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科尼希別墅

青島科尼希別墅

格爾皮克離開後,沂水路3號別墅成為了科尼希醫生的住所。 如同此前的慣例,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的土地應該也是通過“標賣”取得的。 但就是在此時,詩意化的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依然擁有其無可替代的風采。

簡介

研究證明,Gelpcke君王別墅這個名稱並不準確。該建築原名Villa Gelpcke-Koenig,如果直譯,的確是Gelpcke君王別墅,但是這裡的Koenig,並非指君王,而是曾住在該別墅的總督府野戰醫院的主治海軍軍醫科尼希(Herry Koenig)。所以,關於今沂水路3號建築的準確名稱,應該為Gelpcke-Koenig別墅,即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根據馬維立《在波恩的一些評論》裡面提供的線索,這座在1899年就已經完成了建設的房子,最初是總督府為帝國大法官格爾皮克博士(Dr.Paul Gelpcke)所準備的。格爾皮克的工作,是幫助德國海軍的青島殖民政府建立基本的法律規範,完成了這個工作之後,他就離開了。從1902年到1907年,在這裡居住的就是科尼希醫生。

歷史

格爾皮克負責的關於殖民地法律的實施準備工作,無疑是重要的,可以部分地印證這項任務的複雜和繁重的,是許多重要法令的頒發。1899年3月到6月的3個月中間,僅僅在行政方面就有《關於平民團體參加行政管理的法令》、《關於地畝局由膠州測量局中分出的法令》、《關於華人司法問題的法令》、《關於德國膠州地區臨時海關法令》、《關於青島港規法令》、《關於青島按察司進行食肉檢驗的法令》和《關於對牛奶運送進行檢查的法令》相繼頒布。

青島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青島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
格爾皮克緊張的工作狀態,似乎在1899年結束的時候才有了些可以輕鬆下來的理由:自1900年1月1日起,新制定的帝國法律的一些規定,大部分已經開始在膠州生效。但是,在這個時候,他依然面臨著新的問題,因為,政府方面已經意識到:對於那些涉及到在青島殖民保護區有自主性,但在處理時又必須考慮到德國法律的有關規定的地區性的法規,有必要做一些更改。這中間,一份政府方面的檔案,特別提到了地產登記方面法規的修改。
後來的一些工作,格爾皮克就是在沂水路3號的房屋裡完成的,因為,在1902年之前,政府方面簡陋的辦公條件,依然沒有得到大的改善。而這裡,擁有裝修細緻的敞廳、餐廳、客廳,並且設施完備。同時,這裡室內的細節,也具有中西結合的象徵意味:在樓梯望樑柱上左邊,立有木雕獅子,右邊繞有木製彩龍,木柱木樑上盤有木雕金龍。門券的石柱上,則有龍鳳淺浮雕。可惜的是,格爾皮克享用這裡的時間並不長,我們猜想,在這裡的歲月,應該是構成這位德國大法官東方記憶的最新鮮和生動的部分。
格爾皮克離開後,沂水路3號別墅成為了科尼希醫生的住所。這裡,離醫生就職的總督府野戰醫院很近。在科尼希參與工作的5年時間裡,這個規模很大的官方醫院完成了全面的建設。後來,回到德國的科尼希曾經出版了一本記載其在青島擔任主治軍醫和醫院院長期間經歷的回憶錄,但很遺憾,我們不知道在那裡可以閱讀到這個野戰醫院主持者的詳細生活記錄。
在我們尋找到的一張拍攝於1910年的照片上,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已是楚楚動人:屋頂和塔樓之下是雪白的外牆和對比明顯的木構架裝飾,這情形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純樸的詩意化的聯想。稍後拍攝的另外一些照片,則把迪特里希路上的這棟建築的細部強化了:仿佛有些隨意處置的木構架拉近了別墅與自然的距離,讓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洋溢在建築的四周。
兩層的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建築平面略呈方形,北及東面各設一門,樓梯間位於北門門廳處。整個別墅建築為紅磚清水牆,立面白牆之上,建築師裝飾了大量裸露的仿木構架。屋頂構成多坡形式,紅瓦頂帶閣樓。一如早期的同類建築,別墅局部築三層高塔樓,塔樓呈多邊形,塔頂為綠色油漆保護的鐵皮。稍後的年代,別墅面街入口被幾棵已逐漸長成的樹木遮擋,使建築的一層被自然的隱藏起來。
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的這個精心設計的小型塔樓,後來被證明是一個可以代表整個迪特里希路建築表情的個性符號,它發出的溫暖信息,使得這裡過於秩序化的房客,變得可以親近了。
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實質上是西南東北走向的迪特里希路建築群的尾聲(有意思的是,這個尾聲出現的時間很早),這一尾聲以一種浪漫的田園風格打住,與對面的福音堂和北面高處的總督府野戰醫院,構成了遙相呼應的對景點,使迪特里希山(信號山)和水山(觀象山)之間面向海洋的一大片低洼地上的建築,呈現出錯落有秩的輪廓線。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有序的建築景觀的出現,是與當局的土地政策有很大關聯的。在取得了青島的控制權後不久,德總督府即發布政令,通知所有持有土地的鄉民,除了賣給殖民政府外,土地不得售與他人。這樣,當局就逐漸購買了青島及近郊的土地,並享有了徵用土地權。這為包括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在內的迪特里希路和整個歐洲區街道的統一開發建設,提供了保障。
如同此前的慣例,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的土地應該也是通過“標賣”取得的。與另外數量更多的私人房屋不同的是,這個建築的投資者,是政府自己。據記載,當局首次標賣土地的時間是1898年10月3日,僅僅5天,便以每平方米1元的價格售出土地105390平方米。此後至1901年底,青島出現了首次建築業高峰。到這時,青島已規劃城區的大部分土地均已脫銷。據1901年的統計,青島城區的總人口約有14000人,其增長速度是驚人的。在以滿足過快增長的城市人口的居住和商業需求的前提下,為了確保房屋建築的式樣符合這個商業港口城市的要求,當局要求建築師需事先將圖紙及設計規劃報工務局批准,並嚴令禁止採用“質次材料”。
應該是在1905年之後,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在迪特里希路上的鄰居開始多起來,先後有美國、英國、法國的駐青島領事館為伴,建築風格也日趨多樣化了。至20世紀30年代末,當迪特里希路早已以沂水路的稱謂聞名的時候,它也基本上沒有再供建築師施展才能的閒置土地了。但就是在此時,詩意化的格爾皮克-科尼希別墅,依然擁有其無可替代的風采。

現狀

所在地:沂水路3號,原迪特里希路
業主:格爾皮克
建造期:1899年
現狀:保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