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
相傳屈原在郢都為左徒官後,常回鄉察民情,觀民風,整理上諫和寫詩,當時用的竹簡往往一收就是好幾捆。一次,屈原挑著擔子起程回郢都,不料腳一滑,竹簡散落一地,繩子也斷了。他看見不遠處有位老人在耕板田,於是走上前向老人求繩。老人說“我這裡只有牛撇繩,給了你,我把牛無收管,哪怎么耕田呢?”屈原說到“不要緊的,以後你的牛耕田不要撇繩也能聽使喚。”老人於是把牛繩遞給了屈原。說來也巧,老人回過頭來,把牛一試,牛果然和先前一樣聽使喚。從此以後,樂平里的牛耕田、耙田都不用牛繩。
記載
《歸州志》記載“此鄉牛不需繩引,如售之別鄉,亦僅三日,自後非用繩不利;如他鄉牛入三閭之境,過三日亦不必引繩,而自然貼服”。
《歸州志》記載的古文翻譯過來即:屈原村從外地買來的牛,頭三天還要牛鼻繩,三天以後就不再需要了。屈原村裡的牛到外地,頭三天不需要牛鼻繩,但過了三天后就需要了。所以人們把這裡的牛稱為“靈牛”。多年來,該現象也吸引了許多專家學者,有人說與地球磁場有關,也有人說是當地農民詩人多,牛聽詩書多了便沾了文氣,能聽懂主人的口令,但至今,仍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