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過程
雲貴高原在距今大約兩億年以前,是一個長期被海水淹沒的海灣,堆積了深厚質純而面積廣大的石灰岩。距今約2.08億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紀晚期,印支運動爆發,地殼隆起拗陷交替出現,沉積物不斷堆積,來自東部及北部擠壓,使物質向一個方向集中,加之受重力均衡作用影響,使地殼逐漸加厚,新生代以來地面迅速抬升,高原形成,距今約3600萬年至5300萬年前的第三紀始新世時期,發生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雲貴高原被再度抬升。
新近紀到早更新世期間,貴州受到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的共同影響,處於相對穩定時期,地貌相對較為平緩,中更新世以來,受青藏高原不斷隆升作用的影響,促進了雲貴高原的形成,形成了貴州西高東低的地貌格局。
貴州西南地區地殼具有雙層結構,由結晶基底和沉積蓋層兩部分組成,其中楊子陸塊和右江構造帶基地固結時間以及沉積蓋層均有差異,前者基底因晉寧運動強烈影響而固結,震旦紀以來的蓋層主要為淺水沉積,後者基底受加里東運動影響而固結,晚古生代以後的地層為沉積蓋層。
廣西西北部地區位於華南褶皺系右江弧後盆地褶皺帶,右江及其鄰區在早中三疊世主要是在特提斯構造域控制之下,出現弧後擴張,形成裂陷盆地,形成了一套近萬米厚的地槽型建造。
地質環境
基岩構造
近南北向烏蒙山造山帶和揚子地塊西緣元古宙造山帶是雲貴高原的基底構造層,為鐵銅礦床和IOCG礦床的主要賦存層位。湯丹岩群、河口岩群和大紅山岩群屬古元古代構造岩石地層,並可能具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特徵,東川運動形成了具有韌性剪下變形的基底構造層。
在中元古代初期,地幔熱流體侵位構造-岩漿事件形成了裂谷盆地,構造動力學為火山地塹式斷陷成盆,形成東川、祿武、易門和元江沉積盆地。在裂谷盆地成熟發育期,構造動力學為裂陷沉降成盆,因民期和黑山期幔源岩漿侵位事件形成了鐵鈉質基性火山岩、鐵鉀質粗面岩、水下火成碳酸岩、火山噴溢-火山熱水噴流沉積相等火山-沉積岩相體。
在小黑箐運動/滿銀溝運動(格林威爾造山期),深源鹼性鐵質輝長岩類岩漿上涌侵位,形成了同構造期脆韌性剪下帶、盆地反轉構造和區域不整合面構造。晉寧-澄江期為多重構造體制耦合與轉換格局,揚子地塊內部和陸緣具有造山帶-沉積盆地-深部地幔柱上涌耦合特徵,鹼性鐵質輝長岩具有OIB源區特徵。
構造運動
在整個元古宙,雲貴高原主要以伸展作用為主。只是在不同的階段,伸展作用的類型不同。在古元古代,由於川東運動的影響,主要發生韌性剪下變形,形成雲貴高原的基底構造層。在中元古代時,地幔岩漿上侵形成裂谷盆地,在晚元古代,構造運動的極性逐漸開始發生變化,在揚子板塊內部和陸緣形成一些造山帶。
從震旦紀之古生代,構造運動極性發生變化,由伸展構造運動逐漸變成擠壓構造運動。其中,在震旦紀——志留紀期間,揚子板塊在伸展作用下形成了陸緣裂谷——裂陷盆地,在隨後的加里東構造運動中由擠壓構造運動形成雪峰山造山帶。從泥盆紀開始,在烏蒙山造山帶東側,發育了具有走滑性質的拉分盆地,盆地中充填了泥盆系、石炭系、下二疊統等地層。
中新生代是構造運動發生強烈反轉的重要時期,在雲貴高原的南端,晚三疊世之前形成的弧後裂谷盆地逐漸夭折萎縮,沉降中心和沉積中心逐漸向西側遷移。在西側,早先形成的壓陷盆地逐漸轉變為山間盆地。而在東側晚古生代形成的拉分盆地在印支運動中反升了強烈的變形,形成沖斷褶皺帶,在構造運動中使熱液發生垂向運動。
在震旦紀-新生代構造演化中,雲貴高原經歷了三期主要大陸伸展體制與側向擠壓收縮體制。(1)揚子地塊在震旦紀-志留紀大陸伸展構造體制下,形成了陸緣裂谷-裂陷的伸展盆地系統, 在加里東期褶皺造山過程中,形成了雪峰山造山帶。(2)在烏蒙山造山帶東側,形成了滇黔桂地區晚古生代陸緣拉分盆地系統。(3)三疊紀是沉積盆地-造山帶耦合轉換的重要時期,因鹼性苦橄岩-鹼性玄武岩侵位形成了箇舊-那坡三疊紀弧後裂谷盆地。在晚三疊世,箇舊弧後裂谷盆地逐漸萎縮關閉,構造沉積中心和沉積中心向楚雄一帶遷移。印支期是雲貴高原-造山帶-沉積盆地耦合與轉換重要時期,楚雄中新生代壓陷後陸盆地演化為山間盆地;揚子地塊西緣印支期造山帶一直延伸到龍門山造山帶北段。滇黔桂晚古生代陸緣拉分盆地在印支晚期形成沖斷褶皺帶,發生強烈的構造變形和垂向為主的流體大規模運移。
中元古代幔源鹼性基性-超基性侵入岩體侵位,形成了陸緣裂谷盆地。在滇黔桂晚古生代陸緣拉分盆地改造過程中,印支晚期特提斯洋閉合與造山作用,揚子地塊西南緣前陸盆地發生了強烈的斜沖走滑構造作用,沖斷褶皺構造帶與流體大規模運移相耦合。
地貌地形
地形特點
•綜述
雲貴高原處在青藏高原向湖南、廣西丘陵山地的過渡地帶,北面有四川盆地,南面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鄰,靠近熱帶海洋。高原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呈現出階梯式的下降,烏蒙山為界可將整個雲貴高原進一步分為西部的雲南高原和東部的貴州高原。
•雲南高原
雲南高原總的地勢趨勢為北高、南低、西北最高、東南最低,由北向南呈階梯式下降。其西北部為雲貴高原地勢最高帶,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有許多終年積雪的高山,如玉龍雪山、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等,境內的最高點就位於雲南和西藏自治區交界的德欽縣梅里雪山的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而最低點則位於雲南省東南部紅河與南溪河交匯處,海拔僅為76米,整個高原地勢由北向南大致可分為3個梯層,第一級梯層為西北部德欽、中甸一帶,海拔一般在3000米-4000米之間,許多山峰海拔還可達到5000米以上,第二梯層為中部高原主體,海拔一般在2300-2600米之間,有3000-3500米的高海拔山峰,也有1700米-2000米的低海拔盆地,第三梯層則為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邊緣地區,分布著海拔1200-1400米的山地、丘陵和海拔小於1000米的盆地和河谷。元江河谷和雲嶺山脈東側寬谷盆地一線為界,東部高原綿延、西部山川縱橫,地貌形態善異很大。這裡的山脈河流主要呈現出南北走向,自西向東由高黎貢山、怒山、雲嶺、無量山、哀牢山等南北走向的山脈和怒江、元江等南北走向的河流相間排列,自北向南,山脈的高度逐漸降低,山脈及河流間的間距在拉大,峽谷深度也在加大,形成了著名的縱向峰谷區。
