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靈光橋,又稱桐口橋,閩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荊溪鎮桐口村西。橋始建於宋代,東西走向,西偏南30°。橋系多墩石構平梁橋。全長32米,寬2.3米。立水橋墩三座,呈舟形,釃水四道,不等跨。橋面均以四塊條石平鋪銜接而成,中孔南向石樑側面上陰刻有“靈光橋”楷書三字,字徑約0.40米。橋兩旁原置有石欄,已圮。橋為福州古時驛道的必經之路。
人文歷史
相關史料據《名勝志》載:“江之上稍折而東,為靈光山,有橋曰靈光橋,即桐口橋也。桐江之水出焉。”橋舊時為“上游四郡必由孔道,遠近鄉村出入者相踵接”之地。
橋旁靈光山。古有靈光寺。寺初創於唐地全禪師,再創於五代神晏禪師。迨宋徽宗時,李忠定公募修之。寺屢易星霜,曾一度為李公香火院。清乾隆間(1736~1795)頹廢。為閩侯縣創建較早之古寺、名寺之一。
靈光橋由於年代久遠,屢圮屢修。明萬曆六年(1578)重建,為亭其上,後復圮。天啟間,郡人曹學佺建,並自為記。全文曰:水自三溪來,至石岊,派而為兩:其一由大江東走;其一屈而北,由桐口、萬安、洪山而入西禪環城之西南面,至南台與大江合。此省會玉帶水也。凡理道之隆替,文運之盛衰,鹹有關焉。而桐口、萬安、洪山為水所徑之處,皆有梁以度。一則津濟往來人所易曉;一則以江潮相接處。江力微不能盛潮,潮歸時挾江水以東,馳若奔焉。則其水無情,且田廬就近者易崩,故籍橋之力以挽之。潮欲去而稍扼於橋折再三。若不一而足。則前人創造之意蓋微矣。歲己酉,洪水為災,三橋俱壞。然萬安為冠蓋驛路所必由,朝壞而夕修之,不兩月即告竣,程速而功堅。洪山之沖,較萬安為甚,而非郵程,故議修輒緩,而功作堅瑕亦相半。然予不佞,幸從宗伯翁公之後,忝為鄉紳,其言得以時達於當道。而時有乾麾之過,存數其目擊,故不至於廢寢。惟茲桐口中,冠、鄉紳足跡不臨,只為樵夫、牧豎、負粟抱布之人所走集,故其言無由而上達。自己酉至今,十數年矣。易危為坦,不敢與兩橋齒然。以堪輿論之,則入省會之水為第一重;而治道論之,則顛沛無告之小民,乃仁政之所宜先也。而萬安、洪山不敢與此橋齒,橋之修,其可緩乎哉?自今公帑告詘,助遼之役,兵食旁午,似無暇及此。某固不揣,輒為言之,亦當道惻然所動念,不佞私以工力程之,畫而三,其所陳乞於公祖父母者一也;其要惠於鄉紳長者二也。凡爾就近鄉氓,荷鍤持杵,助一二日之工,以附於予來之義。庶亦眾擎易舉,橋其有成矣乎。”
至道光壬寅(1842),邑人王宗樹又捐募重修靈光橋,橋成,命其子景賢為文,記其事云:“福州西關外二十里桐口鄉,有橋曰‘靈光橋’,為上游四郡往來必由孔道。遠近鄉村出入者,蹱相接也。其創造於明萬曆間。後經曹能始先生重建。年久橋圮,只余殘石數條。下臨深溪,深溪迅急,春夏之交,洪濤衝激,一失足則隨流而逝,行者惴惴欲墜。蓋一歲淹溺者殆十數人云。道光壬寅,家君偶經其地,見行旅之大弗便也。詢之土人,何不議修?僉以願修已久,而艱於費為辭。家君言:“為君等倡之,何如?”僉曰:“此大功德也。”遂共進杯酒,乞踐諾。首先捐資,與鄉人林孝經、程家芬、高啟剛等協任其事,竭力勸捐。親赴深山採買木石,增砌橋磉。橋身比舊加固三尺,加高二尺,首尾平地,並砌以石。靡金錢七百千。十閱月而工峻。於是,釃酒合樂,鹹慶落成。命小子為之記。”關聯名人曹學佺(1574~1646),字能始,侯官人。萬曆乙未(1595年)進士,累遷四川按察使。歸購石倉園,賓朋稱盛。天啟二年(1622年),起廣西參議,後為劉廷元、魏忠賢所構,削籍。崇禎初,起廣西副使,不就。甲申(1644年),聞變赴水,遇救不死。唐王至閩,授禮部侍郎,進尚書。丙戌(1646年)秋,唐王敗,殉節於西峰里第,年七十有四。著有《石倉園》、《名勝志》等書。乾隆十一年(1746年),追謚忠節。曹學佺除建靈光橋外,還重修了洪山、萬安兩座石橋,鄉人立祠祀之。
王景希,字子希,號希蘭,閩縣(今福州)人。清道光九年(1829年)舉人。著有《周易玩辭》、《伊園文抄》等書。王景希與曹學佺這兩篇靈光橋記,不僅記敘靈光橋之功用及興廢情況,並再現桐江昔日山川人物風貌,同時,也從側面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者擴大“冠蓋鄉紳”與“樵夫牧豎”之間鴻溝和鄙視土人庶民的門閥等級觀念。
旅遊信息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荊溪鎮桐口村
公交:乘坐從洪山西客站至甘蔗公交專線車 或乘坐33路、38路公車至桐口村站下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