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二元論

貝采里烏斯建立起電化二元論的學說。

以下內容節選自詞條貝采里烏斯,建議查理論的人如果知道發現或發明者的話就去查作者
 貝采里烏斯早年對電解過程做過仔細考察,特別是電解槽兩極的電荷相反,電荷之間的吸引和排斥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決心套用電學的上述觀點來分析化合物組戌和化學反應的機理。經過更多的實驗考察後,他於1811年,從電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個被認為更合理的化學親合力理論,即他的電化二元論。他根據電學中的二元性和實驗證明的鹽能被電流分解為鹼和酸的事實,把酸鹼的概念與電的極性聯繫起來,認為鹼是由金屬的氧化物形成,它帶陽電:非金屬的氧化物帶陰電,能形成酸,在這兩種氧化物之間,也有引力在起作用,相互作用的結果形成鹽。例如氧化鈣帶陽電,二氧化碳帶陰電,二者相互作用時形成碳酸鈣。然後他又將這種極性推廣到元素上面,他構想,每個原子都帶有正負兩種電荷,氧是負電性最強的元素,鉀是正電性最強的元素,其它元素按其負電性(或正電性)的強弱介於二者之間。元素間之所以能相互作用,是由於它們帶相反電荷相互吸引。例如負電性最強的元素氧被其它元素所吸引,從而同它們化合。但是,這樣形成的氧化物卻不是中性的,它們也帶電。因為不等量的電荷是無法完全中和的。因此,如前所述,金屬的氧化物帶陽電,非金屬的氧化物帶陰電。按照貝采里烏斯的假定,物質粒子總是帶電荷的,即使化合以後仍帶電荷,物質相互作用的親合力就是電的吸引力。把電看作是物質粒子的本性,這種認識比戴維只停留在表象的認識深刻得多。貝采里烏斯把物質的化學性和電性都統一在同一的物質屬性內,通過物質的電性變化來認識物質的化學變化,把這兩種變化有機地聯繫起來,這是對化學物質、對化學過程的認識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發展。
電化二元論基本符合電解的實際過程,叉對使鹽類結合、酸鹼中和作用的親合力概念作了較滿意的解釋。這個理論簡單明了,能說明許多化學現象,化學家們極易理解它。所以這一理論很快成為贏得絕大多數化學家贊同的流行理論。後來,隨著有機化學的發展,特別是在研究取代反應中,電化二元論才逐步地顯露出它本身的缺陷,受到了人們的批評,代之出現了新的學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