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要
美國
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電影業進入衰退時期。合眾國訴派拉蒙電影公司案以及電視機的普及使電影“黃金時代”開始沒落。為了生存,美國電影業開始拍攝低成本,適合觀眾在家從電視上觀看的電影。
最初,電視電影每集約90分鐘 (包括廣告), 後來則延長到2小時。
中國內地
上個世紀90年代末,中國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嘗試製作電視電影。自1999年春節第一次播出電視電影《歲歲平安》,電影頻道已製作電視電影500多部。為表彰優秀電視電影作品,繁榮影視創作,電影頻道從2001年起設立電視電影“百合獎”。 一直以來,電影頻道的電視電影都以新人新事、凡人小事、富有韻味、引人向上的藝術形象、製作輕盈的特點,不斷釋放出沁人心脾的力量。本屆“百合獎”共評選出優秀影片10部,其中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尤為突出。電影頻道電視電影並以其投資低、風險小、製作周期短的特點逐漸成為繼電影、電視之後的“後起之秀”。一部中等水平的影片在電影頻道播映的收視率高達2000萬人次。
特點
電視電影因其低成本、表達自如、傳播渠道(由電視台播出)便捷和擁有廣大客群而為越來越多有才華的影視創作者所關注。
中國自1999年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電視電影”工程啟動以來,中國的電視電影已從穩定數量的初創期進入提高質量的發展期。
獲得榮譽
中國自1999年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電視電影”工程啟動以來,我國的電視電影已從穩定數量的初創期進入提高質量的發展期。電視電影漸受業界重視,華表獎、金雞獎等重要獎項都專門設定了電視電影獎,湧現出一批年輕的新銳導演。電視電影已成了電影人生存發展的可為空間,成為中國電影通向大眾的一個有效渠道,是中國電影業發展的新基地。
定義
定義1
為什麼美國的一些連續劇如《戰爭與回憶》、《根》能稱為電視電影.沒有人為電視電影下過定義.
源自: 思考電視電影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1998年 蒲劍
定義2
人們一般認為所謂電視電影是指為電視而拍的電影.也就是英語的“MoViemadeforTV”.這個表述相當含糊.首先怎么拍才算是電影(究竟是用攝影機拍攝呢還是用攝像機拍攝)這一點是不明確的 ,
源自: 由電視電影所想到的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9年 王志敏
定義3
筆尖上的微笑香港無線每年都製作一批電影,因為是小製作電影,又被電影同行稱為電視電影.電視電影通常以情節或劇情取悅於觀眾,有極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而我們這期介紹的電視電影,除《網中人》之外,都是新電影
源自: 懸案追兇 《電影評介》 2004年 筆尖上的微笑
來源文章摘要:香港無線每年都製作一批電影,因為是小製作電影,又被電影同行稱為電視電影。電視電影通常以情節或劇情取悅於觀眾,有極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而我們這期介紹的電視電影,除《網中人》之外,都是新電影;劇情充滿懸念,作為消遣來觀賞,還是蠻不錯的選擇。
定義4
電視電影把8mm電影作品轉錄到錄像帶上,稱為電視電影.把電影作品錄像,就省去了搬運和安放放映機、屋子遮光、張掛銀幕等麻煩,全家很容易地欣賞作品
源自: 不同玩法的“有趣的錄像”(下) 《影視技術》 1995年
來源文章摘要:<正> 神秘的錄像藝術出現了使用電子計算機在畫面上展現完全新穎的影像世界——電子式圖案。這是不費一文錢而且人人都能學會的一種方法。 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大家。 把攝像機接在錄像機上,錄像機的輸出接在電視接收機上,使它處於監控狀態。
定義5
用電影膠片攝製、提供給電視台播出的故事片。在攝製過程中,基本上遵循電影藝術的技法,但考慮到電視螢幕較小,觀眾收看時注意力不如電影觀賞時那么專心等特點,場景的設定儘量簡單、經濟;情節發展上較少使用大跨度的時間跳躍和閃回;鏡頭的處理也作相應的精簡或調整。播出時使用專門的電影電視轉換機將膠片上的光信號變成電信號傳送出去。
劉建明 主編.宣傳輿論學大辭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第817頁.
