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草藥]

青蒿[草藥]

青蒿,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乾燥地上部分。遍及全國。具有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之功效。常用於溫邪傷陰,夜熱早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暑邪發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等病症的治療。

入藥部位

乾燥地上部分。

性味

味苦、辛,性寒。

歸經

歸肝、膽經。

功效

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

主治

用於溫邪傷陰,夜熱早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暑邪發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等病症的治療。

相關配伍

1、治暑毒熱痢:青蒿葉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聖濟總錄》)

2、治虛勞,盜汗、煩熱、口乾: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參末、麥冬末各一兩,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後米飲下二十丸。(《聖濟總錄》青蒿丸)

3、治溫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青蒿二錢,鱉甲五錢,細生地四錢,知母二錢,丹皮三錢。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4、治勞瘦:青蒿嫩者(細銼)一升,以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下,不以時。(《雞峰普濟方》青蒿煎)

用法用量

6~12g,後下。

炮製

採集加工

秋季花盛開時采割,除去老莖,陰乾。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稍潤,切段,乾燥。

生理特性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的揮發性香氣。根單生,垂直,狹紡錘形;莖單生,高100-200厘米,基部直徑可達1厘米,有縱棱,幼時綠色,後變褐色或紅褐色,多分枝;莖、枝、葉兩面及總苞片背面無毛或初時背面微有極稀疏短柔毛,後脫落無毛。葉紙質,綠色;莖下部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7厘米,寬2-6厘米,綠色,兩面具細小脫落性的白色腺點及細小凹點,三(至四)回櫛齒狀羽狀深裂,每側有裂片5-8(10)枚,裂片長橢圓狀卵形,再次分裂,小裂片邊緣具多枚櫛齒狀三角形或長三角形的深裂齒,裂齒長1-2毫米,寬0.5-1毫米,中肋明顯,在葉面上稍隆起,中軸兩側有狹翅而無小櫛齒,稀上部有數枚小櫛齒,葉柄長1-2厘米,基部有半抱莖的假託葉;中部葉二(至三)回櫛齒狀的羽狀深裂,小裂片櫛齒狀三角形。稀少為細短狹線形,具短柄;上部葉與苞片葉一(至二)回櫛齒狀羽狀深裂,近無柄。

頭狀花序球形,多數,直徑1.5-2.5毫米,有短梗,下垂或傾斜,基部有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總狀或復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開展、尖塔形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內、外層近等長,外層總苞片長卵形或狹長橢圓形,中肋綠色,邊膜質,中層、內層總苞片寬卵形或卵形,花序托凸起,半球形;花深黃色,雌花10-18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3)裂齒,外面有腺點,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鈍尖;兩性花10-30朵,結實或中央少數花不結實,花冠管狀,花葯線形,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具短尖頭,花柱近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短睫毛。瘦果小,橢圓狀卵形,略扁。花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遍及全國;東半部省區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區,西北及西南省區分布在2000-3000米地區,西藏分布在3650米地區;生境適應性強,東部、南部省區生長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緣等處;其他省區還生長在草原、森林草原、乾河谷、半荒漠及礫質坡地等,也見於鹽漬化的土壤上,局部地區可成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

藥材性狀

本品莖呈圓柱形,上部多分枝,長30~80cm,直徑0.2~0.6cm;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稜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捲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後為三回羽狀深裂,裂片和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