粹用於生活的青銅酒器,也是一件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品。算起來,這件文物埋藏地下已有2700多年,完好無損,實屬罕見。
龍耳尊,1979年在皖南南陵縣出土,共兩件,形制相同,均定為國家一級乙等文物。現都藏於安徽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也藏有一件春秋早期龍耳尊,其器型、大小與安徽收藏的幾乎一模一樣,據說,它也是安徽出土的。迄今為止,在其他地區尚未發現同類型器物。龍耳尊的出土,為進一步探討春秋早期吳越文化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