定義6
對於電視電影的界定直到為止尚未在影視研究中達成共識。從它的英文表達“Movie made for TV”來看,是指用膠片來拍攝、在膠片上直接或經膠轉磁後剪輯、專供電視傳播網播放的影片;嚴格說來,這種影片不能進入商業院線發行。從這個角度說,電視電影與電影的區別僅僅是發行路徑與觀看方式的不同,在藝術規範、質量等方面的要求與電影並無原則區別;電視電影與電視劇的區別和電影與電視劇的區別也基本一致,如膠片拍攝、長度限制等方面。這並不是抹殺了三者的不同。因為,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電視電影,它們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是一樣的:視聽語言。考慮到誕生時間的先後,電視劇的語言遊戲規則是從電影那裡拿來的,電視電影直接就是電影本身。考察電視節目製作方式的演進對我們思考這一問題是有益的。早期電視節目的製作受到了當時技術設備水平的限制。那時,錄像機尚未發明,電視節目要么是用電影膠片拍攝下來,沖印製作好以後再用電子掃描播出;要么是通過攝像機直接把鏡頭採集的信號傳播出去。前一種方式不能直接播出,後一種方式不能記錄和重放。電視劇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的最初製作方式就是在電視台的演播室演出(就如同演出話劇一樣),然後經攝像機直接播出的。1951年,美國出現了用35毫米膠片拍攝製作,通過電子掃描播出的第一部“電視片”。直到1959年攜帶型攝像機和攜帶型錄像機組成的現場採錄系統的發明,才使電視節目製作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就是說,從記錄方式上講,電視與電影有著直接的淵源。這種淵源持續,後來出現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形態就是電視電影。在歐洲和美國,為了保證視覺質量,一直較好地保持著用電影膠片製作電視節目的傳統,主要是拍攝紀錄片和電視短劇。特別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為法國電視4台拍攝的《十誡》成為電視電影的經典作品,其中《關於殺人的短片》和《關於愛情的短片》經對《殺誡》和《情誡》進行擴充後進入院線發行。所以,嚴格意義上的電視電影與電影乃至廣義的電視劇的區別不在於其記錄方式。可以認為,電視電影和電影的最直接區別在於它們的最終呈現方式:電視電影通過電視螢幕呈現,而電影通過銀幕呈現。在中國大陸,似乎拍電視劇和拍電影完全成了兩碼事兒,一些導演和影視批評家特彆強調兩者的區別,這個問題甚至多次出影視院校的考試題中。在創作上,有人認為拍電影是創作,而拍電視劇是操作;有人認為拍電影有特別的“創作氛圍”,而拍電視劇就沒有這種氛圍;有人認為電影的特點是信息量大,敘事簡潔,而電視劇要把敘事節奏放慢, “過場戲”可以比電影多。在發行和播出上,有人認為電視劇的長篇多集利於商業廣告的插播。似乎很少有人考慮觀眾如何接受,一個不成文的說法是:電視劇的種種特點照顧了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不斷離開電視機螢幕的觀看習慣。甚至當人們談到拍一個作品時,或者是拍電視劇,或者是拍“膠片”,而不使用“電影”一詞。基於這種體認,電視電影似乎成了一種折衷物。那么,廣義上的電視電影能不能兼容使用磁帶拍攝的“電影”?在一些國際知名的電影節,設立了專門獎項,接受部分磁帶拍攝的短片和長片,或者是磁帶拍攝製作後經磁轉膠得到的作品,甚至接受VHS (家用錄像帶)作品,對電影的定義是非常廣泛的。中國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自1999年開始投入大筆資金製作及收購電視電影,這批電視電影幾乎都是使用磁帶拍攝的。無論整體藝術質量如何,對電視電影的界定已經突破了嚴格意義上的膠片記錄的限制。電視電影概念的拓寬,有一個正面效應是值得肯定的:將使影視創作者、影視批評家和影視觀眾更為關注電影語言本體及其藝術質量。
汪流 主編.中外影視大辭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第53-54頁.