•貴州高原
貴州高原,地勢自西向東、自中部向南部和北部蘭面傾斜,境內主要山脈有4條,山脈大體上呈現出東北一西南走向,西北部的烏蒙山與雲南相鄰,呈現出南北走向,海拔一般在2000-2400米之間,貴州高原的最高點位於赫章和水城縣交界處的非菜坪,海拔高度2900米,北部的大婁山呈現出東北一西南走向,海拔高度一般處於1000-1500米間,東北部的武陵山脈是烏江和沅江的分水嶺,呈現東北一西南走向,中部的苗嶺山脈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跨,西部與烏蒙山脈相連,呈現東西走向,其西段、中段、東段海拔分別為1500米、1300米、1000米左右。受地形影響,貴州高原的河流分別向東、向南、向北3個方向流去。苗嶺為分水嶺,往北流為長江水系,往南流為珠江水系。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被稱為喀斯特地貌(KARST)。它是在可溶性的岩石基質上經流水的溶蝕作用不斷發展起來的一種地貌形態。這樣的地貌形態表現為地上石峰林立、峰叢矗擁、崎嶇不平;地下則伏流、暗河和溶洞縱橫交錯,整個基岩表現出一定的不穩定性。石灰岩基岩中還分布著極多的縱向裂紋,而且這些裂紋還與地漏斗相連,地漏斗一旦被打通,在地表徑流的作用下,基岩上的泥土就會順著石縫,通過地漏斗泄入地下溶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最終釀成土地“石漠化災變”。這樣的地質帶被學術界列入中國七大脆弱生態系統之一。
雲貴高原有連片的喀斯特山地分布,較集中的地區為滇、黔、桂毗鄰地帶,總面積近17萬平方千米。喀斯特地貌在貴州省就約占總面積的70%以上。雲南省北起普渡河谷地,經昆明、玉溪、峨山、石屏到紅河谷地一線為界,分為東、西二區,東部的岩溶地貌發育十分典型,西部岩溶區以滇西北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以及滇西南保山地區、臨滄地區和滇南思茅地區較為集中。這些地區石灰岩分布面積廣,但不成片,沒有東部岩溶區典型,其石灰岩總分布面積約占雲南省面積的50%以上,同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部、西北部,湖南省西部,四川省的南部山區,以及重慶市的東南部山區,湖北省西部也有不成片的喀斯特山區分布。
區域範圍
位置境域
雲貴高原地處青藏高原東側的中低緯度過渡地帶,大致位於東經100°~111°,北緯22°~30°之間,其範圍包括四川盆地以南、點蒼山-麗江-哀牢山以東直到廣西西部的廣大地區,除滇、黔兩省的絕大部分地區外,還包括川西南與桂西等地區,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400~800千米,總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西鄰青藏高原,北接四川盆地,東毗鄂湘兩省,南連中南半島,是中國西南邊疆的主體部分,也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地區的必經區域。
涵蓋區域
•自然區
根據云貴高原不同的地形特點,可將其分為2個亞(高原)區。
區域 | 簡介 |
雲南高原 | 雲南高原平均海拔約2000米。除邊緣區被河流切割地形較破碎外,大部分地區的高原面保存較完好,為緩丘起伏的丘陵性高原 ,大致可分為地面較平坦的丘狀高原和被大河分割形成的破碎性高原兩種類型。 |
貴州高原 | 貴州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 ,中部是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地勢向北、東、南三方傾斜 ,因貴州地貌的特點是中部高四周低,遂被形象地稱為“倒扣面盆”式地形。 |
•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 | 涵蓋區域 | 代表城市 |
雲南 | 大部(滇南和滇東) | 昆明、曲靖、玉溪、昭通 |
貴州 | 全部 | 貴陽、遵義、六盤水 |
廣西 | 西部和西北部 | 百色 |
四川 | 四川盆地南緣川西南 | 攀枝花、西昌 |
湖南 | 湘西地區 | 芷江 |
氣候特徵
氣候類型
雲貴高原屬亞熱帶濕潤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西雙版納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在地形上雖為高原,由於海拔高度、大氣環流條件不同,氣候差別顯著。太陽輻射量太陽輻射年總量經向分布差異大,西部大於東部,由於海拔高,熱量差異大,紫外線強烈。
日照
雲貴高原的日照時數偏少,是中國日照較少的地區之一,太陽輻射年總量經向分布差異大,西部大於東部,東部為3400~3800兆焦耳/米,西部為5000~6000兆焦耳/米。除昆明以北地區日照較豐富外,四川盆地邊緣及貴州大部分地區的年日照時數不超過1400小時,廣西大部分地區則在1400-2000小時之間。短日照必然造成低輻射。除橫斷山地至雲南中南部稍高外,滇東北、貴州全境與廣西北半部均為輻射量低值區,尤以貴陽以北的黔北最為明顯。
氣溫
