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谷[劉易斯·吉爾伯特執導的007電影]

雷霆谷[劉易斯·吉爾伯特執導的007電影]

《雷霆谷》是劉易斯·吉爾伯特執導,肖恩·康納利、濱美枝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講述了美國太空船在太空被不明飛行物攻擊,美方懷疑是蘇聯方面的陰謀,目的是想獲得絕對制空權。測出不明飛行物的降落地點是在日本,007被派往日本替美方調查此事。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雷霆谷》 《雷霆谷》

1967年,肖恩·康納利宣布這將是他最後一次飾演邦德,於是大家全力以赴欲將這第五部007電影打造至完美的境界。片子上映前,各種宣傳花招盡出:詹姆斯·邦德會死掉、詹姆斯·邦德會結婚、詹姆斯·邦德會變成日本人、詹姆斯·邦德終將見到至今未曾露臉的敵人--S.P.E.C.T.R.E.的大頭目Ernst Stavro Blofeld。(對,到本集為止邦德的敵人都是這個邪惡的組織,而非俄國;這種敵人打不死又不肯現身的安排,頗有布袋戲的味道!)

雷霆谷劇照 雷霆谷劇照

邦德在此片的任務為揭發劫走美國和蘇聯太空梭的陰謀並加以阻止,避免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邦德與兩位美麗的日本情報員(由濱美枝和若林映子飾演)合作,循著線索追蹤到Blofeld在巨大火山深處的基地,在 這裡發生的大規模忍者攻擊行動是本片的高潮。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肖恩·康納利邦德
若林映子Aki簡介 邦德女郎
濱美枝鈴木KissY
伯納德·李M
戴斯蒙·李維林Q
唐納德·普里塞斯反派Blofeld
周采芹=
丹波哲郎-
郭弼-

職員表

導演劉易斯·吉爾伯特

原著: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編劇 Writer:

伊安·弗萊明Ian Fleming....(novel)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screenplay)

Harold Jack Bloom....(additional story material)片長:130分鐘

1967年 英國出品

音樂原聲

同名主題曲由Nancy Sinatra(當時正以“These Boots Are Made For Walking”走紅)演唱,這首歌的旋律動人且強勁有力,由Bricusse填寫的歌詞文雅且引人深思。

特別介紹,在007電影第五集《雷霆谷》中,周采芹和肖恩康納利一同亮相,扮演美麗毒辣的中國娃娃。是第一個在007電影種出現的中國人。此外,在電影《喜福會》、《藝妓回憶錄》以及《皇家賭場》中,周采芹也有極為出色的表演。

幕後花絮

穿幫鏡頭

亞西的車從左舵變為右舵。

當邦德駕駛直升機同敵方交戰後,彈藥已經用盡,而隨後的鏡頭中,飛機武器的彈藥充足如初。

為了偽裝成日本人,邦德將所有胸毛剔光,而隨後在救生艇中時,胸毛卻恢復如初,之間只不過隔了數天。

片中豐田2000GT跑車的轉數表根本沒動。

當邦德第一次從大里化學公司逃出時,警衛用裝有消音器的左輪手槍向他射擊,而槍聲卻沒有絲毫衰減。

當4架直升機開始攻擊邦德的飛機時,邦德頭盔里的麥克風從右側變到左側後又回到右側。

獲獎記錄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1968

最佳藝術指導(彩色片) (提名) 肯·亞當

金衛星獎(Golden Satellite Award) 2004

(提名)

Golden Screen, Germany(Golden Screen) 1967

United Artists

幕後製作

《雷霆谷》 《雷霆谷》

按照製片方的原定計畫,《女王密使》應該是繼《雷霆萬均》之後的第五部007電影,可由於《女王密使》需要在高海拔雪山取景,一時難覓理想外景地的製片方只好先行拍攝《雷霆谷》。劉易斯·吉爾伯特(Lewis Gilbert)起初曾拒絕執導本片,後來製作人艾伯特·R·布洛柯里(Albert R. Broccoli)極力相勸道:"你不能放棄這個工作,因為007電影擁有著全世界數量最龐大的觀眾群體。"吉爾伯特深有同感,於是一改初衷決定擔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負責改編本片劇本的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是伊安·弗萊明的密友,作為享譽世界的童書作家,達爾之前從未寫過劇本。

