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成文堂書局

青島成文堂書局

應該就是在公華印刷社設立的同時,膠州成文堂書局在天津路26號創建青島分號。 成文堂在天津路的出現,使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許多印刷作坊和書局都集中到了這一帶。 作為膠州成文堂的分號,成立於1913年的天津路26號青島成文堂似乎沒有意識到正在出現的危機,於是,敗跡很快顯露。

簡介

史料顯示,青島的印刷出版業大致始於明清時代。其時間要明顯早於報紙在本地的出現。至晚清,這裡已出現雕版印書和活字印書,但專業書局為數有限,僅有膠州成文堂、文富堂和即墨修德堂等6家。在此期間,與印刷出版業相關聯的發行業,在青島尚處於萌芽狀態。而有確切時間記錄的現代出版業的正式出現,應是在1897年11月14日德占之後的一周,其標誌是德文《德國亞細亞報》的創辦。史料確認,這是青島歷史上第一家報紙。

青島成文堂書局舊照青島成文堂書局舊照

發展

由一張不知所終的《德國亞細亞報》開頭,接下來的記錄就稍微清晰了:1900年7月,德國海軍管理當局在中山路和湖北路的拐角處開辦了一個印刷所,印刷出版《膠澳官報》。這一官報的名稱後來稍稍有了一點變化,膠澳隱退,青島確立,成了《青島官報》。1901年,廣東人朱琪主持出版了《膠州報》,這是本地的第一張中文報紙,也是中國人在此編輯的首家報紙。由此,青島的印刷業終於開始逐步興起了。
1902年,天主教會在現曲阜路的柏林街3號修建教堂,教堂內除了設有修道院、男學、女學和醫院等外,還建立了印刷所,稱天主教印刷所。人們一般認為,這是本地出現的第一個專業印刷廠。該天主教印刷所使用了德國生產的凸版印刷機械,主要為教會印刷書籍和宣傳品。1905年,印刷所更名為天主教印書局,除繼續印刷教會書籍外,開始為駐膠澳的機關、工商企業有償印刷表格、簿冊、單據等。
1910年,即墨人徐敬興在河北路22號創辦了鴻順公印刷所,印刷中式帳簿;1912年,廣東人陳乃昭則集資2萬元大洋,在濰縣路81號辦起了宜金印務局,專為跑馬場印刷馬票、彩票和西式帳簿、英文單據及名片等。1913年,賀蘊山在濰縣路55號創辦公華印刷社,實施鉛印印刷。

