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森選擇法則

霍布森選擇法則

沒有選擇的選擇,沒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選擇,讓人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人們稱之為“霍布森選擇法則”。霍布森是做馬匹生意的,他承諾:凡是買或租我的馬的,只要開個價,就可以在馬圈中任意挑選,但必須是能牽出圈門的馬,牽不出去的不行。很顯然,這是一個圈套,因為他的馬圈的門很小,大馬、肥馬、好馬根本就出不去,只有那些小馬、瘦馬、賴馬才出得去。霍布森選擇其實就等於告訴顧客不能挑選。

簡介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說,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便,價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馬圈大大的、馬匹多多的,然而馬圈只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來買馬的左挑右選,不是瘦的,就是賴的。霍布森只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只是一個低級的決策結果,其實質是小選擇、假選擇、形式主義的選擇。人們自以為作了選擇,而實際上思維和選擇的空間是很小的。有了這種思維的自我僵化,當然不會有創新,所以它是一個陷阱。

後來,管理學家西蒙,把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譏諷“霍布森選擇”。霍布森選擇是一個小選擇、是一個假選擇,大同小異的選擇就是假選擇。

套用要訣:懂得選擇,學會放棄;善於決斷,思維創新。沒有選擇不好,但太多選擇也不好,選擇也是需要成本的,對一個人來說最浪費不起的就是時間成本。

啟示

霍布森選擇效應對人們的啟示在於:對於個人來說,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道理很簡單,任何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只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反感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對其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才算得上判斷。

因此,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等於扼殺前途。一個人選擇了什麼樣的環境,就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想要改變就必須有更大的選擇空間。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誰無法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對研究生的啟示是:對於你現在所學的專業、所做的研究或將來面臨的工作,即便情況糟糕到必須面對霍布森選擇時,也還是有的選擇的,那就是幹得出色些,而不是混一天算一天。在同樣的崗位上,有的人勤懇敬業,對工作滿懷熱情,投入全部的智慧做好每一件小事。有的人則怨天尤人,整天這山望著那山高,而不願意認真做好眼前的事。這也是一種選擇。不過,付出與收穫永遠是成正比的,因為你的選擇將決定你將來的再次被選擇,所以還是選擇前者為好。

霍布森選擇效應對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如果人們,特別是管理者,用這個別無選擇的標準來約束和衡量別人,必將扼殺多樣化的思維,從而也扼殺了別人的創造力。

規避

關鍵是科學擬製備選方案和優選方案。要實現特定的系統目標,客觀上存在著多種途徑和方法。決策者要深入實際,廣泛調研,充分占有相關信息,找出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的限制條件和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通過綜合與分析,權衡利弊、區分優劣,擬制多種預案作為備選方案。在此基礎上,選擇最優或滿意方案作為決策方案。

避免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得克服思維方式上的封閉性和趨同性結構,去充分認識客觀世界,系統環境的開放性,開拓視野的多維性。客觀世界是不會讓人只走十條路的。世界是統一的,但它決不是那種單調的、僅有——種的具體統一形式。事物運動和發展中各種可能性集合構成了,“可能性空間”。這是一個由若干可能狀態和可能轉換關係組成的整體,有著自己的形態,結構,運動變化。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潛在的可能性進入具體的“時——空流”,生成為現實性、既存性。這意味著在無限多個可能的世界中選擇了一個。所以現實性並非只是“必然如此”,它是某種選擇的結果。選擇就是可能性空間中收縮自由度的過程。信息概念的定義又告訴我們,它描述一物質系統同其他一切物質系統全面的亦即整體性的相互作用,要求人們從儘可能多的方面去系統地考慮自身的行為模式。只有這樣,人們才可能為社會、為自身帶來更富遠見的福祉。資訊理論就是這樣強調整體性的學問,又是強調“多”的學問,認為人們的學習,工作的目標,通常是一個集合而不是一個點,而達到目標的方式或途徑更可以有多種。這就是說,事物在發展中始終面臨著多種選擇、多種方向。這樣,封閉性的、趨同性的思維方式,理所當然地要被開放性的,擴散性的思維方式所代替。正如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中指出的,當今時代是一個“從非此即彼的選擇到多種多樣選擇”的時代。在開放性的社會大系統中,你完全可以去開拓多維性的視野,去進行多樣化的選擇,有什麼必要硬把自己困在一條小路上呢?有什麼必要在選擇時附加上“霍布森選擇效應”,使自我選擇沒有選擇的餘地呢?

