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賢孝

青海賢孝

青海賢孝,由於流傳地區不同,演唱方式、曲調各有特色,分別冠以地名稱為“西寧賢孝”、“河州賢孝”、“涼州賢孝”等。流行於青海東部湟水流域各地的主要是“西寧賢孝”。

基本信息

傳承特點

主要承傳者為民間盲藝人,多出自“孤貧院”(前身為養濟院,幾經必建更名,民眾稱“孤老院”,據說在清代後期即組織盲人教習賢孝),如著名盲藝人文桂貞(女,1920年生)幼年即入孤貧院拜師學藝,演唱西寧賢孝。西寧賢孝的演唱方式多由女盲人持三弦自彈自唱,也有男女二人結伴行藝,無固定演出場所,一般在街頭巷尾或深入民家小院席地賣唱,收取米、面、饃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和有關部門對賢孝藝人進行登記,成立盲藝人小組,讓他們學習和整理傳統曲目,鼓勵藝人編唱新曲目,並在農村及城鎮推廣,產生了許多新的曲藝名手。

曲目

西寧賢孝的傳統曲目內容比較廣泛,且大部分為勸善內容,和《寶卷》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如《白鸚哥弔孝》就直接從《鸚哥寶卷》移植而來。據統計,有演義類、傳奇類、志怪類、勸喻類、生活類等曲目100多部。

《李翠蓮上吊》、《白猿盜桃》、《銀錢兒姑娘》等。其中長篇大傳曲目韻、白相間、小段只唱不說。曲詞一般為五聲微調式,四樂句結構,屬單曲體。唱腔有“大賢孝調”、“小賢孝調”、“官弦”、“越牌調”、“小曲”等幾種。演唱時奏過前奏、過門之後一般有“前岔曲”,然後接主曲,最後以“後岔”收尾。主曲雖只有4個樂句,但藝人可根據情節和感情需要,在節奏和旋律、拖腔上變化並潤飾。有時平緩深沉,如泣如訴;有時句句緊扣,氣氛熱烈。數百行的曲詞,唱來婉轉流暢,催人淚下,形成高手藝人的獨特風格。

“河州賢孝”源於甘肅臨夏的《河州調》,流傳於青海保全、循化、化隆一帶。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受青海方言語音和“西寧賢孝”的影響,在風格上發生了變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以西寧為中心的一些文藝團、隊和業餘演唱者,利用河州賢孝的曲調,填新詞演唱,創演了許多新曲目。其代表人物馬本源等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創造出一種新的演唱流派,受到民眾喜愛,逐漸在青海各地普及,部分藝人和民眾稱之為“快板賢孝”。

曲調

為四樂句結構單曲體。曲調格律為三節七字型,第三句不韻。流行曲目內容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其中較有影響的有《小倆口抬水》、《懶漢與雞蛋》、《法圖瑪回娘家》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