位置

應該就是在公華印刷社設立的同時,膠州成文堂書局在天津路26號創建青島分號。研究者傾向於認為,1913年出現的這間書局,是本地最古老的書坊。但是,河北路與河南路之間的這座被認為是書局大樓的兩層建築,建設的時間似應晚於1913年。從設計和建造質量上看,應該和天津路39號上著名的東華旅社的建築年代相當,是20世紀第二個10年的晚些時候的產物。
當時,華人居住的天津路、海泊路與中山路的交匯處已是商店輻輳,一片街市繁榮的景象,成為大鮑島區最熱鬧的地段。在早年頗顯氣勢的書局建築長約12米,高兩層,臨街有一門四窗,二樓上部設計有一道遮擋房頂斜面的女兒牆,中間突起山花。史料顯示,書局的樓房後有一小院,為作坊。成文堂在天津路的出現,使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許多印刷作坊和書局都集中到了這一帶。史料顯示,直到40年代,在靠近天津路的河南路路口開設的雲閣書店,仍為青島市武俠和言情小說的淵藪。
研究者認為,成文堂書局的起始大約在清代道光年間,時,招遠人劉壽楠來到膠州塔埠頭碼頭,“起初以販賣掖縣、昌邑等鄰縣所產毛筆為主,兼營部分啟蒙讀物、普通硯墨,肩挑經營,奔走於膠州、諸城、日照等城鎮鄉塾和集市碼頭”。後來,事業發展,劉便在膠州城西關外的城隍廟西鄰,辦起了一家以刻印木版書籍為主的成文演唱書坊。這時候的成文書坊,扮演的已是一個有實力的木版書籍刻印商的角色,主辦人劉壽楠在繁華的鬧市占地經營,一方面說明刻印市場的龐大,一方面也說明了書坊的野心。史料顯示,書坊有臨街鋪面四間,後院是作坊兼庫房,共有八間,加帶閣樓,作為了傭工和學徒的住所。城西關外城隍廟一帶,當時是膠州的商業集中地,書坊臨街鋪面附近就是商會和一個民家教育館。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
建立書坊之後的成文堂,據信主要刊行了《韻府提綱》、《四書合講》等數十種銷售目標明確的傳統古籍,末見有大的本土文化建樹。也因此,劉壽楠始終末能擺脫其刻印書商的身份。據記載,成文堂鼎盛時期,在高密、濰縣、即墨、煙臺、龍口、北京、天津、丹東等地都設有分號,並與上海商務印書館、錦章書局、廣益書局有業務往來,藉以發售外埠各種書籍和新式教科書等。據《增修膠志》記載,到1931年,膠州城中已有了七家印務社,可以石印、鉛印,但此時,赫赫有名的成文堂已不在其中了。研究者傾向於認為,早年膠州成文堂的興起,應與當地熱衷於進仕的風氣有關,據統計,在1900年前的50年間,山東有百分之五十八的舉人出自膠東半島和魯中一帶,讀書求仕之風蔚然,書籍的需求量自然就大了。

出版物

成文堂出版物除學堂普遍用的”三、百、千”―――即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外,有通用的《四書》、《五經》,還有《尚書離句》、《禮記體注》、《左傳易讀》等”經”部著作,《算法統宗》、《醫文集解》等”子”部著作,《青雲集》等”集”部著作,也出版有《東周列國志》等小說。
成文堂經營得法,發展很快,相繼在即墨、濰縣、高密、煙臺、龍口乃至北平、天津、丹東等十幾個城市開設了分店。1913年,成文堂青島分店於天津路26號開業,註冊資金2000元,經理劉星海。到上世紀30年代在青島有三個門市部―成文堂書局 (原天津路13號),成文堂肇記(原高密路40號),成文堂泉記(原高密路22號)。青島的成文堂並不只賣本版圖書,只要有銷路的圖書都採購、銷售,同時經銷文房四寶文具用品。
與中華、世界書店相比,成文堂的店堂保持了傳統布局,並且經營品種少於前述兩家書店。這時線裝古籍尚有,不過主要是石印本,包括 《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還有《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等,這時,喜歡買線裝本的已很少了,上世紀40年代在成文堂也停止經營,雖仍賣古籍,但已是鉛印平裝本了。成文堂從未售過新文學作品。
在上世紀40年代,成文堂的營業額中文化用品貨值超過圖書,湖筆、徽墨、端硯、宣紙,也有鋼筆、墨水,各色紙張是它的大宗銷貨。人們把它當做了一家文具店。膠縣(膠州)城的成文堂現已拆除,在清末膠東惟一刻板、出書的書店很遺憾沒有保留下來。青島高密路上的成文堂1956 年並於新華書店,舊址現尚存。

終點

成文堂擴張到了青島,大約也就快走到頭了。這有點象其所刊印的《韻府》、《四書》之類,遇到了最容易在城市傳播的新文化,暢行不衰的命運就發生轉折了。作為膠州成文堂的分號,成立於1913年的天津路26號青島成文堂似乎沒有意識到正在出現的危機,於是,敗跡很快顯露。
據史料記載,自1897年至1922年,青島的圖書印刷發行機構約有五家。中國人開設的,則只有成文堂書局。自20年代後,本地的業務逐漸被新派的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所取代,落伍於時代的一代精英成文堂,終於逐漸衰落。最終,書店也從天津路遷至高密路84號,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