歷史變革
上個世紀90年代末,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率先嘗試製作電視電影。
投身到電視電影的製作隊伍。
2008年,電影頻道電視電影將走進第10個年頭,也必將迎接更好的發展。
自1995年起,中國中央電視台第六頻道——電影頻道開播,這一專業化電影頻道迅速吸引了全國億萬電視觀眾關注和期待的目光,並逐漸培育著觀眾在電視上收看電影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習慣。來自各方面的調查已經顯示,中國當代電影觀眾的主體已經在向家庭方面轉移,中國觀眾觀看電影的最主要方式已經變成從電視裡收看。調查還顯示,一部中等水平的影片在電影頻道播映的收視率高達2000萬人次,遠遠高於同等影片在電影院的觀眾上座人次。因此,電影頻道此舉,無疑對於傳統意義上的電影觀看方式和習慣是一次重大的挑戰,抑或是變革與創新。
據有關部門1998年的統計數字,全國能夠收看到電影頻道的觀眾約達4.3億人,占全部電視家庭的40%以上。白天平均有1900萬人、晚間有4600萬人收看電影頻道。為了滿足廣大電視觀眾收看電影的需要,電影頻道僅在1995年底到1996年底的一年時間裡,就購買了建國後拍攝的3600部國產影片總量的61%,約為近2200部影片。雖然國內各電影製片廠每年都有不少佳片新作,但與電影頻道每天近20個小時的節目播出時間、日吞量約10部影片,年吞量約3600餘部影片的“海量”需求相比,無疑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國產影片同樣也存在先爭取影院票房、爭取收回成本、賺取票房利潤的“首要任務”,因此無暇顧及電視也就理所當然了。於是,電影頻道於1999年起開始自行製作電視電影。為此,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每年投資6000多萬元拍攝電視電影。電影頻道攝製完成了300餘部電視電影。
發展現狀
隨著全球電視傳媒業的飛速發展,電視的先進科技手段大大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能力,而電視也借鑑了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從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藝術品位和表現技能。電視電影作為電視傳媒與電影藝術結合直至整合的一種特殊的影視藝術形式,既體現出了影視藝術在新傳媒時代強烈的整合需求、現實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新型的整合形式,同時又反映出了影視藝術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歸的深層美學特質。電視電影迅猛發展的道路,正說明了影視合流、互動、互補的國際化發展方向和美好前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產業的飛速進步,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成為電視電影的主要生產和發行平台。成為中國電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藝術特性
電視電影的藝術特性並沒有完全劃一的準確界定,但就其技術標準和藝術標準方面來看,理論界和製作者基本已經形成了一些共識。從技術標準方面來看,相對於一般電視劇,電視電影應該是更精美的製作。它應該比一般電視劇的影像更清晰,這是一個技術手段和材料介質問題。從藝術標準方面來看,專門為電視電影創作的劇本既要區別於電影的題材,又要有電影劇本那樣嚴謹的結構和獨特的電影語言及較高品位的內涵,有比電視劇更深化的主題。最後,電視電影是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電影藝術文本的一種補缺,其低成本運作的投資風險性也是傳統電影所無法比擬的最大優勢之一。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著名影視評論家仲呈祥說:“電視電影作為近年電影頻道大力扶植的新藝術形式,已經成為中國影視劇創作當中短片劇的主導力量,扭轉了中國電視劇短片創作每況愈下的情況。我認為這不僅對中國的電影藝術,也對中國的電視藝術作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貢獻。在電視劇語言形態的日益完善、審美能力的日益發現當中,短片創作起到探索的作用,並且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電影的一個實驗基地。甚至我感覺,在一定意義上,可能將來電視電影這種形式要取代電視劇創作裡面的短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