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月

【解釋】光風:雨後初晴時的風;霽:雨雪停止。形容雨過天晴時萬物明淨的景象。也比喻開闊的胸襟和心地。幽光清淡,雲衣縞素,森林寥寂,暗香浮雲,海岸沉默,波音幽渺:大自然披著色彩素淡的外衣,似乎在寂然沉思。泰戈爾具有這樣的信念:“當我們感到,我們內在的生命之流與外在的萬有的生命是一體之時,我們就可以發現,我們的一切愉悅和痛苦,都貫穿在一條長長的歡樂之線上……我的靈魂與今天這個美麗的秋晨,這個廣闊無際的燦爛光輝的關係,是一種親密的戚誼;而所有這些色彩、氣息和音樂都不過是我們的秘密交流的外在表現。

成語

【成語】:光風霽月

【拼音】:guāng fēng jì yuè

【出處】:宋·黃庭堅《豫章集·濂溪詩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比喻開闊的胸襟和心地

詩歌

詩歌作者

郭沫若

詩歌原文

霽月

淡淡地,幽光

浸洗著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

還滴著黃昏時分的新雨。//

雲母面就了般的白楊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導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邊徐行。

一陣陣的暗香和我親吻。//

我身上覺著輕寒,

你偏那樣地雲衣重裹,

你團鸞無缺的明月喲,

請借件縞素的衣裳給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

你偏那樣地霧帷深鎖。

你淵默無聲的銀海喲,

請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詩歌鑑賞

大作家總是能寫出同樣成熟卻又風格不同的作品。這首詩,一反郭沫若的雄渾、粗獷、絢麗的風格,而以清奇顯示自己的特色。幽光清淡,雲衣縞素,森林寥寂,暗香浮雲,海岸沉默,波音幽渺:大自然披著色彩素淡的外衣,似乎在寂然沉思。多么令人陶醉的清幽秀美的情景啊!詩韻巧妙地採用輕倩的“ing”、“eng”與低沉的“uo”,和這情景完全和諧。在這個情景里,詩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白楊行道在他面前導引,浮動的暗香跟他親吻,他在和明月親切交談,他要銀海跟他唱和。在這裡,人和自然完全融為一體了,詩的迷人之處正在於此。郭沫若五四時期的自然詩,就以這一點顯示出它的獨特性,為我國古典詩歌和五四初期新詩所沒有的獨特性。

人和自然整合無間是泛神論思想的一種表現。郭沫若的泛神論思想有眾多的來源,就在他所崇仰的詩人中,歌德、惠特曼、雪萊、泰戈爾都有泛神論思想。惠特曼詩歌中的泛神論思想常是這一哲學的直接表達,難免枯燥。歌德、雪萊有很美麗的自然詩,他們筆下的自然常充滿活躍的生命,但詩人和自然卻處於並立的地位。只有泰戈爾才寫出眾多人和自然合一的詩篇。因此,《霽月》的風格似乎更接近於泰戈爾。泰戈爾具有這樣的信念:“當我們感到,我們內在的生命之流與外在的萬有的生命是一體之時,我們就可以發現,我們的一切愉悅和痛苦,都貫穿在一條長長的歡樂之線上……我的靈魂與今天這個美麗的秋晨,這個廣闊無際的燦爛光輝的關係,是一種親密的戚誼;而所有這些色彩、氣息和音樂都不過是我們的秘密交流的外在表現。”(泰戈爾《孟加拉掠影》)《霽月》所表現的不和這思想十分類似嗎?郭沫若和清幽有月夜,不也有“一種親密的戚誼”嗎?這清幽月夜所有的“色彩、氣息、音樂”,不也是它和詩人之“秘密交流的外在表現”嗎?《霽月》不就是在表達詩人的“內在生命”與“外在的萬有的生命是一體之時”,讓人們體驗到其中的“歡樂”,並感受到健康積極的生活情趣嗎?

紅樓夢

判詞“霽月難逢”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穋曲演紅樓夢

全詩如下: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風流靈巧招人怨;

壽夭多因誹謗生,

多情公子空牽念。

小說

作者:紅梢

內容簡介

身為孤兒的她於彷徨中遇見了他,從此伴他左右,原以為二人琴瑟相和,殊不知他只是將她作為擴建霽月閣的棋子,紛紛擾擾,往事翩翩而落,最後,他還可以放下她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