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書名:雲濤詩文集作者:王顯桃著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時代文獻出版社、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7月
版次:1版
開本:850×11681/32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作者簡介
王顯桃,男,字雲濤,生於1931年,江西省龍南縣人。大專文化,中共黨員。江西省贛南日報社副縣級離休幹部。
自1949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後,歷任縣政府文教科科員、縣委宣傳部秘書、縣委辦公室主任、縣科委副主任(正局級)。先後從事黨的新聞工作三十餘年,曾任《龍南報》副主編,中共龍南縣委報導組組長,《大眾報》、《贛南日報》、《江西日報》記者、編輯,《贛南通訊社》編委,《城鄉科技報》編輯,《贛南報業志》副主編,《贛南大學報》主編,《幸福導報》特約記者,江西贛州地區新聞學會秘書長等職。在全國各級報刊發表過各種體裁的新聞作品400餘篇。在新聞實踐中,曾報導過一些重大典型,產生過較大影響,如人物通訊《暮年壯志寫春秋》(1992年4月15日發表在《中國老年報》一版頭條,並配發社論)、《皓首丹心育英才》、《人民的勤務員》等;另有散文《灕江行》、《樂山行》、《草堂記》、《游蘭亭記》、《西湖漫記》、《西安碑林散記》、《秋遊慕田峪長城》等,均受到讀者好評。1984年出席全國農村政策宣傳座談會,作“黨的富民政策,深入農村千家萬戶”經驗介紹。1986年榮獲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即全國記者協會)頒發的“老新聞工作者”榮譽證書和證章。1993年名傳入編《新中國新聞編輯記者詞典》。著有《痕跡》一書問世,全書35萬餘字。創作古典格律詩詞一百餘首,被全國各級詩刊、詩集採用。
自動酷愛書畫,筆耕不輟,書法主攻行草。離休後,曾入贛州市老年大學書畫專修班深造八年,出任贛州地區老年書畫協會副秘書長15年。創作作品曾在全國各級報刊發表,獲全國書畫大展賽各項等級獎50餘次,其中書法作品獲全國金獎6次、銀獎4次、一等獎3次、二等獎3次、精品獎1次。1999年書法作品《李白詩登高壯觀天地間》獲“20世紀書畫家作品成果大賽”金獎;2001年書法作品《贊避暑山莊詩》獲“新世紀避暑山莊杯全國書畫大賽”金獎;1995年書法作品《孔繁森頌》獲“向孔繁森同志學習全國書畫大展賽”精品獎;2010年書法作品《端午憶屈原詩》獲“屈原杯中華國學文化大賽”金獎;1998年書法作品《毛澤東詞清平樂?六盤山》在參加北京全國新時期文藝創作研討會上獲二等獎。《淺談書法藝術欣賞》一文,獲省地優秀論文獎。著有《書畫集》(書畫作品134幅)和《鴻雁集》問世。書法作品和傳略入編《中國老年書畫家大辭典》、《中外書畫家簡明辭典》、《國際現代書畫名家教授大辭典》、《1949-2000年中國書法選集》、《中國歷代書畫名家精品選集》、《中國老年金獎藝術家作品選集》、《中國文學藝術界名人大典》、《中國人物誌》、《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等典籍50餘部。獲“當代中華兒女優秀書畫家”、“中國老年金獎藝術家”、“中國文藝終身成就藝術家”、“共和國藝術家”、“世界書畫藝術名人”和“國際銀獎藝術家”稱號。現為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家協會、海內外書畫藝術家聯誼會、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數十年來,曾被評為縣、地、省“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新聞工作者”。《雲濤詩文集》(綜合本)是作者的第四部著作。
