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溯源
1913年, 雲南工礦學堂更名為 雲南甲種工業學校。
1921年,雲南甲種工業學校)部分)更名為 路政學堂。
1930年,路政學堂更名為 雲南省立第一工業學校。
1930年4月,在原甲種工業學校基礎上,雲南省創立省立第一工業學校,校址原在華山東路大德山雙塔寺,後遷至大西門外文昌宮(現龍翔街文林國小)。首任校長為原東陸大學(現雲南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畢近斗。
新中國成立後,昆華工校改名為 昆明工業學校。
1961年,昆明工業學校更名為 雲南省第一工業學校。
1965年5月,雲南省第一工業學校、雲南省農業機械學校創建。
雲南工學院
1973年10月7日,雲南省革命委員以革發(1973)110號《關於新建雲南工學院的報告》,向國家計委和國務院科教組申請建立。
1974年3月9日,省革委以革發(1974)22號《關於籌建雲南工學院的補充報告》,提出在雲南第一工業學校、第三工業學校和農業機械學校的基礎上擴建成立雲南工學院。
1974年6月4日,國務院科教組《關於同意增設雲南工學院的通知》批准增設雲南工學院。
1974年12月11日,雲南省革委會以革發(1974)150號文正式宣布成立雲南工學院,並決定由雲南省教育局主管。
1974年12月17日,雲南省教育局趙鳳岐副主任召集雲南工學院籌建組人員及局機關有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宣布建立中共雲南工學院核心小組和雲南工學院籌備領導小組。
1975年10月16日,首屆新生入學。
198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省教育廳批准,雲工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化工機械與設備,內燃機、拖拉機等四個專業獲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
1984年9月,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昆明分院創建。
1985年3月,雲南化工專科學校、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昆明分部創建。
1994年9月6日,經國家教委批准,將雲南工學院、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昆明分院、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昆明分部、雲南化工專科學校合併組建雲南工業大學。
辦學規模
師資教員
1975年,學院有教職工和教師375人和169人。
1978年,教職工和教師589人和316人。
1981年,學校有教職工787人,專任教師411人,1名副教授,講師147人,助教61人。
1992年底,學院有578名專任教師,有教授24人,副教授144人、講師313人、助教96人,職務比為高職29.1%、中職54.2%、初職16.6%,專任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學歷的青年教師總計157人,專任教師總數的27.1%,有15名教師分別獲得全國或全省勞動模範、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等榮譽。
1993年12月止,學校教職工1315人,其中教師542人。
時間 | 院本部教職工 | 專任教師 |
1975 | 375 | 169 |
1978 | 589 | 316 |
1981 | 787 | 411 |
1984 | 924 | 496 |
1987 | 1257 | 715 |
1990 | 1136 | 611 |
1992 | 1136 | 578 |
資料來源: |
設施建設
•校址
1974年12月,省革委以革發(1974)150號檔案,規定雲南工學院以黑龍潭、蓆子營原省一工校、三工校的校址為雲工校址。蓆子營位於昆明市環城東路,原為一工校、三工校校址。1969年兩校撤銷後,校址和大部分校舍被昆明電器儀表廠和昆明工具機配件廠占用。
1975年學院接收時,校舍計有被昆明電器儀表廠占用的1號教學樓)原紅衛樓)及昆明工具機配件廠占用的實習工廠等生產用房,總計21689平方米,兩廠占有的學生宿舍1、2、3、4幢及老5幢教工宿舍共10276平方米;院外在七條街道中共有教工宿舍1841平方米,總計從一工校移交的校舍共為33806平方米。
1975年8月,學院將機械系從距蓆子營15公里的黑龍潭遷到蓆子營院本部;將農機系從遠離昆明180公里的陸良縣原農機校校址遷到黑龍潭。
經省政府出面,協調處理工廠搬遷問題。1980年昆明電器儀表廠才開始遷出,1986年雲南第三工具機廠才完全遷出,占用的校舍移交給學院。
1980年2月,根據省政府的決定,將黑龍潭校址歸還雲南農業大學,1980年底在黑龍潭的師生員工全部遷到蓆子營。
學院成立時,蓆子營校址占地144餘畝,建築面積3萬餘平方米。
1976年開始,第一次征地29.9畝,建成教工宿舍11722平方米,教學樓5255平方米動工在建的教學用房及學生宿舍約1.3萬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築面積33.9平方米。1981年第二次征地45畝。1985年第三次征地31.73畝,生均校舍建築面積 35.8平方米,全院共占地253.98畝。1988年經省市領導和有關廳局反覆核定,決定在學院院址北面再征地132.8畝。
1984年春,新圖書大樓落成,總建築面積6348平方米。
1975年至1992年底止,共完成竣工面積123565平方米,其中教室和實驗室49350平方米、圖書館6348平方米、教職工宿舍46207平方米、實習工廠4648平方米、風雨球場540平方米、學生宿舍2793平方米、學生食堂2252平方米、生活福利及附屬單位用房11427平方米。
