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青綠山水圖[英] The painting of green mountain and rivers
【類別】:字畫
【年代】:唐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
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簡介】:
唐代書畫家李思訓繪製。
【相關資料】:
李思訓(651-716,一作653-718)唐代書畫家。字建睍,一作建景。出身唐宗室。唐高祖從弟長平王李叔良孫,李孝斌子。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人。唐高宗(650-683)時為江都令,武則天朝(684-704)棄官潛匿,唐中宗朝出為宗正卿,唐玄宗開元初,官至左武衛大將軍,因玄宗時官至右武衛大將軍,所以被稱為“大李將軍”。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題材上多表現幽居之所。傳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畫遊人在江邊活動,以細筆勾勒山石輪廓,賦重青綠色,富於裝飾性。此畫雖今被認定為宋人手筆,但可以反映他的畫風。他的兒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也是著名的畫家,人稱“小李將軍”,秉承家學,亦擅青綠山水,風格工巧繁縟。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圖》畫唐玄宗及隨從逃難四川的情形,宋以來相傳為他的作品,現被斷為宋人摹本。此派的山水風格,在初唐的章懷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畫中亦可看到。
李邕碑稱“雲麾將軍”。工書法,擅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能得湍瀨潺湲、煙霞縹緲難寫之狀。鳥獸草木,皆窮其態。其畫著色山水,用青綠為質,金碧為紋,繼承和發展了六朝以來以色彩為主之山水畫法,自成一家。《圖繪寶鑑》謂:“用金碧輝映,為一家法,後人所畫著色山,往往多宗之。”明代董其昌推其為“北宗”之祖。弟侄之間,凡妙極丹青者五人。子昭道,亦擅山水,故人稱大李將軍、小李將軍,世稱“二李”。畫跡有《山居四皓圖》《春山圖》《江山漁樂圖》等1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江帆樓閣圖》軸,絹本,設色,縱101.9厘米,橫54.7厘米,長松峻岭,竹樹掩映,山徑曲折,殿廊隱現,江天空闊,風帆飄渺,山石青綠,略有皴斫,無款,傳為李氏所畫,圖錄於《中國繪畫史圖錄》上冊。李思訓(651~716),中國唐代畫家。字建,出身唐宗室。唐高宗時曾任江都令。因武則天執政殺戮唐宗室而棄官隱居,至中宗神龍(705~707)初年又出任宗正卿、歷官益州長史,開元(713~741)初年,任左羽林大將,晉封彭國公,後轉任右武衛大將軍,卒後追贈秦州都督。畫史上稱他為“大李將軍”。
李思訓善畫山水、樓閣、佛道、花木、鳥獸,尤以金碧山水著稱。其山水畫主要師承隋代畫家展子虔的青綠山水畫風,並加以發展,形成意境雋永奇偉、用筆遒勁、風骨峻峭、色澤勻淨而典雅,具有裝飾味的工整富麗的金碧山水畫風格。在創作上,李思訓除了取材實景,多描繪富麗堂皇的宮殿樓閣和奇異秀麗的自然山川外,還結合神仙題材,創造出一種理想的山水畫境界。
李思訓的作品,因年代久遠,現已罕見。流傳至今的《江帆樓閣圖》據記載是他的作品,但現仍存有爭議。《江帆樓閣圖》,絹本,縱101.9厘米,橫54.7厘米,青綠設色,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李思訓身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貴族階層的審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隱居習尚的影響,也使他在作品中時常流露出一種出世情調。即所謂“時靚神仙之事,□然岩嶺之幽”。
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畫對後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後世山水畫中的青綠山水就是對他這一派畫風的延續。明代莫是龍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繪畫上的南北宗論,則將他列為“北宗”之祖。
李思訓之子李昭道,玄宗時期曾任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官至中書舍人。善畫山水,繼承家學,並能變父之體,有所創新,造詣精深,後世稱之為“小李將軍”李昭道的作品現很少見到,傳為他的《春山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