為了使選擇進入“多方案選擇”的良性狀態,避免“霍布森選擇效應”,頭腦中就應當有“來自自我”和“來自他人》的不同意見。就“來自自我”這個角度而言,就是要充分思索的意思。選擇,就是充分思索,讓各方面的問題暴露出來,從而把思想過程中那些不必要的部分丟棄,這好比對浮雕進行修鑿。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理智在開始時就過份仔細地檢驗剛剛產生的念頭,顯然是徒勞無益的,它肯定會阻礙心靈的創造工作。孤立地看,讓一個念頭任意地走向極端可能毫無意義,但是跟蹤這個念頭卻可以取得重要結果,它很可能在和其他貌似荒謬的念頭的搭配下,提供一條十分有用的線索。因此,在構想選擇方案的時候,理智應該讓大門口撤銷其看護人,讓思路暢通無阻。此外,選擇的多方案之構成,還需要來自他人的充分的不同意見。一項選擇的優劣,一種判斷、決策的正誤,不決定於意見的一致。只有以對立的觀點、不同的談論和不同判斷的選擇為基礎,才會是好的選擇、判斷和決策。優秀的社會角色扮演者都有一個共同特徵,他們在確定某項選擇、作出某種決策時,總是儘可能地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激發反對意見,從而從每一個角度去弄清楚確定選擇、實施決策到底應該是怎樣的。激發、思考來自他人的不同意見,第一,可以使你自己不致成為某種想法的俘虜。第二,可以給你的判斷、決策提供可選擇的另一些方案,有從多方面思考、比較和進行選擇的餘地。第三,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刺激你的想像力,開闢覺察和了解問題的新途徑,而想像力是需要挑戰和刺激的,否則它就會隱匿起來或者派不上用場。事實表明,反面意見就是刺激想像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被逼之下的爭辯和思考尤其如此。想像力象自來水一樣,除非我們打開龍頭,水是不會流出來的。而這個“想像力龍頭”就是激發爭辯的反面意貝。正是由於上述這些益處,所以,有成效的社會角色扮演者,在其確定選擇、作出判斷和決策之前,總是高度重視對反面意見的激發和運用。只有這樣,他才能辨別出那些貌似有理、實則錯誤的想法,才能得到“另一方案”以供選擇並作出決策,也才能在他的決策被證明是行不通的時候,不致於象在五里霧中那樣迷失方向。同時,反面的意見正可以激發他的想像力,可以使似是而非的意見轉化為正確的意見,把正確的意見轉化為最佳選擇和決策。如此一來,“霍布森選擇效應”也就不告而別了。

舉例說明

在管理工作中有很多現象與“霍布森選擇效應”相類似。比如,有些公司的管理者口頭上說要聽取下屬的意見,發揮民眾的創造性,但在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時,往往是下屬們還沒有開口,或者雖然提出了意見但還沒來得及進行充分地研究討論自己就定調拍板了。

又如有的管理者在給部屬布置工作時,本可以交代完任務9放心地讓下屬去乾好了。但他們並不放心,總是要求下屬應該如何去做。如果發現部屬在具體工作中稍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沒有完全按照他的思路去做,就很不高興,甚至“不換腦就換人”。

霍布森

(圖)約翰·阿特金森·霍布森約翰·阿特金森·霍布森

霍布森(1858~1940)

Hobson,John Atkinson

英國政治思想家,經濟學家。1858年7月6日生於英格蘭一個富有家庭,1940年4月1日卒於漢普斯塔德。畢業於牛津大學,畢生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積極投身於英國社會改良運動。

霍布森主張國家制定干涉計畫,通過實施強有力的干預緩和社會矛盾,維護個人自由。他強調,強化國家作用的目的應是為了更多地緩和社會的不平等,更多地提供社會福利。為了實現公共利益,個人也應當服從統一體的規劃,服從國家對社會生活的干預。他指出,社會政治問題的根源在於經濟問題。為了消除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進行一系列社會改革。社會福利問題是改革的中心點。國家要發揮積極作用,制定全面的福利政策,興辦多種福利事業,實行失業救濟、免費醫療、老年撫恤和業餘教育,改變不合理的財富占有和不平等的收入分配。霍布森是較早研究帝國主義政治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帝國主義就是一個國家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對他國制度與生活的控制。認為幾個勢均力敵的帝國互相競爭和商業利益被金融利益或投資利益所左右,是現代帝國主義與老帝國主義的兩大區別。現代帝國主義是由追求私利的政界權貴、冒險家、大公司代理人、投資者等結成的聯盟。帝國主義奉行軍國主義和官僚政治,具有掠奪性和寄生性,破壞民主,踐踏自由,是現代民族國家最突出的危險。霍布森反對帝國主義,卻又幻想建立一種“國際帝國主義”,以非暴力革命的方式實現永久和平。霍布森的社會改良主張促進了英國“ 福利國家 ”政策的制定。著有《貧窮問題》、 《社會問題》 、《帝國主義研究》、 《自由主義的危機》 、《戰後的民主》、《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民主和變化中的文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