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事實驗場

青島農事實驗場

1915年 1945年 1953年

簡介

青島農事實驗場建於1917年9月10日,設在李村,初附屬於青島德華大學,為該校農林系實習場所,是山東僅有的兩家農業研究機構之一。在當時的青島,除了觀象台,也只有這裡算是值得一提的科研機構了。當時一些有志於改良推廣農業技術以富國強民的農業研究人員,遂投身於青島農事實驗場。

青島農事實驗場舊貌青島農事實驗場舊貌

特點

該場試種的農業作物有兩個特點:一是與當地農民種植同樣的糧菜品種,通過改良種子,改進施肥等管理方法,提高產量,為農民改良農技做個榜樣;二是引進新的農產品,青島有許多農作物是在這裡率先種植的,像蛇麻草、除蟲菊等經濟作物,西紅柿、蘆筍等蔬菜,都是經這裡試種成功後才得以推廣的。
這裡最引以自豪的是擁有一些優良種畜。本地的畜種普遍不佳,像山東的牛,多為食役兼用,牛種體型小,產奶極少。農事實驗場將山東牛與荷蘭種牛雜交,培養出幾代種牛,產奶量成倍提高。本地的豬色澤純黑、發育遲緩、肉量不多,經該場與巴克夏種豬雜交後才有所改觀。原有綿羊毛短而粗,產量很少,當時每隻羊剪毛僅44兩,經雜交後年均產毛63兩,毛值也有提高。這裡引進的雞,食用雞蛋少肉豐,蛋用雞蛋多肉少,也有蛋多肉豐的雞種,種類頗多。
經試驗場引種的外國果木,如蘋果、桃、梨、葡萄等,產量尚佳,品質遠勝本地產品。
該場在試種的基礎上,廣泛推廣優良品種,通過每月發行2期農業淺識等小冊子,指導農民改良耕作方式;通過舉辦展覽會,向農民介紹優良品種,幫助農民打消疑慮;通過為農民的牲畜配種和廉價銷售良種,提高農畜產品的質量、產量。當時人稱頌該場“成績斐然”,《膠澳志》亦贊曰:“於膠澳之農業,其功不可沒也”。
但農事試驗場屢遭挫折,1925年商埠督辦公署為籌建化學試驗所,調用了該場所有化學儀器及藥品,土壤的化學研究因之停頓;軍閥畢庶澄的軍隊曾占據場舍,果木畜產遭受蹂躪;此後,該場多次奉命劃出土地,供建設學校,面積也有減少。