1993年12月止,學校占地面積280054平方米,藏書45萬冊,固定資產2562.05萬元,校舍建築面積147649 平方米。
館藏
1992年,學院有10個書刊參閱室,2個聲像室,5個外借出納台,5個工作室,1個情報檢索實習室和1個學術報告廳。有書刊閱覽座位700個,視聽座位256個,科技情報檢索實習座位36個,會議座位108個。館藏6個文種文獻積累總量達46萬冊。文獻購置經費由1975年的0.2萬元增長至1992的25萬元。1975年至1992年18年間,中文圖書年最高入藏量2.75萬冊,外文圖書2125冊,中文期刊年最高訂閱1730種,外文期刊1163種。歷年文獻購置費、占學院教育事業費的百分值及購進中外文書刊冊數及種數列表於下:
時間 | 年文獻購置經費 | 購進中文圖書 | 購進外文圖書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1975 | 0.2萬元 | 0.33萬冊 | --- | 2.00百種 | --- |
1980 | 7.0萬元 | 1.68萬冊 | 8.02萬冊 | 6.78百種 | 1.89百種 |
1985 | 17.8萬元 | 2.28萬冊 | 15.73萬冊 | 12.70百種 | 5.94百種 |
1990 | 26.0萬元 | 1.53萬冊 | 4.80萬冊 | 9.31百種 | 7.69百種 |
1992 | 25.0萬元 | 1.10萬冊 | 3.00萬冊 | 5.00百種 | 5.62百種 |
資料來源: |
授班生源
1975年10月16日,雲南工學院首屆新生入學,總計有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化工機械、內燃機、工業電氣自動化、無機化工等5個專業的三年制普通班159名工農兵學員。
1975-1976年,共招收兩屆學生354人,設有9個專業。
1977年3月,第二屆三年制普通班186名工農兵學員入學。
1977年10月,錄取了首屆本科生150名,入學時間延遲到1978年2月。
1978年10月,第二屆本科9個專業的389名新生入學。
1984年招收專科生,1985年開辦研究生班,1987年招收碩士研究生。1993年12月止,學校在校生達3786 人。為社會、企事業單位培養各層次畢業生8541人,培訓工程技術人員5435人。
機構設定
截至1982年,學院有實驗室37個,其中基礎課實驗室3個,技術基礎課實驗室15個,專業課實驗室19個有研究所、室18個,省級鑑定站2個。
雲南省柴油機拖拉機質量鑑定站 | 1983年 | 汽車系 |
汽車新產品鑑定試驗站 | 1988年6月 | 汽車系 |
資料來源: |
化工冶金材料研究室 | 食品工程研究室 | 雲南工學院設計研究所 | 工業設計研究所 |
水電設計研究室 | 金屬材料研究室 | 牯接技術研究所 | 雲南省工程抗震研究所 |
雷射研究所 | 高得率製漿研究室 | 傳質與分離工程研究室 | 雲南工學院教育事業發展研究會 |
雲南工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室 | 雲南民族建築研究室 | 高原汽車研究所 | 磷化工研究所 |
固體力學及地震工程研究室 | 建築學系建築設計研究室 | -- | --- |
資料來源: |
部門 | 實驗室 |
基礎課部 | 普通物理、材料力學、機械設計、語音語言 |
機械工程系 | 機制綜合、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鑄造合金工業造型設計 |
化工輕工工程系 | 普化無機、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化工儀表、儀器分析、化學工程、造紙工程、製糖工程、化工機械、食品工程 |
汽車工程系 | 汽車工程綜合 |
建築工程系 | 建築材料,工程結構 |
電力工程系 | 土力學,水力學、水動工程、熱動工程、水工結構 |
建築學系 | 建築學系中心實驗室 |
電氣工程系 | 電工電子,電機拖動、工業電氣自動化、動態模擬、高壓技術 |
計算機科學系 | 計算機套用 |
教務處 | 電化教學室 |
院部 | 實驗中心)包括計算機站等) |
其他部門 | 未計入實驗室的所、室、部門院機關,教務處,科研處,實管處、軍體部、社科部、管理工程系、機電廠,培訓部、圖書館、雷射研究所、建築研究所等 |
資料來源: |
合作交流
1986年經雲南省政府批准,學院與美國匹茲堡大學簽定協定合辦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生班”,後因經費問題解決不了,與匹茲堡大學的合辦協定作廢, 改為與哥倫比亞大學合辦,同年8月研究生班開學。建築學專業於1986年6月 至8月為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建築系學生舉辦“雲南民族建築講習班”,並講授了6門課程, 組織了實地考察,在雙方教師指導下完成了民族文化館課程設計。1987年協助美國加里福尼 亞大學戴維絲分校在昆明舉辦遠東文化暑期班,為他們開出講座。1987年、198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來院與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生班”一起進行規劃實習,完成了4個課題。
辦學成果
學科建設
198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省教育廳批准,雲工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化工機械與設備、內燃機、拖拉機等四個專業獲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
1985年,開始辦地震工程與固體力學研究生班,金屬材料學科、結構與工程抗震學科被列為省重點學科。 1986年,工業自動化、建築設計及理論兩專業,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二批碩士學位授予點。 1987年,建築設計及工業電氣化兩個碩士學位點招生。 1990年,地震工程及防護工程被批准為第三批碩士學位授予點。 食品工程、磷化工工藝過程及設備、製漿造紙工程被列為省重點學科。
