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財政稅務審計志

《青島市志·財政稅務審計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3年,主編單位為青島市財政局。 德國侵占青島後,完全控制了青島的財政、稅務、審計,地方財政收入很大程度上靠買賣土地。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市財政、稅務、審計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連年呈現上升的勢頭。

《青島市志·財政稅務審計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3年,主編單位為青島市財政局。1984年青島市機構調整,青島市財政局分列為青島市財政局、稅務局、審計局;各局分別成立了史志辦公室。經過艱苦細緻的資料蒐集和篩選,於1993年編寫出《青島市志·財政稅務審計志》初稿。經過認真的評審,反覆的修改和補充,於1995年完成送審稿,報市史志辦公室;經山東省史志辦公室審核,由青島市史志辦公室組織終審,報青島市人民政府批准付印,於1996年10月正式出版。本志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
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全志除概述、編後記外,內文共分財政、稅務、審計3篇,篇下設章、節、目,計14章、42節。 清政府統治時期,實行統收統支的財政體制,青島地方沒有支出管理權,只負責征解稅賦。德國侵占青島後,完全控制了青島的財政、稅務、審計,地方財政收入很大程度上靠買賣土地。財政支出除維持殖民政府所需費用外,相當一部分用於軍費支出。日本侵占青島後,青島的財政支出也大多被用作軍事和警察費用。北洋政府統治青島後,軍閥割據,苛捐雜稅種類繁多,老百姓苦不堪言。這一時期,青島財政連年赤字。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是青島財政最為混亂的時期。國民黨當局以濫發紙幣作為財政支出的主要手段,使青島民族工業、家庭手工業遭受了空前的劫難。 青島解放後,市軍管會接管了國民黨財政後,儘快理順了收支關係。面對舊青島這個爛攤子,市政府採取有效的開源節流措施,聚集資金,使財政收入逐年增長。市財政收入由1950年的139萬元增長到1952年的1752萬元; 財政支出主要用於發展公益事業、救濟撫恤事業及恢復改造工程等。“文化大革命”時期,青島市財政受到了衝擊,收支很不平衡,企業財政和納稅均受到影響。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市財政、稅務、審計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連年呈現上升的勢頭。1990年,青島市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13.07億元增長到22.78億元,財政支出也由1.94億元增加到11.64億元。膠州灣輪渡、308國道、民航機場、“引黃濟青”工程、黃島電廠、煤制氣工程、防氟改水、大型立交橋工程、青島大學、青島市市立醫院、青島市兒童醫院等都是在這一時期投資興建的。其他如文教、衛生、科技、農業發展、民眾生活補貼等也都加大了資金投入。隨著青島市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財政、稅務、審計事業在經濟建設中愈加顯示出重要的槓桿作用。 本志資料翔實、內容豐富,表述正規、得體。編者以內行的布局,合理的編排,以時間為序,真實而全面記述了青島市財政、稅務、審計事業近百年來的發展變化。該志選用一些具體而生動的史料,舉一反三,深刻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殖民統治者在青島的卑劣行徑。同時又以同樣的手法,全面展示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青島所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