雲貴高原年平均氣溫為5-24°C之間。作為高原型亞熱帶季風區,年平均氣溫呈現出南高北低,西南最高,西北最低的分布。高原東部的貴州海拔較低,坡面向北、向東和向南傾斜,冬季易受北方冷空氣影響,東南氣流影響較弱,加上昆明準靜止鋒的影響,溫度比西部雲南的低,且呈現出西高東低、南高北低的分布。雲貴高原溫度分布主要受高度的影響,立體氣候特徵明顯。
雲貴高原熱量垂直分布差異明顯,從河谷至山頂分別出現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的熱量條件。熱量資源的地區分布南多北少,≥10℃的積溫,元江、河口地區在8000℃以上,滇西北、滇東北的高海拔地區在1400℃以下,金沙江乾熱河谷出現南亞熱帶的“飛地”,為7000~8000℃。熱量資源年內各月分配相對均勻,冬季溫暖,夏無酷暑。由北向南年平均氣溫為3.0~24.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 6.0~ 16.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16.0~28.0℃,日平均氣溫≥ 10℃的積溫一般為4500℃ ~7500℃。
降水
雲貴高原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形成冬乾夏濕、乾濕季 節分明的水分資源特徵。夏半年暖濕氣流沿著山間河谷地吹向內陸,滇西南、滇南邊境、怒江河谷以及南北盤江、都柳江上游的部分地區,全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間,高黎貢山西南迎風坡的盈江達到4000毫米以上,但楚雄、大理僅為500~700毫米。4~10月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85%~95%。雨季常出現山洪暴發,發生洪澇災害。而旱季時間長,季節性乾旱,特別是春旱十分嚴重。貴州東部因受東南季風 影響,各季較濕潤。
雲貴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600~2000毫米,降水在時間及空間上分布極不平衡,東部、西部及南部降水量大,可達1500~2000毫米,中部及北部減少為500~600毫米。雨季出現在5~10月,乾季出現在11~翌年4月,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0%左右。
雲貴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冬半年經常受到北方冷空氣影響,勢力相當的冷空氣與暖空氣相接觸,形成氣候上有名的“昆明準靜止鋒”。
地面風速
雲貴高原中部和西北部地區海拔較高,年平均風速可達2.1~3.2米/秒,該區為雲貴高原年平均風速的高值區。陳此之外,在貴州的安順市、黔南州一帶也有一小片年平均風速為2.1~2.6米/秒的較高值區,而雲南省西南部和貴州省的東部、南部、北部邊緣地區海拔較低,年平均風速在0.5~1.1米/秒之間,為雲貴高原年平均風速低值區,也是中國的弱風區之一。高原其他部分地區年平均風速則介於1.1~2.1米/秒之間。
大體上在各個季節中,西部雲南省的風速均比東部貴州省的風速相對較大。其中,春季風速最大,秋季平均風速最小,整個雲貴高原春、夏、秋和冬季平均風速分別為2米/秒、1.5米/秒、1.4米/秒和1.7米/秒。
水文情況
主要河流
雲貴高原是六大水系長江的金沙江,珠江的南、北盤江,紅河的元江,湄公河的瀾滄江,薩爾溫江的怒江,伊洛瓦底江的獨龍江等六大水系的分水嶺。廣西的西部和西北部山地主要河流有紅水河、馱娘江與樂里河。四川盆地南緣川西南大河有由北貫南的雅礱江。
簡介 | 圖片 |
金沙江,是中國長江的上游。長江江源水系匯成通天河後,到青海玉樹縣境進入橫斷山區,開始稱為金沙江。金沙江流經雲貴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賓接納岷江為止,全長2316千米,流域面積34萬平方千米。 | |
珠江,是中國的第二大河流。發源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系馬雄山,年徑流量3300多億立方米,居全國江河水系的第2位,僅次於長江,是黃河年徑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其長度及流域面積均居全國第4位。 | |
元江發源於雲南省西部哀牢山東麓。上源稱禮社江,東南流,與左岸支流綠汁江匯合後稱元江,流經河口瑤族自治縣進入越南後稱紅河。元江為紅河上游主幹,位於中國境內,紅河主要支流黑水河、明江均發源於中國境內,這部分位於中國境內的河流通稱為元江水系。 | |
瀾滄江是湄公河上游在中國境內河段的名稱,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七長河,亞洲第三長河,東南亞第一長河。 瀾滄江源出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西北,主幹流總長度4909千米,其中國內長2139千米,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出境成為寮國和緬甸的界河,後始稱湄公河。 | |
怒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流之一,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流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從河源至入海口全長3240公里,中國部分2013千米,雲南段長650千米;總流域面積32.5萬平方千米,中國部分13.78萬平方千米;徑流總量約700億立方米,省內流域面積3.35萬平方千米,占雲南省面積8.7%。 |
主要湖泊
雲貴高原雲南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盤江、元江分水嶺地區及橫斷山地東側。雲南的湖泊有30餘個,其中滇池、洱海、撫仙湖等的面積較大。貴州只有威寧草海見於記載,川西南在西昌附近有邛海,廣西西北部無較大湖泊。
