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效應

霍金將量子力學套用到了黑洞的視界上,根據相對論,視界是分隔黑洞內部(其中的引力非常強大,以致所有物體都無法逃離)和外部的表面,它並非一個物質的界限。

霍金效應

背景

不幸落入黑洞的旅行者,在穿越視界時,並不會有任何特殊的感覺。可一旦進入視界,他們就再也無法將光信號傳給外面的人,更別說從那裡回來了。黑洞外的觀測者,只能接收到旅行者穿越視界之前發出的信號。當光波爬出黑洞的引力井時,它們被拉長、頻率降低、信號持續時間也隨之延長。因此,對觀測者而言,旅行者似乎在以慢動作運動,而且比通常的顏色偏紅。

這種被稱為引力紅移(gravitational redshift)的效應並不是黑洞所特有的。比如,當信號在軌道衛星和地面基地之間傳遞時,頻率和時間也會因引力紅移而改變,GPS導航系統必須將它考慮在內才能準確工作。不過,黑洞的特殊之處在於,當旅行者靠近視界時,紅移就會變得無窮大。在外部觀測者看來,旅行者的下落過程似乎要耗費無限的時間,儘管旅行者自己覺得不過是經歷了一段有限的時間而已。

目前觀念

到目前為止,這種對黑洞的描述,還只是將光當作傳統電磁波看待。霍金所做的,就是在把光的量子本質考慮進來,重新研究了無限紅移的意義。根據量子理論中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即使完美的真空,也並非真的空無一物,其間充滿了量子漲落,這些漲落以虛光子對(pairs of virtual photons)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光子之所以被稱為“虛”光子,是因為在一個遠離任何引力影響的未彎曲時空中,它們總是不停地出現和消失,如果缺乏外界的干擾,就無法觀測得到。

但在黑洞周圍的彎曲時空中,虛光子對中的一顆,可能會陷入視界內部,而另一個會滯留在視界之外。於是,這對光子就會由虛變實,產生出向外輻射的可觀測光線,此時,黑洞的質量也會相應下降。黑洞輻射的整體模式是熱輻射,就像一個熾熱的煤球發出的光線一樣,它的溫度與黑洞的質量成反比。這種現象被稱為霍金效應(Hawking effect)。除非黑洞吞噬物質或能量來彌補損失,否則霍金輻射將會耗盡它所有的質量。

重要的是,在非常靠近黑洞視界的空間,還保持著近乎完美的量子真空——當我們把流體和黑洞進行類比時,這將變得至關重要。事實上,這個條件是霍金理論的基本前提。虛光子是最低能量的量子狀態,即“基態”(ground state)的一種特徵。只有在虛光子與同伴分離、並逃離視界的過程中,它們才會變成實光子。

霍金資料

史蒂芬·霍金是英國物理學家,他用畢生精力研究黑洞普通物理學定理不再適用的時空領域)和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他提出黑洞能發射輻射(現在叫霍金輻射)的預言現在已是一個公認的假說。他的研究工作在科學界遠不及他的暢銷書《時間簡史》出名。他這本銷售量達2,500萬份的暢銷書對量子物理學和相對論作了大量介紹。

生平

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

1962年:在牛津大學完成物理學學位課程,搬到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英國天文學家福雷德·霍伊爾(1915-),霍金青少年時代心目中的一位英雄,是這裡的天文學教授。霍金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

1965年:被授予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表明:用來解釋黑洞崩潰的數學方程式,也可以解釋從一個點開始膨漲的宇宙。

1970年: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預言,來自黑洞(現在叫霍金輻射)的射線輻射及黑洞的表面積永遠也不會減少。

1974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他繼續證明,黑洞有溫度,黑洞發出熱輻射,以及氣化導致質量減少。

1980年:任劍橋大學數學魯卡斯教授(艾薩克·牛頓曾任此職)。

1988年:出版《時間簡史》,成為關於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最暢銷的書。

1996年至今: 繼續在劍橋大學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