農事實驗場大事記

1908年10月,德國與清政府合資成立青島德華高等學堂(又稱青島特別高等學校),確定在李村現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住址設立農科實習地。
1909年7月,青島德華高等學堂農科實習地建成,面積74畝。
1911年,德人引進約克夏白豬10多頭,於李村農科實習地飼養。
1914年
9月,日軍第十八獨立師團侵占李村,強占農科實習地。
11月,日軍青島守備軍將農科實習地改名為農事試驗場。
是年,日人引進美棉、甜菜、菸草及日本蔬菜等作物試種於農事試驗場並向民間推廣。
1915年
建造“旋轉玻璃溫室”進行果樹、林木、蔬菜品種適應性試驗。
是年,從日本引進國光、紅玉、旭等蘋果品種苗木300株試栽觀察。
1916年
10月,日本李村警察所編寫的載有農科實習地介紹的《李村要聞》(日文)一書出版。
1917年
6月,日本守備軍將農事試驗場冠名為“青島李村農事試驗場”,新增果園、畜舍、溫室、農業化學實驗室,派鹽澤惠助群為主事。
9月10日,日本守備軍在農事試驗場舉辦第一次農產物品評會。
10月1日,李村農事試驗場改隸日本守備軍民政部。
是年,試驗場在繼續進行農作物引種試驗的同時,增加了牛、羊、雞等家畜家禽新品種引進試驗。
1918年
9月5日,日本守備軍民政部在農事試驗場舉辦第二次農產物和家禽品評會。加上1917年第一次評品會,共有展品62種873份,評出一等獎21份、二等獎32份、三等獎49份。
1919年
1月,日本守備軍民政部收買鄰接民地一萬六千坪擴建試驗場圃場。
4月,試驗場設定果樹園用於各種果樹試驗栽培。同時,建設養雞場及蜂房。
是年,試驗場建設事物室監視所。
1920年
9月,試驗場築造豚舍著手養豚計畫。同時建造廄舍倉庫及灌溉設備。
10月1日,試驗場接管青島屠宰場附屬的台西鎮種畜場。
1921年
2月15日,李村農事試驗場移歸日本守備軍民政署管理。
4月,試驗場收買鄰接民地三萬一千餘坪擴充種畜場。
5月,制定農事試驗場規程與辦事細則。
1922年
5月,試驗場將台西鎮種畜舍的50餘頭種畜移入。
12月,中國(北洋政府)收回膠澳,李村農事試驗場由膠澳商埠直接領導。12月15日青島農事試驗場接收完竣。李方琮為中方接收農場主任委員。
1923年
3月1日膠澳商埠財政局、交涉署、農林事務所成立。青島農事試驗場和林務局合併為膠澳商埠農林事務所。
3月1日,成立膠澳商埠農林事務所,李村農事試驗場屬之。
5月,膠澳商埠農林事務所頒布《禁令》和《森林保護規則》,禁止破壞林木。試驗場林木、果樹等試驗材料得到保護。
是年,試驗場引進荷蘭、法國雜種乳牛26頭。引進淡色布拉麻、名古屋柯慶、普利茅斯勞克、單冠褐色來可航及山東雜種雞5種,開始為當地民眾繁育良種。
1925年
試驗場為畢庶澄軍隊占據,果、木、畜產遭受破壞。
1929年
4月,北伐後的國民政府接管了膠澳商埠。
7月,膠澳商埠李村區改稱青島特別市李村區,試驗場改稱青島特別市農林事務所農事試驗場。
是年,農林事務所在嶗山地區結合培訓技術隊伍,推廣果樹栽培技術,技術工作由試驗場承擔。
1930年
試驗場編設農藝、園藝、畜牧三股。
1933年
試驗場於嶗山地區的烏衣巷、畢家等村開闢桃、梨、蘋果、葡萄等水果栽培試驗區。
1934年
7月,青島-李村通公共汽車,途經農事試驗場。
1935年
試驗場在嶗山地區的漢河、段家埠、南宅科等村安排梨樹特約栽培戶,開展噴藥防治梨樹赤星病,並在登瀛一帶安排櫻桃特約栽培戶。
1937年
國民黨青島市政府在放棄青島之前,將台柳路沿線之公共設施燒毀。試驗場沿路設施遭受破壞。
1938年
1月,日本侵略軍第二次占領李村,試驗場再次淪入日軍之手。
5月,青島李村農場移交北京中央農事試驗場。李村苗圃的5萬餘株苗木由青島農林事務所移植於東鎮新圃。
5月15日,偽山東公署華北農事試驗場接收青島李村農事試驗場及李村師範學校,開設青島支場。
是年,青島支場在城陽設立棉花原種圃(現研究院作物試驗場)。
1939年
偽山東公署華北農事試驗場青島支場改為偽華北產業科學研究所農事試驗場青島支場。
1941年
秋,偽山東公署以每畝偽鈔500元之低價,強征李村河南畢續洋等38戶農民土地37畝,擴建農事試驗場青島支場。
1944年
青島市農林事務所恢復舊制,直隸市政府管轄。所長王芹塘。?
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收回了青島。農事試驗場青島支場復名為青島農林事務所農事試驗場。
是年,試驗場向嶗山農村推廣和引進青農1號小麥、沖繩百號(勝利百號)地瓜、青農21、22號穀子及美國玉米、甜椒、番茄、甘藍等11個糧、菜品種。
1946年
冬,青島農林事務所於農事試驗場利用農閒季節舉辦農業訓練班,嶗山行政辦事處轄內5區23名學員參加了學習,訓練期限2個月。共學習11門課程,有肥料學、病蟲害防除、農藥使用常識、特殊作物栽培、簡易造林、森林保護、新式農具使用法、果樹蔬菜栽培概要、畜牧常識、作物概要等。
1949年
6月1日,嶗山地區解放。新中國海南專署接管農事試驗場。
1950年
11月,農事試驗場改組為青島市農場,受青島市建設局領導。
1952年
10月16日青島市農林處成立。
是年,中共青島市嶗山工作委員會決定成立中共青島市農場支部委員會。共6人,侯得山為書記。
1953年
5月,青島市農場改建為山東省青島果樹園藝試驗站,受山東省農業廳直接領導。中共青島市嶗山工作委員會決定侯得山為中共山東省青島果樹園藝試驗站支部委員會書記。
11月,改稱山東省青島市園藝試驗站。
1955年
4月12日青島市農業勞動模範代表會在嶗山郊區召開。
5月,山東省青島果樹園藝試驗站改稱山東省青島果樹試驗站。
6月,青島市人民政府農林處派孫左峰任試驗站代理站長。
1956年
10月26日,山東省農業廳批覆,同意將萊陽專區(有稱膠州專署)城陽農場移交青島果樹試驗站,成為該站的果樹原始材料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