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淵源
遷入電白縣的漢族人有資料可考的時間是宋徽宗年間到明末。比較多的是從福建的莆田、晉江、閩縣、福州來的,這是海語系方言使用者的祖先;亦有從福建汀州(如上杭縣)等地遷來的,這是客語系方言使用者的祖先。
由於電白縣長期以來,民族交替、雜居、同化,外來人口異源多流,電白縣的漢方言顯得異常複雜。
清光緒《電白縣誌·卷三》:唐宋以前,壯瑤雜處,語多難辨。前明軍衛留居電城,今城中人語曰“舊時正”,海旁聲音近雷瓊,曰“海話”,山中聲音近潮嘉,曰“山話”。共三大系。
又民國:電白語言,比諸他縣,較為複雜,確而論之,亦可分為三系,一曰閩語系,二曰客語系,三曰粵語系。亦三大系,但與清朝又有所變動( 古代以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使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揚地。今粵語是屬漢藏語系的漢語族,粵語源自於中國古“雅言”,並進一步確認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祥地,粵語是我國古代國語的活化石,對我國古代文化和語言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如今電白是茂名市內惟一一個閩方言占強勢的縣,閩方言使用人口占全縣65%,連同下述的海話人口約80萬,分布於沙瑯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平原地帶,電白閩語通稱黎話,又稱雷話;另有一種海話亦屬閩語系統,分布於東部沿海地區,使用人口30餘萬。客家話是電白第二大方言,又稱“偃話”或“山話”,分布於北部山區以及霞洞、大衙、馬踏等鎮,使用人口30餘萬(占全縣人口23%)。現在普遍認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後裔,而客家話則是源於南宋的官話。客家人移民到粵東地區時,便與原來的南越族和畲族土著混居起來,客家話也受到了古越語和畲語的影響。電白粵語分布於羊角、七逕、沙院、小良(上述四鎮現歸茂港區管轄)、博賀、那霍等鎮,使用人口10餘萬(占全縣人口9.2%),另大衙鎮的龍記、棉花地等村使用屬四邑片的粵方言。舊時正話是一種較獨特的官話性質的方言。西漢元鼎六年滅南越國,這些土著原住民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藉助“雅言”。“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同時,古百越語、南越語言中一些元素,也就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步形成為粵語。其實廣州方言或稱廣府話口音是約定俗成的、國際承認的粵語的標準音,大多粵語字典以廣州音為準 。
方言簡述
電白人認為三大方言為黎話、海話、涯話。事實上,黎話和海話差別並不大,外人不易區分,同屬閩南語分支,即 海語系;涯話即為 客語系;另外,白話在電白分布較為廣泛,總的人口也不少,是為 廣府民系”。除三大方言外,電白還有不少使用人數很少的語言,如舊時正話、山瑤話等。
閩語系:沿海之語言,屬閩語之閩南語分支。閩語在電白分為“ 黎話”和“ 海話”。還包括在馬踏的“福建話”、“饒平話”。閩語是現電白縣的第一大方言,講閩語者達八十多萬。電白縣的海話主要分布在東部及南部沿海的爵山、馬踏、電城、大榜(嶺門)、麻崗、龍山、旦場等鎮,另外,陳村、林頭、觀珠、望夫等鎮也有少量分布。黎話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的水東、陳村、南海、沙院、小良、七逕、坡心、羊角、林頭、霞洞等鎮,另外,大衙、觀珠、黃嶺、旦場、麻崗、龍山有少量分布。海話以電城為代表,黎話以霞洞為代表。
客語系:客語,電白等地稱“ 涯話”,有種看法是:因其“我”曰“涯”,故名。涯話有“大涯”和“小涯”之別。大涯指那些受其他方言影響較少的客家話,小涯指那些地處分散、受其他方言影響較多的客家話。涯話分布在東北部山區的那霍、羅坑、望夫、黃嶺、沙瑯、觀珠等鎮,西部霞洞,中部大衙、馬踏、林頭也有較多分布,嶺門、麻崗、旦場、曙光場有少量分布。全縣講涯話的有三十萬左右。涯人因多住在山區,故涯話在清光緒《電白縣誌·卷三》中被稱為“山話”,是相對於“海話”說的。涯話以沙瑯話為代表。
廣府民系,又稱粵海民系,舊稱番禺舊裔,即 粵語(廣府人,即為廣府民系,廣東人中狹義的廣府民系是指口語中的“廣府人”,以廣州為中心分布於兩廣(兩粵,即廣東和廣西)及香港、澳門地區,以粵語(廣州話,或稱廣府話,俗稱廣東話)為母語,以珠璣巷同遷的漢人為民系認同,有著自己獨特文化(嶺南文化)、語言、風俗和建築風格的漢族民系 。廣義的廣府民系則包括全廣東甚至世界所有地區,世代以粵語為母語的族群,粵語是屬漢藏語系的漢語族。在中國廣東、廣西及香港等社區中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國”(《漢書》寫作“南粵國”),"越"和"粵"是通假字指,百越。以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使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揚地。“粵”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明清近古以來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的吳語地區,後者多用於嶺南地方。明清時代,“粵”仍泛指嶺南,“兩廣”別稱“兩粵”(即廣東、廣西、還有海南),兩粵的廣東為“粵東”,兩粵的廣西為“粵西”。直至民國時期,“粵”才逐漸收窄範圍被用作廣東省的簡稱。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粵”有廣義(嶺南)和狹義(僅指廣東省)之分 ),現電白人把粵語叫“ 白話”。粵語有羊角白和鹹水白等不同名稱,還包括分布在曙光場的四邑話,分布在馬踏鎮的淡水陽江話。粵語主要分布分布於羊角、七逕、沙院、小良(上述四鎮現歸茂港區管轄)、博賀、那霍等鎮,使用人口10餘萬,另大衙鎮的龍記、棉花地等村使用屬四邑片的粵方言 ,舊時正話是一種較獨特的官話性質的方言 。全縣講粵語(白話)的人有十六萬。清光緒《電白縣誌·卷三》沒有提到粵語,概因粵語進入電白縣比較晚,在當時可能還沒有進入或影響不大。因白話分散,電白沒有白話的代表。
另外,電白縣城,原為明代之電衛,由中原調來歸都指揮所統領之兵,稱曰衛兵,其子孫繁殖於城內,其語言因其地而言“城語”,因其時(為明代)而言曰“舊時正話”,即明代之正音,因其語言與今之國語相近,故稱“舊時正”。清光緒《電白縣誌》把“舊時正”放在第一位置,而民國《電白縣誌稿》把“舊時正”放在“三大語系”之外“附述之”。說明“舊時正”已從優勢方言變成弱勢方言,已不屬電白的大方言之列了。
(註:現南海、沙院、小良、七逕、坡心、羊角等六個鎮以劃出為茂港區,但仍與電白緊密聯繫,於是有了大電白的說法。故電白三大方言涉及茂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