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廣東省雷州市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就有人類居住,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星羅棋布,歷史也給雷州留下了一處處有名的古井泉。
馬跑泉
這口井位於雷州城西南,也叫馬蹄井或伏波井,此井呈六角形。許多人都認為它是雷州仍可飲用的最古的一口井,附近的人們一直飲用這口井之水。這裡面有一個故事:受漢朝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馬援帶領兵馬去討伐交趾郡叛亂的征側、征貳。來到雷州後,由於長途跋涉,加上雷州氣候炎熱,人馬極渴。軍馬蹄子不斷地刨地,所刨的地方漸漸地出現水,最後水越來越大。於是,乾渴得到了解決。馬援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平息了戰亂。公元42年,當地人為了紀念有功於雷州的漢代伏波將軍路博德和馬援,就在這眼泉的東南建起“伏波廟”。“清乾隆四十九年(1734年)八月,雷州官民於井東建石雕亭閣一座,閣內有‘伏波井亭碑記’,亭閣匾額石刻‘神泉勝跡’四字,兩旁是‘銅柱豎時年已邈’、‘漢駒跑處跡猶新’的石柱刻聯。”(文中的“漢駒”似應改為“汗駒”,遺物可證)廣東著名詩人、學者屈大均的詩中所說“月明齊汲伏波泉”,其中的“伏波泉”指的就是這一古井。
萊泉井
它位於雷州西湖寇公祠內,呈四角形。宋乾興元年(1022年)4月,擔任過宰相的寇準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到雷州後,他創建真武堂,開館授徒,傳授百科知識,給雷州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雷州人民對他推崇備至。寇準在雷州逝世後,雷州百姓扶柩相送。他曾經在今雷州西湖西館這個地方居住,飲用這口井的水。因為他死後被封為萊國公,人們把他飲用的這口井稱為“萊泉井”,並在井旁立“寇公祠”,以永遠紀念。“元仁宗延佑四年(1317年),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使余璉修井,由名宦進士王佐題‘萊泉井’石匾。”(“修井”應改為“重浚”,這樣更準確,井旁石碑可證)此井現在還出水,但由於長時間沒使用,井裡已長滿雜草。
東坡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蘇轍兄弟被貶,他們曾在雷州城相會並居住。蘇樓巷本來並不叫蘇樓巷,就因為蘇轍至少有一年多時間住在這兒,人們才把它改名為蘇樓巷,原地名逐漸被人們淡忘。人們為了紀念蘇東坡,把蘇樓巷的一口井命名為“東坡井”,此井現在還“服役”,呈圓形,直徑約一米。但蘇轍在這兒居住的時間比哥哥長,清朝康熙時期所編的《海康縣誌》載(蘇東坡)“至雷居數月而別”,為什麼不叫“蘇轍井”呢?這裡面有點耐人尋味,也許是蘇東坡更有名吧。
高山古泉
雷州市高山寺,是一座聞名省內外的、富有氣派和特色的大寺廟。該寺有一口圓井,據井旁新樹的石碑記載,此井始挖於宋末。原廣東書協主席陳景舒也給它題書:高山古泉。但雷州市原黨史辦主任蔡庭等人認為是清朝順治甲申年(1644年)高山寺重修時開鑿的。另有人認為如果是最初建寺時挖的,那么此井開挖時間應為宋末。井本在寺門外,僧人用它煮茶,煮出的茶清香可口。有人小時候就喝過這口井的水,感覺很清爽,覺得它勝過現在的瓶裝礦泉水。那時井水經常溢出井口。現在這口井已變成為在寺里了,原因是寺擴建了。僧人繼續用它煮菜做飯,只是水不再溢出井口了。
陸公泉
陸瓚,明朝嘉靖年間在雷州當知府,清廉出了名。當他離任時,官民一路向北相送,一直送他到離縣城約十里遠的地方。人們看見地面湧出一股泉,水非常的清冽透明,人們盛讚水之清也像陸公當官這樣清。這以後,人們就把此泉叫做陸公泉,並在旁邊蓋起一座亭,取名陸公亭。
雷州第一大古井
一進入雷州市東林村村口,你會發現一口面積約半畝“池塘”,“塘”基是用玄武岩圍砌起來的,水面波光粼粼。也許你還會想起“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詩句來。但當你說是池塘時,東林人便會糾正說:“這是井,不是塘。”村人便會向你介紹起:南宋祥興年間,祖先林翠夫(後抗元失敗,跳海殉國)來到東林居住,然後便有了這口井,這口井至今有將近800年的歷史。該井在古代哺育過6位進士、11位舉人、58位貢生、45位任官職者,其中還包括雷州第一解元林文亨。該井因大而久,被號稱為“雷州第一大古井”。今年筆者探訪東林,發現人們已經不再飲用這口井,有幾個小孩在井裡游得正歡。
意義
從上面大部分的雷州古井泉的歷史來看,可以看出雷州人民“敬賢如師”(文天祥的評語),敬重並紀念英雄、賢人、清官。讓我們在飲用或面對這些古井泉的同時,緬懷古人,學習他們的浩然正氣。前人挖井,造福後人,讓我們在飲用它們的時候,也要像挖井人那樣多幹些造福後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