雲貴高原大中型湖泊集中分布在滇中和滇西北地區;重點湖泊主要分布海拔1000~2000米,重點湖泊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的長江幹流水系、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和瀾滄江湄公河水系。雲貴高原湖泊濕地面積非常小,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60個,面積1199.4平方千米,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1.3%,全為淡水湖。
簡介 | 圖片 |
滇池位於昆明壩子中央,南北長約32公里。東西平均寬約7公里,面積約為30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886米,蓄水量12.9億立方米,平均水深4.4米,最大水深10.3米。滇池在全國淡水湖中居第六位。 | |
洱海地處瀾滄江、金沙江、元江三大江分水嶺地帶,位於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西北,為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 | |
草海又名松坡湖、南海子、八仙湖,位於中國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隅,因湖中水草繁茂,故名。草海是中國最大的構造岩溶湖泊,也是貴州省最大的天然湖泊。 | |
瀘沽湖是中國第三深的淡水湖,平均水深大於40米,最大深度93.5米。 |
資源概況
土地資源
截至2000年,據土地利用詳查資料匯總,雲貴高原地區耕地有1325.4萬平方千米,園地23.55萬平方千米,林地3324.11萬平方千米,牧草地369.38萬平方千米,居民工礦用地116萬平方千米,水域103.60萬平方千米,未利用地1287.53萬平方千米。土地利用率為80.6%,比全國水平高7.9%。在土地利用類型中,林地占絕對優勢,其次是耕地,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積相差無幾。土壤主要是水稻土、紅壤和黃壤。連片牧草地主要集中在雲南東北部、貴州的南部、北部和西部的邊緣地區。
生物資源
雲貴高原地區是中國森林植被類型最為豐富的區域 ,分布著包括雨林、季雨林的熱帶森林,以及包括季風常綠闊葉林、半濕潤常綠闊葉林、暖熱性針葉林、暖性針葉林的亞熱帶森林。隨著海拔升高,還分布著溫性針葉林、寒溫針葉林、灌叢草甸和高山苔原植被。2010年,雲貴地區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50%和41%。
雲貴高原植物的種類極其豐富。據統計,雲南省的植物以426科、2597屬與13278種居各中國各省市之首,被稱為“植物王國”。貴州的植物有284科、1543屬5593種;廣西的植物為280科、1670屬及6000餘種,亦居全國前列,大多數植物的科屬種為熱帶、亞熱帶區系成分,滇黔中部、橫斷山地則有不少溫帶與熱帶亞熱帶的植物混雜。除各類藥材和經濟作物外,雲貴高原盛產樟木、高山櫟、杉木、松木、柏木等珍貴木材和各種竹類。
雲貴高原的動物資源豐富。如雲南省的野生脊椎動物種類居全國之冠,其中獸類占中國獸類的51.1%,鳥類占63。 5%,兩棲動物占39%,淡水魚類占49%。雲貴高原獸類資源中較富經濟價值者,主要有象、犀、鹿等角牙獸類,虎、豹、鹿、獺等毛皮獸類,野豬、麂子、竹鼠等肉用獸類以及鹿、麝、熊等藥用獸類。
據初步統計,雲貴高原濕地分布有高等植物1642種,隸屬495屬,172科;濕地野生動物742種,隸屬68科,24目,4綱,其中魚類432種,兩棲類106種,爬行類63種,鳥類134種,獸類6種。
礦產資源
雲貴高原的礦藏不僅儲量大,品位通常也較高。截至20世紀末探明,中國磷礦80%以上分布在滇、黔、鄂、川、 湘5省;82%探明儲量的鋁土礦集中在晉、豫、黔、桂4省區;貴州汞的探明儲量占全國的71%。川、滇銅礦的保有儲量占全國的14%。滇西是中國鉛鋅礦的重要儲區。鎢、錫礦主要集中在贛、湘、桂、滇等省區,黔、滇、桂等省區還儲有豐富的金礦。
雲南的一些礦藏分布相對集中。 如錫礦主要分布在滇東南及滇西,儲量分別占全省的84%與16%。其中箇舊錫礦具特大型礦床規模,該地區的錫礦由錫、銅、鉛、鋅等多種金屬礦伴生。鉛鋅礦主要分布在蘭坪縣、滇東南及滇東北,儲量分別占全省的60%、23%和10%。銅礦76.5%的儲量集中在滇中富銅礦帶,尤其以東川的儲量最大,其次為大紅山和易門。
根據貴州省國土資源廳2015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貴州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37種,占全國172種的79。65%;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88種,占全國162種的54.32%,其中54種位居全國總量的前十位,24種排前三位,10種排第四至第五位。
水資源
根據2015年度雲南省水資源公報信息顯示,雲南省長江流域入省境水量782.9億立方米,珠江流域32.77億立方米,長江流域出省境水量1137億立方米,珠江流域267.2億立方米,九大高原湖泊年末容水量292.9億立方米。
根據2015年度貴州省水資源公報信息顯示,貴州省水資源總量1153.72億立方米,入境水量149.19億立方米,出境水量1254.14億立方米。河流水質在評價的7743.8千米河長中。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Ⅲ類標準的河段占81.4%。
水能資源