吉爾伯特、布洛柯里、製作人哈里·薩爾茲曼(Harry Saltzman)、藝術指導肯·亞當(Ken Adam)和攝影指導弗雷迪·楊(Freddie Young)曾前往日本花費三周時間物色外景地,他們得知日本人從不在海邊修建城堡,於是只好將魔鬼黨的海濱總部改為一座死火山。本片片名"You Only Live Twice"其實出自伊安·弗萊明原著中邦德為田中所作的一首詩:"You only live twice. Once when you are born. And once when you look death in the face.",片名的含義在五人的日本之行中得到了應驗。1966年3月5日,他們準備搭乘英國海外航空公司的911航班返回英國,在飛機起飛的兩小時前,幾人突然接到觀看忍者表演的邀請,於是放棄了行程。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那架波音707剛起飛25分鐘便在富士山上空解體,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本片的原定剪輯師是吉爾伯特的老搭檔西爾瑪·康奈爾(Thelma Connell),她完成的初剪版本長達3小時,試映反響極差,彼得·R·亨特(Peter R. Hunt)隨即重新剪輯了本片,為影片的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亨特由此順利晉升為《女王密使》的導演。

《雷霆谷》與以往奔波於世界各地的007電影有所不同,幾乎全片都鎖定於一個國家,而且不惜花費數分鐘去描寫精緻的日本婚禮,這與曾用大量篇幅探討日本文化的小說原著是一致的。

在演員方面,急待開機的製片方面臨著嚴峻問題,因為肖恩·康納利已經對邦德的角色、拍攝經歷和隨後的宣傳活動心生厭倦,而且演久了007電影讓他很難轉型出演其他電影。薩爾茲曼和布洛柯里本可以提高康納利出演本片的片酬,但兩人轉而開始物色替代人選。

簡·威里奇(Jan Werich)是扮演布羅菲爾德的最初人選,但當他來到松林製片廠時,製作人布洛柯里和導演吉爾伯特全都認為他的形象實在與角色相去甚遠,活像是一個窮困潦倒、慈眉善目的聖誕老人。因為威里奇是製作人薩爾茲曼選定的演員,所以吉爾伯特只能硬著頭皮拍下去。幾天后,布洛柯里和吉爾伯特認為威里奇根本無法表現出窮凶極惡的反派形象,於是用唐納德·普萊森斯(Donald Pleasence)替下了他。

1964年,丹波哲郎(Tetsuro Tanba)曾出演過吉爾伯特執導的《漫天風雨待黎明》(The 7th Dawn),他因此得到了田中的角色。片中田中率領的忍者由多名武術專家扮演,日本忍術大師初見良昭(Masaaki Hatsumi)任本片技術顧問。物色日本女演員讓製片方頗為頭疼,因為絕大多數都不懂英語。若林映子(Akiko Wakabayashi)和濱美枝(Mie Hama)最終能夠當選不僅是因為美貌,她們在英國接受的英語培訓發揮了關鍵作用。

本片主要在日本拍攝完成,兵庫縣(Hyōgo)的姬路城堡充當了田中的忍者訓練營,他的私人交通樞紐攝於東京捷運的中野新橋車站,大里公司的外景出自東京新大谷酒店,酒店公園也用於拍攝忍者訓練的場景。另外,劇組還在鹿兒島和神戶港分別拍攝了漁村和港口打鬥場景。有大批日本影迷在拍攝現場圍觀,為防止影響影片拍攝,劇組曾多次報警求助。康納利和他當時的妻子同樣遭到了當地媒體的圍追堵截,製片方又額外聘請了30名保全維護現場秩序,但孰料這些保全也在偷拍,甚至後來東京的報紙上刊登了一幅康納利如廁的照片。後來有記者問康納利是否會被日本女子吸引,康納利斬釘截鐵的答道:"不!"

