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國姓氏]

雲[中國姓氏]

雲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名列第41位。起源之一:出自於縉雲氏,是黃帝時夏官之後,以官名為姓氏。歷史人物有隋朝大將雲定興。漢化改姓的如中國蒙古族政治人物雲澤(烏蘭夫)、內蒙古自治區前主席雲布龍等等。

簡介

雲[中國姓氏] 雲[中國姓氏]

雲[雲,讀音作yún(ㄩㄣˊ)]

起源

雲[中國姓氏] 雲[中國姓氏]

雲(Yún )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妘姓,出自黃帝的子孫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顓頊後裔有祝融,是雲氏的始祖。祝融在帝嚳時為火正,就是管理用火的官員,被後世尊為神。祝融之後受封於鄆羅地,號為妘子,其後裔子孫遂為妘氏,後省去女旁而為雲氏,形成雲氏,世代相傳至今。

祝融的支庶後裔子孫被封於鄠國(今湖北安陸,一說在湖北鄖縣),春秋時期為楚國所滅。國民子孫以國名為氏,後簡去邑旁成為雲氏,世代相傳至今,簡化為雲氏史稱雲氏正宗。雲氏族人大多尊奉祝融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亦出自妘姓,為帝嚳時的火官祝融之後,以封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載,帝嚳時的火官祝融之後封於鄖國(今湖北省安陸縣,一就在湖北省鄖縣),春秋時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後簡去邑旁成為雲氏。

源流三

源於縉雲氏,出自黃帝時期夏官之後,屬於以官職名為氏。據史籍《姓苑》記載:“縉雲氏之後。”又據史籍《姓氏考略》上記載,雲氏始祖縉雲氏,據考證則是比祝融更早的黃帝時之人,也是以官為氏。

縉雲,是黃帝時的一種官名,黃帝以雲名官,分別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縉雲氏。當時掌管夏令事宜的縉雲氏,究竟是什麼人尚需進一步考證,但是他的後代卻紛紛以“縉雲”兩個字為自己家族的姓氏,傳到後來,再省縉字簡稱為雲氏,今簡化為雲氏。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代北地區的鮮卑民族中有複姓宥連氏、悉雲氏、是雲氏、牒雲氏等。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執政以後,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5年),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將這些複姓皆漢化為單姓雲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

⑴.蒙古族特濟氏,亦稱台吉、唐基氏,源出蒙古“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漢義“太子”,世居扎庫塔(今吉林琿春縣西部,故扎庫塔城在今圖們江北岸、海蘭江以西)。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滿語為Teg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雲氏、鄂氏、趙氏、敖氏等。

⑵.蒙古新巴爾虎雲碩布部,亦稱永謝布氏、永舍布氏、和爾氏,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ongseb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雲氏、榮氏、永氏等。著名的蒙古族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烏蘭夫,原名雲澤、亦稱雲時雨,實際上就是出自該支蒙古族雲氏家族。

源流六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明朝時期達斡爾族額蘇哩部,屬於以先祖母爵號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額蘇哩氏,亦稱鄂蘇哩氏、亦稱阿蘇氏、阿蘇里氏,源出金國時期阿速部(安煦烈部),以姓為氏,世居那木都魯、阿庫里、葉赫、齊齊哈爾、額蘇里、黑龍江及松花江沿岸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suri Hala,漢義“網”。清朝初期即多改漢姓為蘇氏。

在額蘇哩氏族中,有一著名將領為額蘇哩·雲岱,為滿洲鑲黃旗人,在清乾隆年間因征討鎮壓西藏、尼泊爾有功,封授雲騎尉。在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達斡爾族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武佳氏,亦稱吳佳氏、烏佳氏,滿語為Ugiya Hala,世居烏拉、索倫。清雍正末年多冠漢姓為武氏、吳氏、烏氏等。在武佳氏族中,有一位著名人物即清鹹豐皇帝的嬪妃雲嬪武佳氏。還在愛新覺羅·奕詝為太子之時,武佳氏就在太子潛邸(私人遊樂的官邸)服侍太子,二人感情很深。到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愛新覺羅·奕詝即位為清鹹豐皇帝後,即封她為雲貴人。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農曆4月19日,清鹹豐皇帝再次下詔晉升武佳氏為雲嬪妃,並在農曆11月7日舉行了隆重的冊封典禮。在武佳氏一族中,有人以先祖母尊號為漢姓者,就稱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苗族、彝族、土家族、傣族、水族、裕固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雲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雲氏,世代相傳至今。

始祖

得姓始祖

祝融、額蘇哩·雲岱、武佳氏。顓頊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孫子,曾經君臨天下78年之久,他的子孫繁衍甚廣,是中國民族最主要的組成份子,其中有一支他的子孫最初是以妘為姓,而雲姓則是再從妘姓所分出,可見得雲姓根本就是顓頊的後代。 雲姓既然出自顓頊之後的妘姓,那么又怎么會跟“火”扯上關係的呢?這隻要翻看《說文》上面有關妘姓的姓源記載,就不難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目了然了。據《說文》說:“妘姓,祝融之後。”“祝融”,人人都知道就是“火”的代詞。雲姓的姓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又擁有這樣一位功在民族的傑出始祖“祝融”,豈不是姓雲的人所最足引以自豪自傲。故云氏後人奉祝融為雲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雲海:宋朝時代一世祖。雲氏宗族緣於隋唐兩朝,無譜可稽,自從宋朝時代,雲海隨祖世居陝西省鞏昌府隴西縣之琅琊郡,為宋初進士,官掌總管,逝世原籍、墳葬廣東省文昌縣紫貝嶺,祖婆苟氏墓葬廣東省瓊山縣豐盈市長流鄉田甲村之後。

