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南峰山

霞浦南峰山

南峰山位於城南三里許,南背洪山,北對龍首諸峰,海拔不高,但山勢欽崎,澗曲水清,林木繁茂,環境清幽,歷來是人們春季踏青、重九登高的好去處。時來勢換,如今它已真正成為附城遊覽風景區之一了。

基本信息

1.南峰山最古老的建築是南峰庵。據志書記載,它始建於後周顯德4年(公元957年),距今千年有餘。初期規模已無可查考。明朝長樂人官居布政的謝肇制曾來過此庵,並寫下了第一手的見聞資料:“庵在南門三里許,曲徑欽崎,跨澗為橋,橋旁兩大榕樹,懸根出地圈成門焉,行人於此出入。後有小台。”(《縣誌》稱小台為“春風台”)。同時代的福州人傅汝舟來游後,寫有一首記事五律:“古樹兀危根,依天巧作門,雲飛不著跡,虎過應銷魂。竹路逢人靜,山僧人定尊,朋游坐不厭,落葉滿金”。其後,清乾隆時福寧知府李拔也為“春風台”作詠:“何處重門不削成?南峰古樹接雲平。年年台上春風起,一派清陰照眼明。”他們寫出了南峰庵及其附近的幽清環境,特別都提到了盤根成門的兩株古榕。依謝、傅兩人所見,榕樹已盤根成門,至李拔時,樹齡大概不下於200年了。今天榕樹、春風台都已不存在。而南峰庵在漫長歲月中屢圮屢修。近年,庵已重歸佛教會管理,大雄寶殿、齋堂、僧房、山門均修葺或新建,建築占地1100平方米,庵貌煥然一新。整庵枕於南峰五脈之中、如坐蓮花中心。庵內有明代雙鳳朝陽石浮雕一塊,小舍利石塔一座,均為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

2.南峰庵左上側不遠處,原有一座不知成於何時的以塊石壘成的小古墓,碑文為“重開山之墓”五字,旁邊有“淨義居士仁公”“崇仁居士壽公?兩行小字,清及以前志書均無記載。1926年(民國十五年)修撰《霞浦縣誌》、稱之為“雙世墓”,列入《名勝志》,並敷衍出一段傳說,正象
該志序言所說“二三父老往往曲援古事,指托仙靈”,是人情好異造成的。此墓近年已經鄉人集資改建,與舊貌完全不同了。
3.把南峰山麓一帶真正作為風景區來開發,是近幾年來的事。1992年,城關退休老同志謝履鸝等人關心地方旅遊事業,倡議在地點適中,環境幽美的南峰山進行風景區建設,很快得到縣鎮有關單位及熱心人士支持和贊助。幾年來已在沿人山大道回坡曲徑間依勢取點,建起了六座亭,一座塔,一孔石橋,以及摩崖石刻等。亭以點春、松翠、望月、迓賓、萬壽、糧豐為名,結構不一,造型各異,或典雅,或古樸,均具民族特色。塔名清秀,七層,聳立於萬壽亭側高坡之上,肅穆莊嚴,有禪門氣象。武陵橋建於激湍清流之上,下為“曲徑清流”石刻,循橋漫步,漸人幽深,使人有游桃花源的感覺。拾級再上,清風中傳來磬音梵語,南峰庵外山門便赫然在望了,景區內還有美籍華人(原籍霞浦)李珍華先生家人為懷念已故的李先生而建的懷風台、碑屏風以及台胞林先生投資興建的長達200餘米的愛鄉路,特別是後者便原來的欽崎曲徑成了大道坦途,方便了眾多遊客。與亭台、摩岩石刻相哂2應的是省內外書法家及知名人士如啟功、明踢法師、林鍇等的墨寶和精心撰構的楹聯。原縣委書記林阿彩題寫了"南峰秀色”匾額,縣長黃家增撰寫了碑記,琳琅滿目,更增添了景區的濃郁藝術氣氛。另外,附近還建有用以移風易俗改變土葬陋習的千人公墓——靈照塔。
4.南峰風景區的開發只是初步的。不過舊貌換新顏,已經引來了日見其多的遊客,他們在盡情觀賞取得身心舒暢的同時,對景區的建設者們都有一種深深的感激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