雲貴高原水能資源豐富,是西電東送的南通道和重要輸出地,根據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2009年統計數據顯示,西南國際諸河水能蘊藏年發電量8488.6億千瓦時,占全國14.3%,開發水能資源2098.68億千瓦時,占全國10.9%。金沙江水能資源蘊藏量雲南占全省水能資源總量的38.9%。
名稱 | 位置 | 裝機容量 | 年發電量 |
溪洛渡水電站 | 金沙江下遊河段 | 1386萬千瓦 | 571.2億千瓦時 |
向家壩水電站 | 金沙江下遊河段 | 775萬千瓦 | 307.47億千瓦時 |
烏東德水電站 | 金沙江下遊河段 | 1020萬千瓦 | --- |
白鶴灘水電站 | 金沙江下游幹流河段 | 1600萬千瓦 | 640.95億千瓦時 |
龍灘水電站 | 紅水河上游 | 630萬千瓦 | 187億千瓦時 |
資料來源: |
發展歷史
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時代,時間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雲貴高原生活著元謀人(早期猿人) 、昭通人(早期智人)、西疇人(晚期新人)、 麗江人(晚期新人)、昆明人 (晚期新人)等種族,與內地的種族和文化存在共生性。
新石器時代,雲南地區發現了約300多處文化遺址,普遍使用雙肩石斧和有段石疑、種植水稻等。
雲貴高原青銅時代文化出現的時間較晚,以距今約3000多年的劍川海門口等遺址作為進入青銅時代的標誌。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發展緩慢,一直到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以後,位於滇中偏西地區的楚雄萬家壩、祥雲大波那等地的青銅文化才突然繁榮起來,至戰國晚期青銅文化的中心移至滇池區域,發展出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在中國的青銅文化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上古時期
在小冰期,氣候由暖濕變涼乾(或變冷),在黃帝、少昊和顓頊統治的時期,黃帝蚩尤大戰造成了大批的人口流動,向南方遷徙。
“三苗”時期,由於堯舜禹等部落首領的不斷征戰,到禹時,蚩尤後裔離開江淮、洞庭湖、鄱陽湖和汶山、衡山等地的平原,避入山林,開始向西南和西北方向遷移,造成了雲貴高原地區人口的遷入。
秦漢時期
戰國時期至漢代,在滇池為中心的地區存在著部族政權——滇國,大 約公元前5世紀前後滇國進入了酋邦制國家。與滇國差不多同一時期,在雲南東南部出現了句町古國。
秦滅西戎,對西戎造成了嚴重威脅,其中一支一“耗牛種”向西南遷徙到達後來漢代所設的越雋郡,其地在今川西南和滇西北一帶。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秦國大將司馬錯滅蜀。秦滅蜀直接推動了蜀民族遷徙雲南,與雲南的滇國及境內的民族發生關係。戰國至西漢時期,嶺南地區的越人在中央王朝大力開發長江以南的軍事壓力下,繼續進入雲南。
在春秋戰國、秦等一直到五代十國,雲貴高原氣候涼爽乾燥,全國其他地區人口數量穩定增長,到戰國末期人口數量達到3000萬,雲貴高原人口數雖自身在不斷增長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的外來移民。秦始皇通過戰爭統一了中國,在雲貴地區設立了桂林郡、黔中郡和蜀郡,秦朝政府曾遷徙50萬中原居民到西南地區,與百越族雜居,造成了雲貴高原人口的增加。為加強對西南地區統治與聯繫,秦修 建“五尺道”,到漢又修“夜郎道”。氐羌系民族在移入雲南過程中,分化出了昆明、叟、贊、摩沙等民族,百越系民族則有閩、越、灌、雞僚等。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修築通往雲南的道路,在招撫滇王失敗後,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發巴蜀兵擊進入雲南地區擊敗滇王,設定了益州郡,下轄24個縣,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傳播至雲南。漢文化也隨之傳播。
東漢末三國時期,劉焉劉輯父子及劉備先後據蜀,重點以巴蜀為中心進行經營,並對西南夷地區(時稱“南中”)派遣官吏進行統治。蜀國繼續在雲南實行郡縣制,經過平定南中叛亂之後,諸葛亮對兩漢時期的郡縣作了兩次調整,蜀國在南中建有7郡。在雲南實行移民屯墾的政策,為其北伐提供軍糧。漢代進入雲貴高原的移民有很多,但多數都是從內地(包括巴蜀地區)來的,並以官府組織的屯戍為主要遷徙目的。
華北地區在秦之後先後經歷了東漢的黨銅之禍、黃巾起義,三國時期蜀的平定南中,五次北伐,兩晉的八王之亂,南北朝的六鎮大起義,以及隋朝的瓦崗軍農民大起義。社會動盪不安,造成了人口的不斷南遷。雲貴地區的人口由於戰爭避難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了“下江南”(四川向雲南貴州遷移人口)等習慣性人遷移特點,使雲貴高原地區的人口不斷增加,並走上繁榮。但居民的原始的耕作方式對生態環境也產生了不小的衝擊。《史記·西南夷傳》在記載漢代滇西氐羌的生產活動時就說道:“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這期間,雲貴高原地區金屬冶煉業較發達。貴州普安青山出土的文物中,有銅和銅鐵合制器具70餘件,據鑑定,上限為春秋戰國,下限為西漢初年。
宋元時期
8世紀中期,在西南地區建立了南詔與吐蕃兩大民族政權,在雲貴高原地區存在著唐朝、吐蕃、南詔三大政權和部族勢力,貞元十一年(795年),唐朝在南詔區域內設立雲南安撫司,長官為"雲南安撫使",由唐朝劍南西川節度使兼任,雲南安撫司統治雲南,節制南詔。佛教開始傳入雲貴高原。
10至13世紀,在雲貴高原地區存在著宋朝、大理國兩大政權。據元代記載,1274年置建雲南行省時有人口128萬餘戶。南詔、大理國時期,除了逐漸“夷化”的漢族外,又有一些漢族人口從內地通過逃亡戍兵、戰爭俘掠以及邊民逃難等途徑進入雲南,並有部分苗瑤民族先民入遷雲南東南部。元代,蒙古人、回回、契丹、西番等民族隨蒙古大軍入遷雲南並落籍當地,在當地積極發展畜牧業,使雲南成為元朝在全國所設的14處大型養馬場之一。
