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雪雞在國外見於與我國相鄰的尼泊爾、錫金、不丹、克什米爾和中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在我國分布於西藏、新疆南部、四川西部、甘肅、青海和雲南西北部等地。由於頭頂、後頸與背部上體羽色的深淺程度不同,共分化為6個亞種,在我國境內都有分布。各亞種上述部位羽色的變異由淺至深依次為:疆南亞種、指名亞種、青海亞種、藏南亞種、四川亞種。指名亞種分布在新疆西南部和西藏中、西部一帶;疆南亞種分布在新疆南部的和田、若羌一帶,也可能達到青海的西部;藏南亞種主要分布於西藏南部的喜馬拉亞山脈東部;青海亞種分布在西藏東北部、青海、甘肅、新疆東南部和四川北部的紅原、阿壩、若爾蓋等地;四川亞種分布於四川西部的北川、寶興、汶川、康定、德格等縣;雲南亞種是我國學者於1987年發表的新亞種,分布在雲南西北部的中甸、德欽和西藏東南部的昌都、左貢一帶。
藏雪雞屬於高山種類,大多出沒在終年積雪,人跡罕見的高山裸岩地帶,是高山動物的代表種類,與高山植物雪蓮相伴,是名符其實的登山健將。一般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至6000米左右的森林上線至雪線之間的高山灌叢、苔原和裸岩地帶,靠近分布區邊緣的種群冬季可以下降到2000米,甚至1200—1500米處越冬。常在裸露岩石的稀疏灌叢和高山苔原草甸等處活動,也常在雪線附近覓食。從不進入森林和厚密的大片灌叢地區。喜愛結群,多呈3—5隻的小群活動。在密度高的地區,可以見到10—20隻,甚至多達近百隻的大群。白天活動,從天明一直到黃昏,常從山腰向上行走覓食,直到山頂。中午前後在岩石旁休息,梳理羽毛。性情膽怯而機警,很遠發現危險就立即逃離。在山坡岩石上奔走時非常靈活。飛行和滑翔的能力也較強,飛行沉重而急速,能從一個山頭飛到另一個山頭,或連續飛過幾個山頭,飛行時常伴隨著“嘎,嘎”的叫聲。
藏雪雞善於行走和滑翔,對高山的自然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在積雪三十厘米的地帶與盤羊、岩羊等高山有蹄類動物混雜活動,翻食野羊踏過的路徑下的植物,啄食植物的球莖、塊根、草葉和小動物等。食物包括莎草、針茅、藏玄參、早熟禾、雪蓮、珠芽蓼、蒲公英、異燕麥等高山植物。
每年4—5月間進入繁殖期,此時雄鳥變得極為活躍,頻頻發出急速、高亢的求偶鳴叫,並伴隨有撲撲的振翅聲,尤以清晨頻繁。群體也逐漸分散、配對。配偶為單配製,雄鳥為了爭奪領域和配偶,常在岩石上相互啄斗,以胸相撞,直到將另一方擊敗。求偶時雄鳥的身體前傾,尾上翹並呈扇形展開,頸朝前伸,追逐雌鳥。交尾後開始築巢,通常營巢在峭壁岩石下的石縫、洞穴中,巢邊有灌木、雜草叢遮蔽。巢甚簡陋,裡面僅墊有少許乾草、羊毛和羽毛等。巢的大小為直徑40—47厘米,深8—10厘米。每窩產卵4—7枚,最高可達13枚。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灰褐色、淡黃白色、橄欖褐色和皮黃色等,上面布有土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尖端較多,鈍端較為稀少。卵的平均大小為57.4—68×40.3—45毫米,平均重量為52.3—56.4克。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則在巢區內警戒和護衛,當有來犯者時,雄鳥不斷高聲鳴叫,引誘來犯者離開巢區。雌鳥除每天外出一次,覓食約半小時外,其餘時間均在巢中孵化。藏雪雞在不同的地區孵化期的長短有所不同,在西藏為27天,在新疆為26天,在甘肅則為19—22天。最早在6月初就有雛鳥孵出。剛孵出時體重為75克,全身披有黑麻黃色的絨羽,嘴黑色,腿淡黃色。出殼後1天即可在地上行走,第3天就能隨雌鳥覓食,晚上隨親鳥在避風處過夜,出殼2周以後就可以飛行了。
由於藏族同胞一直將藏雪雞視為“神鳥”,所以使其野外的種群數量得到較為穩定的發展,在西藏總數約有20萬隻,最高密度為每公頃0.06隻左右;在青海的總數更是多達100多萬隻,典型棲息地的密度為每公頃0.27隻;而新疆南部、四川西部等地的密度略低,為每公頃0.01隻左右。但70年代以來,藏雪雞的數量也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交通發達和人口較多的地區。(來源:北京科普之窗網站 作者:李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