本書序文
序一(代)
劉文房
王顯桃同志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至九十年代初,大半生從事黨的新聞工作,先後曾任《江西日報》、《大眾報》、《贛南日報》記者、中共龍南縣委報導組組長、贛南新聞學會秘書長等職務。離休後被聘為《贛南大學報》副總編輯。幾十年來,他走南闖北進行採訪,在廣袤的紅土地上留下了他的足跡,寫下了四百多篇新聞報導、通訊特寫、人物專訪、調查報告等文章,深深地記錄了記者生涯的痕跡。作者在浩瀚的文稿中,精心遴選出180多篇彙輯成一部擁有35萬字的巨著《痕跡》。這是贛南新聞戰線的一支頌歌、新中國光輝歷程的一首史詩。作為讀者,我拜讀之後,心潮澎湃,浮想聯翩,在扉頁上揮筆寫下四句話:“時代的聲音,歷史的痕跡,社會的縮影,記者的手筆”。這部書的優點多多,擇其主要特點簡評如下:
一、凸顯“農”字
黨的新聞工作者散布在工農兵學商各條戰線,深入實際調查訪問,適時地寫出反映現實的新聞報導,見諸報端等媒體,這是記者的職責。王顯桃同志生長在城市,卻紮根於農村,長期從事農村調查、採訪、考察,寫下數百篇農村報導,從《九連山下春意濃》到《碩果結在第一線》,生動具體地反映農村、農業、農民的變化和發展;從農戶的選種、積肥到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再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反映了中國農業的艱辛曲折歷程;從《好事變壞事》到《擔心和放心》,充分反映作者如實報導、秉筆直書、為農民鼓呼吶喊的職業道德。作者凸顯“農”字,反映現實,歌頌時代,催人奮進。
二、內容豐富
《痕跡》輯錄有180多篇文章,從內容分為新聞篇和藝文篇兩大欄目。新聞篇中設有:評論、新聞訊息、通訊特寫、人物專訪、工作調查、考察報告、新聞探討等專欄;藝文篇設有:報告文學、革命故事、散文遊記、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專欄,內容非常豐富,讓讀者在各篇章中吸取知識,受到教益;從中也反映出作者幾十年來,含辛茹苦,深入社會,調查採訪,追求探索,寫出膾炙人口的好新聞、好詩詞,繪畫出祖國蒸蒸日上的大好河山。作者的文章書畫作品,猶如春天園林,奼紫嫣紅,百花盛開,呈現出大自然絢麗多姿的畫圖;更像音樂堂,奏出動人心弦的曲曲頌歌。
三、以人為本
作為記者,不僅僅採訪社會新聞,還應採訪在社會活動、生產活動中的典型人物,因為在社會大環境中,人的活動是主要因素,人是社會的主人,人是歷史前進的生力軍。作者抓住人物的專訪,體現以人為本,見物又見人。《痕跡》輯錄有24篇人物專訪,其中有普通社員、生產隊長、大隊黨支部書記、村廠廠長、董事長、總經理、縣長、副專員、地委書記;有80多歲的老漢,也有一二十歲的年輕下放知識青年;有男人也有婦女,大多是基層幹部和平民百姓。作者通過對人物的訪談,考察社會,揣度民情,了解現實,宣揚典型。作者筆下的人物,例如何“傻子”、溫為福老漢等,取譬精警,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使人讀來倍感親切。
四、詩詞頌歌
作者具有多才多藝的文學修養,不僅敏感地捕捉報導新聞,而且能精湛傳承傳統文化的詩詞遊記。《痕跡》一書中,輯錄有詩詞42首、遊記22篇。從八境台、郁孤台到滕王閣,從全南瑤山到慕田峪長城,用詩詞遊記讚美祖國大地、湖江山色;同時,也利用詩詞,歌頌領袖,彰顯平民。作者的詩詞,平仄韻律,工整藻飾,雄深雅健,嚴謹詳贍,逸飛縱橫,朗朗吟誦,風雅賞口,激勵人心。作者的遊記,採用寫實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字斟句酌,嚴峻峭刻,富於聯想,情景相融。讀其詩詞遊記,恰似欣賞支支優美的抒情曲和壯麗的畫卷。
