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靈香草又名“零陵香”,之名始載於《嘉佑本草》,即《名醫別錄》之薰草。宋《圖經本草》載:"零陵香,今湖、嶺諸州皆有之,多生下濕地。葉如麻,兩兩相對,莖方氣如蘼蕪,常以七月中旬開花,至香,古所謂熏草也,或雲,薰草亦此也"。在中國古代靈香草很早就被當作香料使用了,它不僅香味馥郁,還有強烈的防蟲蛀作用。中國古代四大藏書樓之一的寧波天一閣,就是採用了靈香草作為特效防蟲蛀的措施,使大量珍貴歷史典籍得以完美傳世。
別名出處:零陵香(《嘉佑本草》),熏草(《山海經》),燕草(《南越志》),蕙草(《別錄》),香草(《開寶本草》),鈴鈴香、鈴子香(《夢溪筆談》),黃零草(《庚辛玉冊》),薰香(《本草求真》),陵草(《中藥材手冊》)、 廣零陵香(《綱目》),廣靈香、平南香、滿山香, 薰香,薰衣草,雲香草,滿山香,鬧蟲草,排草,佩蘭,平南香
形態特徵
株高20-60厘米,乾後有濃郁香氣。
越年老莖匍匐,發出多數纖細的鬚根,當年生莖部為老莖的單軸延伸,上升或近直立,草質,具棱,棱邊有時呈狹翅狀,綠色。
葉互生,位於莖端的通常較下部的大1-2倍,葉片廣卵形至橢圓形,長4-11厘米,寬2-6厘米,先端銳尖或稍鈍,具短驟尖頭,基部漸狹或為闊楔形,邊緣微皺呈波狀,草質,乾時兩面密布極不明顯的下陷小點和稀疏的褐色無柄腺體,側脈3-4對,網脈通常不明顯;葉柄長5-12毫米,具狹翅。
花單出腋生;花梗纖細,長2.5-4厘米;花萼長7-12毫米,深裂近達基部,裂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寬2.5-5毫米,先端漸尖,有時呈鑽狀,草質,兩面多少被褐色無柄腺體;花冠黃色,長12-17毫米,分裂近達基部,裂片長圓形,寬6-9毫米,先端圓鈍;花絲基部與花冠合生約0.5毫米,分離部分極短;花葯長4-5毫米,基部心形,寬約1.75毫米,頂孔開裂;花粉粒具3孔溝,圓球形(15-16×13-15微米),表面微皺;花柱長5-7毫米。
蒴果近球形,灰白色,直徑6-7毫米,不開裂或頂端淺裂。花期5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溪邊和林下的腐殖質土壤中,海拔800-1700米。
地理分布
產於雲南東南部、廣西、廣東北部和湖南西南部。印度亦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廣西。 產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擇深山陰涼濕潤,具有落葉層而富含腐殖質和排水良好的雜木林地,尤其以疏鬆的生荒地為佳。經疏伐使林下鬱閉度在75%左右,然後將雜草、枯枝落葉、草根等除淨,每畝施入70~100千克磷肥,1000~1500千克草木灰作基肥。深耕、碎土和耙平,作成90厘米寬的高畦。
繁殖方式
現生產上多採用扦插繁殖。每年4~5月間進行,選取粗壯、無病蟲害的當年生植株,剪取長4-5厘米的插條,每插條帶1~2片葉,按株行距5厘米×6厘米扦插,插的深度以人土3/4為宜,然後將土壓緊,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田間管理
⑴除草待植株成活後,每年除草2次,同時清除枯枝落葉。第一次在開花前(2~3月)。第二次在10~11月。剛種不久,如遇大雨插條會被雨打翻起,故雨後要檢查補插。
⑵施肥施肥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尤以氮磷鉀增產效果最大。不同土壤肥力條件應視具體情況,酌情施肥。
病蟲防治
細菌性軟腐病
是一種毀滅性病害,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開花前後流行速度最快,主要為害葉片、莖稈、花朵等部位。
防治方法:
⑴藥劑防治,在田間尚未形成明顯的發病中心前為施藥關鍵時期,可用農用鏈黴素0.2毫升/升+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或用農用鏈黴素0.2毫升/升+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倍液噴霧。注意噴藥前不宜施氮肥,收穫前1個月應停止用藥;
⑵冬季清園處理和燒毀殘體,減小越冬病源。種植時選用無病種苗或進行種苗消毒;
⑶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避免機械損傷;
⑷加強田間管理,注意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
⑸及時清除病株,減少菌源。
主要價值
經濟
全草乾後芳香,舊時民間婦女用以浸油梳發或置入箱櫃中薰衣物,香氣經久不散,並可防蟲。全草含芳香油0.21%,可提煉香精,用作加工菸草及化妝品的香料;又供藥用;民間用以治感冒頭痛、齒痛、胸悶腹脹、驅蛔蟲。 靈香草氣味芳香,全草含芳香油及類似於香豆素類物質,是提煉香精的配料,也是飲料的調味劑,還可用於牙膏香皂的添加劑。
藥用
來源:為報春花科植物靈香草的帶根全草。9~10月間,將植株連根拔起,去淨根上泥沙,烘乾或陰乾。