1977年一1992年,共畢業本科學生5587人,授予工學學士學位的4064人,占71%。1985年一1992年,招收研究生班學生39人,招收碩士研究生20人,與其他院校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5人,共25人。至1992年,授予碩士學位12人,授予在職研究生申請碩士學位4人I聯合招收研究生由外單位授予碩士學位4人,為其他院校授予碩士學位8人。
類別 | 名稱 | 時間 |
學士學位授予 | 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 | 1982年 |
化工機械與設備 | 1982年 | |
內燃機 | 1982年 | |
拖拉機 | 1982年 | |
省重點學科 | 金屬材料學科 | 1985年 |
結構與工程抗震學科 | 1985年 | |
食品工程 | 1990年 | |
磷化工工藝過程及設備 | 1990年 | |
製漿造紙工程 | 1990年 | |
碩士學位授予點 | 工業自動化 | 1986年 |
建築設計及理論 | 1986年 | |
地震工程及防護工程 | 1990年 | |
資料來源: |
科研成果
從1986年至1990年,雲南省工程抗震研究所共承擔完成科研項目2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雲南省套用基礎研究基金項目3項、國家部委項目5項、省科委、廳、局項目12項,有3項獲雲南省科技成果三等獎。基礎課部一項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獲省級科學進步獎、一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在國內外期刊和國際性、全國性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30餘篇。社會科學部主編、參編教材及專著7部,發表論文55篇,獲獎15項。工業設計研究所來承擔國家、省部、廳局科研項目10餘項,與廠礦聯合開發完成了。高強度耐磨鑄鐵、“提高鑄件質量與性能”等多項研究課題,獲省級獎勵。在金屬新材料、新技術研究方面,微合金鋼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新型彈簧鋼的研究等課題曾獲省、部級及其他獎勵10餘項,出版專著及學術論文30餘項。
到1992年為止,全院共承擔縱、橫向科研、技術合作或服務項目731項,共完成縱、橫向項目500多項,完成並通過驗收或鑑定的400多項。科研成果經過鑑定後才可申報評獎。1981年至1992年的11年間,雲工的科技成果獲得獎勵的共90項,其中獲國家發明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國家教委或其他部委獎4項,省級科技獎32項,省廳、局)市)級獎勵26項,省小發明獎6項,其他獎勵19項。
七五期間,共承擔國家級研究項目7項,省級研究項目23項,廳局級研究項目4項。這些項目中,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5項,屬國家級的協作研究項目2項,屬省科委的3項,省套用基礎研究基金的5項,推廣套用項目19項。建築結構與工程抗震學科還完成了包括昆明市在內的30個縣市城鎮的抗震防災能力研究及抗震防災規劃,撰寫規劃文本53個,約40萬字。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8項,獲成果發明展覽獎3項,獲技術專利3項。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248篇,其中被國際學術會議採納發表或在國外刊物上發表的26篇,在國內一級刊物上發表的26篇,在國內二級刊物上發表的67篇。
果蔬加工成套新技術 | 1988年 | 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產品百花獎 |
果蔬加工成套新技術 | 1989年 | 廣西優質產品獎 |
隔膜電積法同時提取鉍和三氯化鐵與鉍的除銅精煉 | 1984年 | 國家發明三等獎 |
微機輔助減速器最佳化設計軟體系統 | --- | 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資料來源: |
學校領導
行政領導
姓名 | 任期 |
唐登岷 | 1979.1 -1982.8 |
於儀 | 1983.9- 1987.2 |
周學相 | 1987.2- 1994.9 |
資料來源: |
黨委領導
姓名 | 任期 |
陳軍 | 1978.10-1983.11 |
潘明 | 1983.9-1987.2 |
周學相 | 1987.1-1991.8 |
陳繼海 | 1991.8-1992.11 |
資料來源: |
知名校友
姓名 | 備註 |
董華 | 歷任雲南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副主任,2015年10月任雲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
劉加喜 | 雲南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
高峰 | 民建中央常委、雲南省委主委,省政府副省長 |
寇偉 | 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黨組副書記 |
陳永明 | 紅河學院黨委書記 |
和段琪 | 雲南省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九屆省委委員 |
馬琪 | 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 |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