五、書畫並蓄
作者自幼酷愛書畫,並執著追求。其書法作品,曾在各級報刊發表百餘幅,還有許多散存在親友家,參加全國、省、市書法展覽數十次,榮獲全國性書畫大賽獎勵數十項。《痕跡》一書只輯錄了一小部分代表性的作品,其大部分將在其第二部著作《書畫集》中彙輯。作者的書法,行、楷、篆、草皆善,筆鋒豪放,布白相間,粗細結合,剛柔並舉,尤其草書,遒勁有力,龍飛鳳舞。從微觀之,其筆法提按、頓挫、輕重、疾徐,起筆與收筆,錯落有致,筆鋒、側鋒、藏鋒、露鋒、方園、內厭、外拓、遲速、輕重、緩急、剛柔、曲直、擒縱之運筆,無不巧奪天工。作者離休後,筆耕不止,暮年學畫,卓有成效。其畫主要以山水畫為主。作者的繪畫,雄偉壯麗,工侔造化,神形兼施,清逸秀麗,詩意盎然,靜動生輝,鬼斧神工,顯示了作者達到了新的藝術境界。讀者觀賞其書畫,猶如享用一頓豐盛的美餐,其味無窮。
總而言之,《痕跡》一書,氣勢磅礴,時代脈搏,社會變遷,人物活動,盡收其中;文章文字流暢,語言質樸,文質相副,清峻通脫;其書法繪畫,托揚寓意,瀟灑自如。所有這些,充分表現了從事記者生涯的作者,多見多聞、博學多才之功。故我認為《痕跡》是一部好書,值得學習、研究和推廣。
2006年10月
(作者系原江西省龍南縣檔案局局長、江西省檔案學會副理事長、副研究館員,《蔣經國的謀士王升》作者)
原文摘錄
…………
我找一僻靜處坐下,裝好釣餌,把釣線連同希望一齊拋入塘中,平靜的水面上立即漾起圈圈漣漪。我手執魚竿,全神貫注地靜觀魚情。
老楊坐在我的身旁,他甩竿不久,那浮標就上下抖動了,只見他不急不躁,欲擒故縱,猛然提竿,一尾歡蹦亂跳的魚兒躍出水面,他把魚兒裝入網袋。接著,他又連連下釣,頻頻起魚。這種景況真令人羨慕。
我靜坐塘邊,大約已有半個時辰了,可是那釣線上的浮標卻依然紋絲不動。這時,我的焦急心情與“秒”俱增。老楊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便好言對我說:“老朋友,別著急,釣魚是要有耐性的。垂釣本身就是一項鍛鍊人的意志和毅力的活動,所以需要有耐心!”之後,我耐著性子,繼續垂釣。說來也巧,不久我那浮標也開始輕輕地上下抖動了,我心裡感到有說不出的快意。我想馬上起釣,老楊卻對我說:“別急,再等一等,待浮標忽地下沉,魚在吞食時,你再起釣,那就十拿九穩了。”稍候片刻,我使勁地把釣竿一提,果然釣上了一條不大不小的鱅魚。這確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老楊是位釣魚高手。當我向他請教有關垂釣技巧時,他邊釣魚邊慢條斯理的對我說,釣魚是很有學問的,除竿、鉤、線、餌等都得選配適當外,還須了解水情,掌握魚的習性;同時還要懂得一點氣象和力學知識,諸如天氣、風向、水文和起釣的方位、角度、力度等等。如果盲目下釣,那是很難釣上魚的。他還給我介紹了氣候變化的魚經:“冬釣陽,夏釣陰,寒釣深,熱釣潭,春秋不冷不熱釣淺灘。”在離老楊不遠的地方,有一位長者正在垂釣。他見長者坐了大半天還無魚上釣,便走過去對長老說:“老伯,別釣了,我這裡奉送一條大魚給你吧!”說著把一鱅魚往長者的水桶放,長者連忙搖頭說:“不,君子豈能奪人之美?”老楊問他:“你真的不要?”長者肯定地回答:“真的不要!”看來,這位長者是一位寄志陶冶情操的人,釣不在魚,意在釣味!這不禁使我想起唐代詩人柳宗元的名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老楊收回那條魚,沉思良久,便輕輕把魚放回塘中,只見那魚搖頭擺尾地很快消失在水中。我見此景,心中甚為不解,大有惋惜之情。
老楊見我生疑,忙對我說:“你是讀書人,該懂得姜太公釣魚於渭水之濱的故事吧,他用的是直針釣魚,難道他不知道沒有鉤是釣不到魚的道理么?不,他的用心可在釣竿之外啊!”
真是釣翁之意不在魚,怪不得老楊平日待人處事總是那樣心平氣和,得而不喜形於色,失之不憂鬱於心,涵養的價值,難道不勝於魚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