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
雷經天故居的河堤路雷屋17號座南向北,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現舊址建於清末民國時期。該秘書處原為雷經天的故居。1929年1月,中共中央巡視員賀昌在香港主持召開廣西工作會議,傳達中央關於將廣西臨時委員會改為中共廣西省委的決定。原決定省委機關設在梧州,因鋪保批租及其它問題不能解決,未果。2月初,省委機關改設在南寧中山路,秘書處則設在津頭村雷經天故居內。秘書處自設立以後,成為聯絡、宣傳革命的陣地,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文物部門對該舊址進行維修工作,舊址原有主軸線上的七座建築和側廊,抗戰時期,由於日軍兩次(1939、1941年)進駐該建築,拆走大量的木門、板牆等,解放初期拆除了後面臨江的三進,現存前面四進建築為抬梁穿斗式硬山頂磚木結構,青磚青瓦清水牆,左邊另有一排雜物房,總占地面積為550平方米。該舊址2001年被公布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教育基地
早在1929年2月,中共廣西省機關正式將秘書處設在這棟雷氏古宅內,並發展成為聯絡、宣傳革命的陣地。青磚青瓦清水牆,一棟清代建築隱匿於南寧市青秀區河堤路雷屋村內,四周新建的樓房沖淡了古舊的氣息。一塊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掛在外牆上,告訴前來探訪的人們,這裡曾是中共廣西省機關秘書處舊址。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廣西“二大”舊址除了記錄歷史的同時,也成為了我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狀
雷經天故居為抬梁穿斗式硬山頂磚木結構,原有七座建築和側廊,目前僅存三進。建築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後於清末民國時期重建。單從外觀上看,這棟民宅仍保留著最初的模樣,門頂上的牌匾書寫著幾個大字——雷經天故居。雷經天當年是解放軍的將領,更是右江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長。這塊掛在舊居的牌匾寫於1999年元月,題字之人正是南寧解放後的首任南寧市市長莫文驊。透過上了鎖的暗紅色木門,南寧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黃曉往裡看了看,“這棟房子的產權屬於個人,現在由雷氏後人居住,不過他們好像不在家”。正當大家遺憾之時,一位婦人提著菜籃,徑直走上階梯,打開了門鎖。這位婦人姓葉,她的丈夫便是雷經天的後人。
推開木門,屋內陳設與一般的農村家庭無異,倒是石縫中鑽出的小草、雕花的門窗和灰色的磚瓦透露出屋子已經年代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