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擊傷發病機制

電擊傷發病機制,是指電流的類型可影響受傷的嚴重程度.電流通過人體的時間長短直接與電擊傷的程度成比例,因為較長時間的觸電,使組織破壞,易引起內部電流.電流產熱而破壞內部組織。

電流的類型可影響受傷的嚴重程度.一般,直流電(DC)的頻率為零,但是間歇的或脈衝式的,它比在美國普遍套用的交流電(AC)的危險性小.AC對人體的作用主要取決於頻率,普遍套用的50~60Hz(周/秒)的低頻電流常比高頻電流危險,比相同電壓和安培的DC危險3~5倍.DC易引起痙攣性收縮,並常迫使觸電者遠離電源.60Hz的AC(家用電流)則使肌肉強直,常使手"固定"於電流源,導致接觸時間延長.若電壓高則引起嚴重電灼傷.
一般情況下,DC和AC的電壓和安培越高,損傷的程度越嚴重.高電壓(>500~1000V)電流易引起深部灼傷,而低電壓則易導致"固定"於電路.手對DC的感覺域值約為5~10毫安(mA),而對60Hz的AC的域值約為1~10mA.觸電後能引起手臂屈肌收縮,但仍能使觸電者鬆手而脫離電源的最大電流強度稱為"放走"(let-go)電流.對70kg體重的男性而言,其DC"放走"電流約為75mA;而對AC的"放走"電流約為15mA,並可隨肌群大小而異.在60Hz低壓(110~220V),較低電流強度(60~100mA)的AC電流穿過胸部<1秒鐘即可引起心室纖維性顫動.而DC則需約300~500mA.電流經直接通路進入心臟(如經心導管或起搏器電極),則很低強度(<1mA的AC或DC)的電流就可引起心室顫動.
人體的電阻(以Ω/cm2 為單位)主要集中於皮膚,故電阻隨皮膚的情況而異.乾燥,角化良好的完整皮膚,其平均電阻為2萬~3萬Ω/cm2 .厚而胼胝化的掌面和足底可高達200萬~300萬Ω/cm2 ;濕而薄的皮膚約為500Ω/cm2 .若皮膚被穿破(如割破,擦傷或針刺),或電流觸及濕潤的黏膜(如口腔,直腸,陰道),電阻可低至200~300Ω/cm2 .若皮膚電阻低,雖然引起廣泛灼傷少見,但電流到達心臟,則可發生心跳停止.若皮膚電阻很高,則電流通過時很多能源在表面消散,造成電流入口及出口處的大面積灼傷和出入口之間組織的炭化(熱=電流強度2 X電阻).內部組織的灼傷程度取決於它們的電阻;神經,血管和肌肉的導電性遠比緻密組織(如脂肪,肌腱和骨)好,故容易受傷.
電流經過體內的途徑可決定損傷的性質,電流經過從一臂到另一臂或從臂到足時,很可能通過心臟,因此比從足到地危險得多.頭部 電擊 傷可引起 癲癇 發作,腦室內出血,呼吸停止,心室纖維震顫或心跳停止,晚期效應可出現 白內障 .
電流進入人體最常見的入口點是手,其次是頭.最常見的出口點是足.對交流電而言,出入點的用詞欠妥,因為無法定電流入或出的位置.稱為"電源點"(source)和"接地點"(ground),較合適.
一般,電流通過人體的時間長短直接與電擊傷的程度成比例,因為較長時間的觸電,使組織破壞,易引起內部電流.電流產熱而破壞內部組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