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華震旦角石化石震旦角是軟體動物頭足綱的一個屬,殼呈長圓錐形,殼內由半圓形的隔壁縱向分隔為許多氣室.中央的細管稱體管.
震旦原是古代印度人對我國的稱渭,因這類化石的殼形似動物的角,故統稱角石。震旦角石是指產於中國特有的一種角石.殼的縱剖面很像塔,故民間有寶塔石之稱.
震旦角石(Sinoceras)是一種海生無脊椎軟體動物化石,屬於足類鸚鵡螺超目。所知,它僅產於中國,是中國的特有化石之一,其名Sino—(震旦)為中國之古稱。它是中國典陶紀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四億四千多萬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兇猛食肉動物。由於滄海桑田,大自然地質歷程變遷,今埋藏於堅硬的石灰岩中,故取之不易,得之更難,從而使其更顯珍貴。
價值
震旦角石形似“寶塔”、“竹筍”、故民間俗稱“寶塔石”、“竹筍石”、“震邪石”、“發財石”。
常作為貴重禮品饋贈親朋,寓意消災驅邪和事業、生意興旺發達。同時,它還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被受學術界的青睞。因此,它是集觀賞、收藏、科普、考石和古生物研究為一體的稀世珍品。
此品主產於三峽起點著名的三峽大壩區域。其主產地位於湖北省遠安縣荷花鎮(嫘祖故里,桑蠶創始人嫘祖的故鄉),小鎮苟家埡街面上,一條古人用中華震旦角化石鋪設的石板街,被旅遊專家稱為“中國化石第一街”。
分布
隸屬於頭足綱塔飛角石目喇叭角石科震旦角石屬,生存於距今4.48-4.68億年前的奧陶紀中期,是當時海洋中最兇猛的動物,全為食肉性。分布於中國華中、華南地區。
主要特徵
其主要特徵是:殼中等大小,長椎形,擴大率為1.6-1.9;殼體直徑向口部增大非常迅速,氣室高約為殼頸的1/2;隔壁下凹深達半個氣室,殼表具細而均勻的波狀橫紋;體管較細,位於近殼的中心;隔壁頸較短,小於氣室高度的1/3。
湖北中奧陶世灰岩
從湖北中奧陶世灰岩中,陳列於南京博物館保存完整、結構清晰,長近0.95米的震旦角石,為罕見珍品,於1994年收藏。後又發現了一根長162厘米,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的古無脊椎動物化石。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奧陶”原是英威爾斯的一古代民族名,被地質學家用作地質年代名。約開始於5億年前。結束於4.4億年前。當時氣候溫暖。全世界幾乎都被淺海海水淹沒。
震旦角石具有堅硬的外殼,一般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或盤卷的。許多種類殼的表面發育有不同的紋飾,如結節、瘤、各種橫紋、豎紋等,體內隔壁、體管等構造也很不相同,它們都是重要的鑑定依據。
中華震旦角石2013年5月18日,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遠古時代的動物明星——頭足類”展覽上,一塊曾經由北宋大文豪黃庭堅收藏的珍貴化石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一塊距今4.6億年的“中華震旦角石”,更顯珍貴的是其上保留了黃庭堅的真跡,專家認為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塊被人類所收藏的化石標本。
這塊“中華震旦角石”是一個長19厘米、寬11.4厘米、高2.5厘米的長方體,乍看上去像塊方磚。石塊中間有一個白色的“石筍”,據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馮偉民介紹:“這根‘石筍’就是震旦角,4億多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性猛食肉。”
震旦角的“身體”呈圓錐形或直錐形,一頭尖一頭寬,由一格一格的“氣室”組成。專家介紹,這些氣室可以用來儲存水分,這樣震旦角就可以潛入水裡。雖然這塊化石中震旦角的體長只有19厘米,但在海洋中,震旦角最長可達3—4米。由於大自然地質歷程變遷,震旦角被埋藏在堅硬的石灰岩中,其化石取之不易,得之更難,因而十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