藥材:乾燥全草,多扭曲不直,呈灰綠至紫棕綠色。表面有縱走線紋及3條棱翹,一側常生有須狀不定根。質脆,易折斷,斷面三角形,類黃白色。葉互生,有長柄,葉片卵形多皺摺,基部楔形具翼,羽狀網脈顯著,類紙質。有時於葉腋處帶有球形蒴果,類白色,果柄細長,長達3.5厘米,萼宿存,果皮薄,內藏多數細小的棕黑色種子,呈立體三角形。根須狀,棕黑色。氣芳香濃郁,味微苦。以莖葉嫩細、灰綠色、乾燥、香氣濃、無泥沙者為佳。
性味歸經
性味:辛甘,溫。
①《別錄》:"味甘,平,無毒。"
②《藥性論》:"味苦,無毒。"
③《海藥本》:"味辛,溫,無毒。"
歸經
①《本草求真》:"入肺。"
②《得配本草》:"入足太陰、陽明經。"
功用主治:祛風寒,辟穢濁。治傷寒、感冒頭痛,胸腹脹滿,下利,遺精,鼻塞,牙痛。
①《別錄》:主明目止淚,療泄精,去臭惡氣,傷寒頭痛,上氣,腰痛。
②《藥性論》:能治鼻中息肉、鼻齆。
③《海藥本草》:主風邪衝心,牙車腫痛,虛勞疳匿,凡是齒煮,煎含良。
④《日華於本草》:治血氣腹脹,酒煎服。
⑤《開寶本草》:主惡氣疰,心腹痛滿,下氣,和諸香作湯丸用之。
⑥《廣西中藥志》:散風寒,辟瘟疫嵐瘴。治時邪感冒頭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煎水含漱。
宜忌
①《海藥本草》:"得升麻、細辛善。不宜多服,令人氣喘。"
②《開寶本草》:"得酒良。"
選方
①治傷寒,除熱,止下利:蕙草二兩,黃連四兩,當歸二兩。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得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忌豬肉、冷水等物。(《范汪方》蕙草湯)
②治傷寒狐惑食肛者:蕙草、黃連各四兩。細切,以白酸漿一斗,漬一宿,煮取一升,分三服。(《小品方》)
③治五色諸痢:零陵香草(去根,以鹽、酒浸半月,炒乾),每兩入廣木香一錢半,為末。里急腹痛者,用冷水服一錢半,通了三、四次,用熱米飲服一錢半,止痢。只忌生梨一味。(《瀕湖集簡方》返魂丹)
④治夢失精:熏草,人參、乾地黃、白朮、芍藥各三兩,茯神、桂心、甘草(炙)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擘)。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二服,每服如人行四、五里。一方又有茯苓三兩。忌桃、李、雀肉、大酢、海藻、菘菜、生蔥。(《小品方》熏草湯)
⑤治牙疼:零陵香(淨洗,軟火炙燥),蓽撥(洗,銼碎,火杴上炒燥)。上二味等分為末,先以炭一塊為細末,揩痛處,連牙床並揩淨,以藥擦痛處,老人風蚛牙疼,小兒疳牙走馬疳等,悉治之。(《百一選方》立效散)
⑥治頭風白屑:零陵香、白芷等分。水煎汁,入雞子白攪勻,敷數十次,終身不生。(《聖惠方》)
⑦治頭風旋運,痰逆噁心,懶食:真零陵香、藿香葉、莎草根(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下,日三服。(《本事方》)
⑧治小兒頭熱,鼻塞不通:羊髓三兩,熏草一兩(銼)。上藥,於銚子中,慢火上熬成膏,去滓,入瓷器內貯之,日三、四上,以膏摩背。(《聖惠方》)
臨床套用
防治感冒、流感:取滿山香枝葉1斤,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成人每天100毫升,連服3天(兒童減量)。在流感流行地區預防服藥,連續觀察1個月,在服藥釣165人中發病3人(占1.8%),而對照組(未服藥)68人中有10人發病(占14%)。治療採用複方滿山香片劑,每次8片,日服3次。每日量相當於滿山香2錢,白前7分,七葉一枝花3分。治療349人,3天內見效者占89%;有發熱的152人中,兩天內退熱的占90%。服藥後未發現明顯副作用。據實驗研究,75%的滿山香水煎液在雞胚內,對流感病毒有抑制和滅活作用。
烹調
是麻辣火鍋和滷水運用普遍的一種香料,用量在3-5克,有增香作用。
植物文化
靈香草與天一閣的故事
天一閣藏書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藏書樓之一。此閣素有“南國書城”的美譽,創建於1561年至1566年(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樓。閣內原藏書一萬三千多卷,其中大部分是明代刻本和抄本,還有不少是海內孤本。
古代藏書最為頭痛的是如何防蟲蛀?許多古典範本未能流傳於世的原因就是無法抵禦蠹蟲的侵蝕。范欽早期的藏書也曾因蟲蛀問題損失慘重,後來偶然發現唯獨有一部《書經新說》第六卷在眾殘損的古籍中完好無損,這使他倍感奇怪,經仔細觀察,發現書中夾有一株帶有香味、說不出名稱的小草。難道是這株小草起的防蛀作用?范欽記起這小草是他在廣西讀書時夾進書中作為書籤用的。但他自己也不知道這是什麼草?於是他修書給廣西的友人求教,終於得知這種小草叫“芸香草”,廣西人常把它放在衣櫃裡防止蟲蠹衣物。正是由於天一閣採用了“芸香草”防蠹,才使得天一閣在眾多古代藏書樓中一枝獨秀,聞名天下。
(註:芸香草有同名異物現象,除了兩廣所產報春花科的靈香草之外,還有雲南所產禾本科的芸香草。二者不可混淆。芸香草雖然也有香味,但無防蟲蛀作用。很多資料都將此二者混為一談。范欽所用芸香草來自廣西,此芸香草非彼芸香草,靈香草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