明清時期
洪武十五年(1382年)雲南初定,次年春三月明太祖朱元璋令傅友德和藍玉率征南大軍班師,而留其養子西平侯沐英鎮守雲南,置雲南布政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設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明代在元代的基礎上大力推廣儒學,發展交通,發展農業徵收農業稅等。明朝時雲貴高原上的高山疏樹草坡畜牧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遣大軍進攻雲南。清初設巡撫(治雲南府,今昆明),並設雲貴總督。
公元1601—1644年,歷史學家記載了2次“8年大旱”,社會動盪,人口流動加劇,大量的人口不斷遷入雲貴山區;並且雲貴高原這段時間的外來移民不斷地進行著從山地到山地的遷移,氐羌中的一部分人口如納西族、 白族和彝族的一部分,甚至發動戰爭,驅趕當地峽谷低地的先民。如傈僳族遷入怒江後,趕走了原居住在峽谷低地的 “白衣“(傣族),但他們並沒有在傣族原來定居的地方居住,而是在山坡地帶發展起旱地農業。
清代是內地人口向邊疆大量遷徙的一個重要時期,遷 入雲南、 貴州和四川西部的人口在300-400萬之間。清朝中葉後,西南人口增長很快,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量人口自外地遷入西南地區。清前中期,在雲貴地區進行了大規模府衛、疆域調整和改土歸流等政治地理變化,汛、塘的設立,加速了雲貴邊疆山區的移民活動,一定程度促進了雲貴邊疆山區的經濟發展。明清時期,漢族人口大量入遷雲南,漢族逐步成為多數民族。
道光年間,貴州省與雲南省的邊遠山區已經大量種植了玉米和番薯,為山區開發提供了條件,刺激了雲貴高原人口的超常增長。由於大量的外來人口無序開發,直接導致了該地區森林植被的嚴重破壞。在明代時,雲貴地區礦冶業生產具有一定規模,到清代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雲南銅礦的生產在全國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鴉片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在雲南普遍種植,19世紀末期,鴉片收入已經成了清代雲南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從而使雲南人口首次突破1000萬。1919~1934年,雲南人口從9995542人增加到12042151人。至清末,雲南省的人口達1250萬人,貴州省的人口約為1121萬人。
民國時期
唐繼堯、龍雲統治雲南期間,雲南2/3的土地都種上了鴉片,在貴州省的西部、北部以及東部等地區鴉片也有較為普遍的種植。烤菸於抗戰時期才開始在雲貴高原大量種植,到1949年前,已經發展到大面積種植。 烤菸迅速發展並很快成為雲貴高原的主要經濟支柱。 由於烤菸本身的特殊加工方法,大量的森林植被將被砍伐用做煙地。
民國時期,抗戰軍興,中原淪陷,其中又有大量的內地移民深入到雲貴高原各省份。據研究,抗戰時期,遷入雲貴兩省的移民(包括軍人)各不少於100萬。清朝至民國時期,雲貴高原各礦區及鄰近地區是生態環境破壞最為嚴重的地區。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也隨之而銳減。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建立後,西南民族地區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社會主義制度並存。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族解放運動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了社會主義民族工作的基礎。在改革開放以後所實施的 “雙少生”、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培養計畫等措施,為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和長遠發展打下了基礎。在這一時期,國家加大了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扶貧和對口支援的力度。20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建設,大量廠礦內遷,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雲貴地區形成的工業布局,使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有所減少。1970年竣工通車的成昆鐵路幹線,解決西南雲貴高原地區交通問題,滿足工業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以及產成品運輸。
改革開放後,雲貴高原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長江經濟帶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後,中國政府加大對雲貴地區的交通、水利、電網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投入,雲貴成為西部經濟發展最快地區之一,初步形成雲貴等煤電基地、雲南鉛鋅、雲南糖料菸草、貴州名酒等生產加工,2011年,貴州GDP增速為15%,居全國第二;2012年,貴州GDP增速為13.6%,居全國第二;2013年,貴州前三季度GDP增速為12.5%,居全國第一。
環境問題
水土流失
