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州之戰[宋夏之間的戰役]

靈州之戰[宋夏之間的戰役]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靈州之戰發生於996年5月;北宋元豐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宋發30萬大軍,五路出師,大舉進攻西夏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等地區的作戰。此戰,宋五路大軍無主帥,缺乏統一指揮,長途奔襲,糧餉不繼,以致失敗;西夏軍採用縱其深入、先疲後擊方略,大敗宋軍。

背景

元豐三年(1080年)春,夏惠宗秉常下令,廢止蕃儀,復行漢禮,遭到梁太后、國相梁乙埋等人的反對。四年三月,秉常採納漢族將領李清的建議,欲將黃河南之地歸宋,劃疆而治,再次遭到梁乙埋等人的反對。尋梁乙埋發動政變,殺李清,囚秉常。諸酋領擁兵自重,國內大亂。五月,西夏統軍禹藏花麻因與梁乙埋固有嫌隙,致書宋熙河路經略司,請宋發兵攻夏,自率全族內應。六月,環慶經略使俞充、鄜延經略副使種諤相繼上書神宗,建議乘西夏內亂,大舉攻夏。神宗納俞充等人建議,決計發兵,下詔諸路備戰,擬以宦臣、熙河路經略安撫使李憲為帥。知樞密院孫固以為“舉兵場,解禍難”(《長編》313卷),以宦臣為帥,難以統制,請慎重出兵,神宗不允。

七月,宋廷調集30萬大軍於邊地,命簽書經略司事王中正率軍6萬、民夫6萬出麟州(今陝西神木北)西進;鄜延經略安撫副使種諤率鄜延和畿內兵9.3萬出綏德(今屬陝西)北上;環慶路經略使高遵裕率蕃、漢步騎8.7萬、民夫9.5萬出環州(今甘肅環縣);涇原副都部署劉昌祚率兵5萬出涇原路,受高遵裕節制,與環慶路軍合勢北進;李憲率熙河、秦鳳兵出熙河(今甘肅臨洮)東進。另詔吐蕃首領董氈引兵3萬側擊涼州(今甘肅武威),牽制西夏右廂軍。

諸軍分道並進,擬以涇原、環慶兵會師靈州,待克城後,直搗興州(今寧夏銀川);鄜延和河東軍會師夏州(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合攻懷州(今寧夏銀川東南),進逼興州,企圖一舉滅夏。

經過

西夏梁太后聞宋大軍來攻,召朝臣問計,一老將建議,堅壁清野,縱其深入,集精兵於興、靈、夏州,扼守要地,遣輕騎抄絕其糧道,待其糧草不濟,不攻自困。梁太后納其策,集12監軍司10萬精兵駐守興、靈要地。七月二十二日,種諤率軍先發,進圍米脂寨(今陝西米脂),宋廷以其輕出,命還師延州(今陝西延安),受王中正節制。

八月二十三日,李憲總領7軍進抵西市新城(今甘肅蘭州東南),夏將禹藏花麻佯敗西走,訛勃哆等率萬人以城降。繼熙河軍再敗夏軍於女遮谷(今甘肅蘭州東),進圍蘭州。九月初二,李憲克蘭州。附宋首領巴令謁引三族兵破撒逋宗城。二十三日,王中正、高遵裕、種諤率軍分路進發。王中正行約數里,至向草平,即奏已入夏界,屯留9日不進,遣士卒往返取糧於麟州。二十五日,鄜延兵圍米脂,梁乙埋遣大將梁永能率8萬兵赴援,宋先鋒將高永能令其弟高永亨選精騎張左、右翼奮擊,大敗夏軍。二十八日,種諤再敗夏軍於無定河(在今陝西東北部米脂、綏德地區),擊殺8000餘。神宗以種諤功先諸路,不再受王中正節制。

十月初四,夏米脂守將令介訛遇以城降。鄜延兵進軍石州(今陝西橫山北),夏軍棄城走。初七,熙河兵復敗夏軍於女遮谷。十二日,涇原兵抵磨臍隘(今寧夏同心境),夏軍3萬據險阻擊,劉昌祚分兵奪隘,以重賞激勵將士奮擊,大敗夏軍,俘其統軍侄吃多理等22人,擊殺大小首領300餘,士卒2400餘,隨後長驅疾進。十五日,鄜延兵進逼夏州,夏將索九思以城降,繼進克銀州(今陝西橫山東)。十七日,環慶兵逼清遠軍(今甘肅隴縣西),夏將嵬名訛兀舉城降。高遵裕乘勝率軍挺進,連克運糧城(今寧夏同心東北)和韋州(今同心東北)。旋鄜延鈐轄曲珍敗夏軍於安定堡(今陝西子長西北)。河東兵自夏州進逼宥州(今陝西靖東)。熙河兵敗夏軍於屈吳山(今寧夏海原東南),進克會州(今甘肅靖遠)。二十七日,鄜延鈐轄曲珍敗夏軍於蒲桃山。涇原兵抵賞移口(今寧夏同心北),諸將欲取捷徑出黛黛嶺趨靈州。因糧草將盡,劉昌祚得知鳴沙川(今寧夏青銅峽南)有夏御倉,遂率軍前往,獲窖藏米百萬,重載直抵靈州。時城門未閉,宋先鋒軍乘機急攻,擊殺夏軍450人,幾乎奪門而入。高遵裕聞涇原兵先抵靈州,恐劉昌祚獨成大功,命圍城待援,不得攻城。

十一月初一,環慶兵至南平州(今寧夏吳忠東南),遭夏軍阻擊,劉昌祚率數千兵赴援,未至,夏軍已退。初五,鄜延兵敗夏軍於黑水,擊殺1700餘人。次日,涇原、環慶兵合攻靈州,因夏軍已作好固守準備,高遵裕與劉昌祚不協,又缺乏攻具,攻城受阻。既而熙河兵敗夏軍於羅逋川,鄜延兵克石堡城。是月中旬,西夏連續遣輕騎襲掠宋軍糧運,潛師鳴沙川,三敗涇原總兵侍禁魯福、彭孫所率護糧軍,盡奪其解運糧餉。尋鄜延兵至鹽州(今陝西定邊),因糧草不濟,人馬乏食,軍大潰,僅3萬人還。王中正引軍抵奈王井(今陝西定邊東),亦因糧盡退歸,軍士死亡2萬。

結果

十九日,夏軍決黃河七級渠水淹灌涇原、環慶兵營壘,宋軍凍溺而死者甚眾。宋廷鑒於形勢危急,下令班師。高遵裕等僅率1.3萬兵走免。

回師途中,又於葫蘆河(在今寧夏、甘肅邊境)遭夏軍襲擊,涇原兵潰走。李憲率軍進抵天都山(今寧夏海原東),聞諸軍潰退,乃引軍還。西夏勝。

評價

此戰,由於宋主將乏謀,不諳軍事,五路大軍不相統制,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指揮。加之長途征戰,糧道被斷,招致慘敗。西夏料敵用兵,採取了縱敵深入,待其師老兵疲而擊的正確方略,決戰致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