《雷霆谷》 《雷霆谷》

邦德在片中駕駛的"小內爾"超輕型直升機可謂是007影片中最經典的交通工具之一,當初是藝術指導肯·亞當在廣播訪談中聽說了這架小飛機,隨即與飛機的製造者、英國皇家空軍中校指揮官肯·沃利斯取得聯繫,請他來在片中駕駛飛機並完成大多特技動作。經過特技小組的改裝,飛機被裝上了火焰噴射器、一對發煙器、空投雷、一對射程為100米的機槍和一對熱制導空空飛彈發射器。"小內爾"重113公斤,最高時速達208公里/小時,可連續飛行兩個半小時,最高升限4000米,並可拆卸放進4隻大皮箱。本片上映後,這架飛機曾出現在多個航展上。"小內爾"與多架武裝直升機的空戰很難拍攝,沃利斯為此共飛行了81架次,飛行時間總計長達5小時,而且沃利斯曾多次險些與攝影機相撞。在從直升機上方取景時,攝影師約翰·喬丹(John Jordan)的一條腿被螺旋槳斬斷,影片拍攝隨即中止。由於日本政府不允許在國家公園上空拍攝飛機爆炸場景,所以劇組只好前往與日本地形相似的西班牙的托雷莫里諾斯(Torremolinos)完成拍攝。

片中出現的豐田2000GT跑車生產於1967至1970年,數量非常有限,大約只有351輛。而片中的敞蓬版是專為本片定製,共有3輛。豐田公司讓2000GT參加了很多國內賽事,成為1966年日本賽車大獎賽季軍,並贏得了1967年的富士24小時耐力賽,此外,該型號跑車還在72小時測試中創造了多項速度和耐力紀錄。如今尚存的2000GT的價格非常昂貴。

魔鬼黨發射基地的布景在松林製片廠搭建而成,總耗資高達100萬美元,其中還包括了直升機機場和單軌鐵路。整個布景高達45米,當地人從5公里開外就能看到。

1967年6月12日,《雷霆谷》的首映式在萊斯特廣場劇院舉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首次參加了007電影的首映式。影片的美國票房達到了4300萬美元,全球票房超過了1億1100萬。在《娛樂周刊》評選的007電影排行榜上,本片名列第二,成為007電影中公認的成功之作。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Danjaq Productions

Eon Productions Ltd.[英國]

發行公司:

CBS/Fox[美國] (USA) (laserdisc)

聯美電影公司[美國] (1967) (USA) (theatrical)

米高梅聯美家庭娛樂[美國] (USA) (DVD)/(USA) (laserdisc)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巴西] (Brazil) (DVD)

Audio Visual Enterprises[希臘] (Greece)

Warner Home Vídeo[巴西] (Brazil) (VHS)

United Artists Corporation Ltd.[英國] (1967) (UK) (theatrical) (as United Artists A Transamerica Company)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2000) (Australia) (DVD) (Special Edition)

美國廣播公司[美國] (1975) (USA) (TV) (original airing)

C.B. Films[西班牙] (1967) (Spain) (theatrical)

CBS/Fox Home Video[美國] (1983) (USA) (video)

Home Box Office (HBO)[美國] (1981) (USA) (TV) (cable television)

Kommunenes Filmcentral (KF)[挪威] (1967) (Norway) (theatrical)

MGM Home Entertainment (Europe) Ltd.[英國] (2000) (UK) (DVD) (Special Edition)

RCA(1981) (USA) (video) (Selectavision videodisc)

索尼電影娛樂公司[美國] (2006) (worldwide) (DVD) (Ultimate Edition)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澳大利亞] (2006) (Australia) (DVD) (Ultimate Edition)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英國] (2006) (UK) (DVD) (Ultimate Edition)

Tuschinski Film Distribution(1967) (Netherlands) (theatrical) (as Nova)

United Artists(1967) (Australia) (theatrical)

United Artists [德國] (1967) (West Germany) (theatrical)

United Artists [法國] (1967) (France) (theatrical)

United Artists (1967) (Italy) (theatrical)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澳大利亞] (1983) (Australia) (video)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德國] (2000) (Germany) (DVD)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英國 UK 1967年6月12日......(premiere)

美國 USA 1967年6月13日

日本 Japan 1967年6月17日

義大利 Italy 1967年8月12日

丹麥Denmark 1967年9月11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67年9月14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67年9月14日

瑞典Sweden 1967年9月15日

芬蘭 Finland 1967年9月15日

挪威Norway 1967年9月18日

法國 France 1967年9月20日

西班牙 Spain 1967年10月2日

中國香港 Hong Kong 1967年12月14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67年12月14日

冰島Iceland 1972年

菲律賓Philippines 1977年1月4日......(Davao) (re-release)

俄羅斯 Russia 2001年12月25日......(DVD premiere)

發行:米高梅/聯美電影公司United Artists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