根據2000年貴州土壤侵蝕現狀遙感調查數據成果,貴州水土流失總面積為7.3萬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1.5%。1999—2004年,雲南水土流失面積減少7072平方千米,但強度、極強度水土流失區面積分別增加23.1%和250.7%;1987—1999年,貴州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3503.4平方千米。
根據2015年6月水利部發布《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資料顯示,雲貴高原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和廣西4省(自治區)共273個縣(市、區),土地總面積約70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積20.4萬平方千米。
土壤侵蝕
雲貴高原包括雲南、貴州及湖南西部、廣西西部高原、山地和丘陵,該區地形陡峭,海拔高,多暴雨。在暴雨襲擊下,薄層粗骨土及碎屑風化物極易遭侵蝕。土壤侵蝕特點主要表現在滑坡、土石流災害的高發生頻率。
截至2015年,雲貴兩省土壤侵蝕高度以上敏感區域占區域總面積的26.1%。其中,雲南土壤侵蝕高度敏感區域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9.8%,主要分布在文山、臨滄、曲靖、昭通等紫色土集中分布區;貴州土壤侵蝕高度敏感區、極度敏感區域分別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6.0%、5.2%,主要分布在畢節、六盤水、遵義和黔南地區。
土地石漠化
清雍正大規模“改土歸流”前,雲貴高原石漠化災變不甚明顯,零星的石漠化災變在驛路沿線偶然呈現。清雍正推行大規模“改土歸流”後,石漠化災變開始擴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一定時期的大規模土地墾殖和不合 理礦業開發,加速了雲貴高原石漠化面積的擴大。據有關資料顯示,貴州石漠化面積由1975年的0.88萬平方千米擴張到1995年的2.2萬平方千米,已占全總面積的12.8%。雲南省每年遞增的石漠化面積約為2500平方千米,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規模的縣。廣西石漠化面積已占總全區總面積的9.7%,其中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和桂中等地區。雲貴兩省石漠化面積占全國石漠化總面積的53.4%。
據貴州省林業廳2009年6月公布數據,僅貴州省的石漠化面積達3.31萬平方千米,占貴州省國土面積的21.53%。
水質惡化
根據2008年水質調查分析結果,雲貴高原13個湖泊主 要水質因子的狀況如下:13個湖泊中滇池、星雲湖、杞麓湖、大屯海和長橋海的總氮含量較高,洱海西南部由於入湖河流帶來的污染,水質明顯較其他湖區差;滇池北部湖區污染嚴重,特別是內海水質,與南部湖區水質差別較大;草海靠近威寧縣城附近的上游水域由於經濟發展較快,污染嚴重,同時水草腐爛進一步惡化了水質;陽宗海2008年出現砷污染事件;瀘沽湖、撫仙湖周圍人口分布較少,水質較為清潔。。
瀘沽湖和撫仙湖為貧營養湖泊;陽宗海、程海、洱海、邛海和草海為中營養湖泊;杞麓湖、異龍湖和星雲湖為輕度富營養化湖泊;長橋海、滇池和大屯海為中度富營養化湖泊,13個湖泊中雖然富營養化程度最高的為中度富營養化,但是由於不同湖區的差異性,部分湖泊的特定湖區已經呈現重度富營養化狀態,如滇池的內海。
高原文化
西南夷文化
西南夷泛指雲貴高原與川西的古老民族,西南夷文化包含滇文化、青銅文化、昆明文化、古羌人文化、夜郎文化等。
•滇文化
滇文化是戰國中後期至西漢末,以滇池為中心,東達曲靖,西對祿豐,北迤東川,南抵通海、華寧這一大致範圍分布著一支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紋飾細膩豐富的青銅器聞名於世,並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和極高的藝術價值,故又稱為“滇青銅文化”。
•夜郎文化
夜郎文化是西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分為前夜郎文化、夜郎國文化和後夜郎文化三個大的時間段,夜郎的疆域是以貴州為中心的一個發展的概念。“夜郎”為古南越人口語的譯音,“夜”本作“謝”,即古代的“謝”民族。戰國中期,“西南夷君長以什計,夜郎最大”,《水經注·江水注》稱之為“大夜郎國”,疆域在今川東、川南的資陽、安岳、自貢、樂山、仁壽、眉山,黔北的遵義、桐梓、赤水,且“東接交趾,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包括今之黔西部、黔西北部,滇東與滇東北部,桂西北部。但未出土典型的夜郎文化遺址和墓葬或者夜郎政權的中心都邑。
民族風俗
中國55個少數民族,有30餘個生活在雲貴高原,是中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地區,是南方四大族系——氐羌、百越、苗瑤和濮人分布相對密集的地區,同時也是漢族移民較多的兩個省區。在雲南、貴州,漢族約占兩省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少數民族占三分之一。雲貴的少數民族共28個,且多為該區獨有。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保留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傳統,使得雲貴高原上的民族與內地、沿河、西部產生異質性。
雲貴高原上各民族在特定的歷史、地理條件下,都沿襲著自身的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承,有許多民族文化至今仍鮮活地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
