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認知符號學

內容介紹

沃倫?貝克蘭德在《電影認知符號學》中認為,認知電影理論和當代電影理論的衝突是非建設性的。他考察了米歇爾?科林的電影認知語義學理論、弗朗西斯科?卡塞蒂和克里斯蒂安?麥茨的電影陳述理論、羅傑?奧丁的電影認知語用學理論以及米歇爾?科林和多米尼克?夏圖在諾曼?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框架中電影句法的認知研究,審視並發展了“電影認知符號學”,這是一個被忽視的融合了認知科學、語言學及符號學洞見的電影理論分支。在回顧了電影認知符號學的發展之後,該項研究重估了20世紀60年代電影符號學的價值、指出了北美電影認知理論的不足、挑戰了電影理論中的“後理論”轉向。

作者介紹

沃倫?貝克蘭德(Warren Buckland):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影視研究高級講師,前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博士後研究人員。他曾編《電影觀眾:從符號到心智》(1995)、《當代美國電影研究:電影分析指南》(2002);並在《銀幕》、《符號學》及《影視評論季刊》等刊物上發表過文章。
雍青(1970—):南昌航空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新聞與傳播學系主任。2001年於湖北大學文學院分別獲得碩士學位,2006年於武漢大學文學院獲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2010年6月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流動站出站。主要從事電影藝術學、當代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已完成國家基金課題、省部級課題多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