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內容
《電子信息工程概論》一書是針對剛入大學校門的信息類專業新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導論課程和非信息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而編寫的。
為了使新生對信息科學技術領域所包含的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有一個整體的、較為全面的了解;對信息科學技術各個主要學科方向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等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使學生對電子技術、感測技術、信號處理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技術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概念,該教材是在通過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體會的基礎上編寫的。本書對第一版圖書做了完善和補充。
目錄
第1章 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史
1.1 電的發現與發展 1
1.1.1 電的發現 1
1.1.2 電的效應 4
1.1.3 歐姆定理實驗 7
1.1.4 電磁波的發現 7
1.2 電子線路元件的發展 9
1.2.1 電子的發現 9
1.2.2 電子管 10
1.2.3 電晶體 11
1.2.4 積體電路 12
1.3 通信技術的發展 12
1.3.1 早期通信方式 12
1.3.2 近代通信技術 13
1.3.3 現代通信技術 19
1.3.4 通信技術發展方向 19
1.4 計算機的發展 20
1.4.1 機械計算機的發明 20
1.4.2 電子計算機誕生 21
1.4.3 電晶體計算機的發展 22
1.4.4 積體電路計算機的發展 22
1.4.5 電子計算機智慧型化趨勢 23
1.5 自動控制理論的發展 24
1.5.1 經典(自動)控制理論 24
1.5.2 現代控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28
1.5.3 控制理論幾個重要分支 29
本章結束語 30
第2章 感測器技術
2.1 感測器基礎 31
2.1.1 感測器的基本概念 31
2.1.2 感測器的作用 32
2.1.3 感測器的分類 34
2.2 感測器的數學模型 35
2.2.1 靜態模型 35
2.2.2 動態模型 35
2.3 感測器的基本特性 36
2.3.1 靜態特性 36
2.3.2 動態特性 39
2.4 感測器的套用 39
2.4.1 力感測器 39
2.4.2 磁電式感測器 40
2.4.3 溫度感測器 41
2.4.4 光感測器 42
2.4.5 紅外線感測器 43
2.4.6 生物感測器 43
2.4.7 汽車導航 44
2.5 感測器的發展趨勢 45
本章結束語 47
第3章 電子技術基礎
3.1 電路基礎 48
3.1.1 電路和電路模型 48
3.1.2 基爾霍夫定律 50
3.1.3 電路中的常用定理 51
3.2 模擬電子線路技術 51
3.2.1 PN結工作原理 52
3.2.2 半導體二極體 53
3.2.3 半導體三極體 56
3.2.4 場效應管 57
3.2.5 模擬電子電路的基礎套用 59
3.3 數字電路技術 61
3.3.1 數字電路的基本概念與特徵 62
3.3.2 數字電路分類 62
3.3.3 基本邏輯電路 62
3.3.4 數字電路的套用 63
3.4 積體電路技術 64
3.4.1 積體電路的分類 65
3.4.2 積體電路設計流程 67
3.4.3 積體電路晶片製造工藝 68
3.5 微電子系統設計 69
3.5.1 設計方法分類 70
3.5.2 門陣列 71
3.5.3 可程式陣列邏輯(PAL) 71
3.5.4 通用陣列邏輯(GAL) 71
3.5.5 現場可程式門陣列(FPGA) 71
3.5.6 專用積體電路(ASIC) 72
3.5.7 片上系統(SoC)設計 72
本章結束語 73
第4章 信號的分析及處理技術
4.1 信號分析基礎 74
4.1.1 信號的定義與描述 74
4.1.2 信號分析和處理的目的及方法 75
4.1.3 信號的分類 78
4.1.4 典型信號及其基本特性 81
4.1.5 系統的概念 81
4.1.6 系統的分類 82
4.2 語音信號處理 83
4.2.1 語音信號處理的基本內容 84
4.2.2 語音信號處理的套用及發展方向 87
4.3 數字圖像處理 87
4.3.1 數字圖像處理的基本內容 88
4.3.2 數字圖像處理的特點 91
4.3.3 數字圖像處理的套用 92
4.4 盲信號處理 95
4.4.1 盲源分離的方法 96
4.4.2 盲源分離的套用 96
4.5 計算機視覺 97
4.5.1 計算機視覺的基本研究內容 98
4.5.2 計算機視覺的套用 100
4.5.3 計算機視覺的挑戰及發展方向 103
本章結束語 104
第5章 信息傳輸技術
5.1 信息傳輸基礎 105
5.1.1 通信的定義 105
5.1.2 通信系統一般模型 106
5.1.3 通信系統分類 108
5.1.4 多路復用技術 112
5.2 信號的編碼與解碼 114
5.2.1 信源編碼 115
5.2.2 信道編碼 116
5.3 信號的調製與解調 118
5.3.1 調製與解調 118
5.3.2 模擬調製 120
5.3.3 數字調製 121
5.4 信號的傳輸通道 124
5.4.1 有線傳輸 125
5.4.2 無線傳輸 127
本章結束語 132
第6章 信息交換及網路技術
6.1 信息交換基礎 133
6.2 信息交換方式 135
6.2.1 電路交換 135
6.2.2 報文交換 136
6.2.3 分組交換 137
6.2.4 ATM交換 138
6.2.5 光交換 139
6.3 計算機網路 140
6.3.1 計算機網路系統的組成 140
6.3.2 計算機網路分類 141
6.4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143
6.4.1 網路中數據的傳遞過程 143
6.4.2 OSI參考模型 145
6.5 區域網路和廣域網 146
6.6 網路的硬體設備 147
6.6.1 主體設備 147
6.6.2 連線設備 148
6.6.3 網路軟體系統 150
6.7 區域網路架構 151
本章結束語 152
第7章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7.1 計算機科學基礎 153
7.2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結構 154
7.2.1 計算機的硬體系統 154
7.2.2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157
7.2.3 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158
7.3 軟體工程 158
7.3.1 軟體的發展 158
7.3.2 軟體危機 159
7.3.3 軟體工程的概念 159
7.3.4 軟體工程的三要素 160
7.3.5 軟體生命周期 160
7.4 計算機套用技術 165
7.4.1 指令系統 165
7.4.2 計算機語言 166
7.4.3 計算機作業系統 168
7.4.4 計算機的套用領域 168
7.5 未來計算機的發展 170
本章結束語 172
第8章 自動控制技術
8.1 自動控制系統基礎 173
8.1.1 自動控制的基本方法 174
8.1.2 自動控制系統的設計流程 176
8.2 自動控制系統的分類 177
8.2.1 按輸入信號特徵分類 177
8.2.2 按所使用的數學方法分類 178
8.3 自動控制理論的研究內容及方法 179
8.3.1 研究內容 179
8.3.2 研究方法 179
8.4 自動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 180
8.4.1 系統的穩定性 180
8.4.2 系統的穩態性能指標 181
8.4.3 系統的動態性能指標 181
8.5 自動控制技術的套用 182
本章結束語 184
第9章 新一代信息技術
9.1 概述 185
9.2 下一代通信網路 186
9.3 物聯網技術 187
9.4 三網融合 190
9.5 新型平板顯示技術 192
9.6 高性能積體電路技術 195
9.7 雲計算及服務 198
9.8 3D列印技術 200
9.9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 201
本章結束語 204
第10章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與人才素質要求
10.1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歷史演變 205
10.2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科內涵 206
10.3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 206
10.3.1 培養目標 206
10.3.2 培養要求 206
10.3.3 學科與方向 206
10.4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 207
10.4.1 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 207
10.4.2 基礎知識體系及內容 208
10.4.3 主要課程 209
10.4.4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