•語言文字
雲貴高原地區雲南除回族、水族、滿族3個民族使用漢語文外,其他22個少數民族使用26種語言,14個民族使用22種文字。貴州境內民族語言均屬漢藏語系,分屬於藏緬語族、苗瑤語族、壯侗語族、訖拉語族。各族語言內部在語音、辭彙上也有小的差異,從而形成在同一民族語言裡又分為若干方言和土語,其中尤以苗語的方言土語最多,有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方言,各方言下面又分為若干次方言和土語;瑤語有優勉、斗睦、巴哼3種方言;布依語分為黔南、黔中、黔西三種土語;侗語分南北兩種方言;水語有陽安、潘洞和三洞三種土語;仡佬語有4種方言。
•民族服飾
雲貴高原地區眾多的民族決定了其服飾種類的複雜多 樣,不僅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於其它民族的獨特服飾,而且在一個民族內部,不同支系之間,服飾也有區別,比如貴州苗族的服裝就有黑苗、花苗、青苗、紅苗、白苗、紫薑苗之分,雲貴彝族的服飾可分為紅河型、滇東南型、楚雄型等,它們與四川涼山彝族的服飾又都有區別,從總體上來看,差異中也有某些可以歸屬的特徵。每一宗族的服裝服飾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且常常與大量的傳統民歌和傳說交織著。因為在歌中有傳授或包含繡紡技術的內容,而服裝眼飾上的花紋圖案不僅在講述神話傳說,且常在典禮儀式中起一定的作用。
雲貴高原複雜多樣的民族服飾歸為以下幾種類型:
披氈民族,在雲貴地區生活著不少由古老的氏羌族系發展而來的民族,如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枯族等,披羊皮或披氈是來源於氏羌族系的民族在服飾方面所共有的古老習俗。
筒裙民族,穿筒裙是百越民族服飾的特徵,但貴州的布依族、水族雖屬百越民族,卻不穿筒裙,雲南亞熱帶地區屬百濮民族的布朗族、佤族卻身著筒裙。
蠟染服飾民族,在雲貴各民族的服飾中,蠟染服飾是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飾種類,穿此種服飾的民族主要分布於貴州,如苗族、布依族、瑤族等。
旅遊景點
石林風景區
昆明石林風景區位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距昆明市100公里,景區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疊水、長湖、月湖、芝雲洞、奇風洞7個風景片區組成。石林地區不僅有大量的古脊椎動物化石,被列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化石保護區,還是雲南距今80萬年前舊石器和新石器遺蹟遺址最豐富的地點之一。2004年,石林世界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審,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大瀑布,古稱白水河瀑布,亦名“黃葛墅”瀑布或“黃桷樹”瀑布,因本地廣泛分布著“黃葛榕”而得名。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屬珠江水系西江幹流南盤江支流北盤江支流打幫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為黃果樹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勢浩大著稱。瀑布高度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寬101米,其中主瀑頂寬83.3米。黃果樹瀑布屬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蝕裂典型瀑布。
九龍瀑布群
羅平九龍瀑布群,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雲南省羅平縣城北22公里處。由於特殊的地質構造和水流的千年侵蝕,在此形成了十級高低寬窄不等,形態各異的瀑布群,其中最大的一級寬112米,高56米,每年的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分別是布依族的對歌節和潑水節。
九鄉風景區
九鄉風景區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九鄉彝族回族鄉境內,距省城昆明86公里,宜良縣城32公里,石林風景區34公里。景區總面積167.1 平方公里。風景區有上百座大小溶洞,為中國國內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洞穴群落體系之一。
龍宮風景區
龍宮風景區位於貴州安順市南郊,與黃果樹風景區毗鄰,距省會貴陽市116公里。龍宮總體面積達60平方公里,分為中心、漩塘、油菜湖、仙人箐等四大景區。1988年,龍宮以貴州龍宮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7年5月8日,安順市龍宮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百里杜鵑景區
百里杜鵑景區位於貴州西北部,畢節市中部,總面積600餘平方公里,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世界唯一的杜鵑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其中寬1-5公里,綿延50餘公里,總面積125.8平方公里的地球上最大的原始杜鵑林帶分布杜鵑花60多個品種,占世界杜鵑花種屬5個亞屬中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