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跡鄉

靈跡鄉

靈跡鄉,明朝洪武初年始設,其地原本分屬於盱眙縣的太平鄉和唐興鄉所轄。明神宗萬曆時泗州知州曾惟誠在其所撰《帝鄉紀略》中,有“今鄉名亦自洪武后改稱靈跡”。又有“太祖生鍾離之東鄉,即盱眙之唐興靈跡諸鄉也”的描述。另據康熙《盱眙縣通志》載:盱眙縣所轄共八鄉。而位於縣西南方向,即現在已經劃歸安徽省明光市的地區,主要有四個鄉,分別是:“唐興鄉,在縣治西,管圖七:舊縣鎮、七里舖、女山湖、山後鋪、土沛集、紅廟集 、長山集。”“太平鄉,在縣治西南,管圖六:河稍橋、木場河、開化寺集、石壩集、津里鎮、河稍橋南。”“淮陵鄉,在縣治西北,管圖五:白楊寺、大義集、西大義集、紫陽集、浮山集。”以及“靈跡鄉,在縣治西南,管圖四:紅廟集、查家埠、土沛集、上店鋪。”

可見,新設靈跡鄉所轄的四個村鎮,是分別從唐興鄉和太平鄉中分拆而來的。甚至其中有的較大村鎮還是分而治之的,這一點從兩鄉管圖之中重複的地名就可以看出。據康熙《盱眙縣通志》所附的“盱眙縣境內總圖”,可知靈跡鄉所轄的四個主要的村落,均位於盱眙縣境最西邊的方向,並且還標註有其地與盱眙縣城之間的距離。根據自南而北的排列順序,分別是:紅廟離縣一百二十里、上店鋪離縣一百二十里到臨淮縣界、查家埠離縣一百里、土沛集離縣一百二十里。

由此看來,新設靈跡鄉所包括的範圍,正是以朱元璋的出生地,趙郢村(明初即被更改為趙府)一帶作為東方的邊界,而西邊則是與當時鐘離縣界相鄰,南邊直至定遠縣界(此處非今天明光與定遠的縣界,而是民國21年未拆定遠東,分別是:嘉山保、大北保、大南保(大橫山堡)、潘家營、三和集、槐墟院共6個保,予新建嘉山縣之前的舊界。),北邊是至五河縣及盱眙縣西北淮陵鄉之間的區域。其中紅廟與查家埠均為盱眙縣誌中有記載的古渡口,也是當時人口相對聚居的地方。新建靈跡鄉的管圖,雖然相對盱眙縣城是位置偏僻之地,但是卻包括了池河下游兩岸,以及女山湖與花園湖之間的廣大區域。實際上確是一處土地肥沃、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另外1970年前後挖掘位於明光市火車站東面1.5公里處,本地俗稱的曹姑墳時。所出土的“隴西恭獻王”塘志,中有:“誥命追封隴西王謚恭獻,卜以是年十二月庚申,歸葬盱眙縣靈跡鄉冷水澗之原”。此志為參軍國事安徽定遠人李善長所書,時間是“洪武十四年,仲秋,甲子立”。此墓之主乃朱皇帝封之為曹國長公主的仲姐與其夫李貞的合葬墓。同樣內容也見載於《明實錄》卷120中,其文曰“車駕臨奠,追封隴西王,謚恭獻。十有二月庚申,葬於盱眙縣靈跡鄉斗光山之原”因此今天的安徽省明光市區,就是明初新設靈跡鄉的所在。又據清康熙43年(1704)刻本,盱眙《李氏族譜》世系一之先世源流中記載:“世居之地本屬太平鄉,明太祖以龍潛所在,分立靈跡鄉,賜山名曰明光,故為明光集”。由此可知,李氏族譜的記載,與盱眙李氏一世祖李貞墓誌中的描述,都說明了“明光”和“靈跡鄉”等地名的存在,與朱元璋出生地之間不可分割地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