雲從龍:元朝時代二世祖。字無心,別號維山,宋末進士,堪稱同朝父子登科,前後輝映,至元朝十六年間,為當朝徵召,先後授予宣武將軍湖廣邕州安撫使,懷遠大將軍,廣東瓊州安撫使,平服諸黎,功勳卓著,晉授昭勇大將軍,至元二十三年,調遷海北廣東道提刑按察使,元二十八年任福建閩肅政廉訪使,二十九年加授中奉大夫廣東宣撫使,元三十八年晉授湖廣安南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出將入相,奉統率大軍南征交址,僅年余殲渠魁,擒叛逆,蠻順從,歸服中原,於元貞二年奉命回朝,奈天不假年,遂於丙申年二月初七日逝世京都,宣命贈正一品,其政績彪炳功在南疆,乃賜葬於廣東省番禺縣之白雲山南端,藉以流芳百世,後代子孫稱為二世祖,因之落籍廣東之順德、文昌縣兩地,自宋迄今,根深蒂固,水遠流長,子孫繁衍,至今二十七代矣。

雲錠、雲鉉、雲監、雲鍇:明朝時期三世祖。元朝末年金祖兄弟四人,因朝廷敗北,分道逃亡。雲鑒、雲鍇,三四兄弟返歸陝西原籍,雲鑒奔走廣東省順德縣八區羅亨村,次弟雲鉉字紫金為元朝欽州萬安知軍,欽授欽廉兩州安察使,率繼曾祖婆苟氏及祖婆雷氏渡海南遷瓊州文昌縣東海角寶芳市定居。雲鉉三世祖生五子現分為長次三四房,當時先祖財富稍裕,且見識超人,乃將部分子孫移遷分居文昌縣屬各地區。繼祖字宗德長房住頭苑市橫山村、田邊村、頭苑下村、及潭市等村。振祖幼年逝世。傳祖字宗亮次房由頭苑移住錦山市、羅豆市、鳳尾市、昌理村、老村、湖淡村、茂山村、大堆等村。嗣祖字宗義三房遷居翁田市眾戶村、抱羅市石盤村、白延市朝奎村、嶺上園村等十八鄉村。(嗣祖祠建在眾戶村)。成祖字宗美四房住寶芳市、翁田市、田尾市、新村、蓮花心、抱色村、西坡山、大後那、二後那、山頭坑、坑尾村、南中村、大江村、曾山道、山內夾、大山道、馬當關、南排村。朝窿祖由新村移居頭苑市、頭苑上下村。成祖(四世)祖祠堂在新村高亮,每年正月十二拜祭。四至十世祖祠堂及祖墓均在新村。明朝時代本族乃屬敗朝之貴族,為恐查究陷害,當代子孫均遵照先祖遺囑,在家耕讀,保存書馨門第歷百餘年,均不參加科舉,直至明朝尾年才有文化府會應試,其中舉人貢生者十餘人,在二世祖墓道石碑林中有詳細記載。

分布

雲氏在中國的大陸與台灣省均未列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十一位門閥。

雲姓起源於妘姓,後來又去“女”為“雲”姓。發展與演變:春秋時有諸侯國□國,又稱鄖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共分出四個姓,“雲”,“鄖”,“芸”和“員”。另一支雲姓起源於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當時,有鮮卑族代北牒雲氏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定居洛陽,後代改姓“雲”姓。有關雲姓的來源,跟人類所賴以結束野蠻生活的火,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據《路史》載:“顓頊後妘姓之分有雲氏。” 至於《姓氏考略》上所指的那位雲姓始祖縉雲氏,據考證則是比祝融更早的黃帝時之人,也是以官為氏。縉雲,是黃帝時的一種官名,黃帝以雲名官,分別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縉雲氏。當時掌管夏令事宜的縉雲氏,究竟是什麼人尚未知其詳,但是他的後代卻紛紛以縉雲兩個字為自己家族的姓氏,傳到後來,再省略為一個雲字,使得中國在5000年來,一直都有這個姓氏。雲姓後來遷往琅琊郡,並逐步發展成為當地望族。據《姓氏考略》記載:“縉雲氏之後,望出琅琊(秦始皇置郡。相當於今天山東省東南部諳城、臨沂、膠南一帶),河南(漢高帝時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名人

雲定興

隋朝人,官至大將軍。因縱勇為非,坐罪奪官,與妻子俱沒為官奴。煬帝嗣位,聞定興具有巧思,召至東京,襄辦營造。定興見宇文述得寵,曲意諛媚,特購集珍珠,絡成寶帳,奉獻與述。述喜出望外,兄事定興,薦使督造兵器,且與語道:“兄所作器仗,悉合上意。惟始終不得好官,無非為長寧兄弟,尚未處死哩。”定興憤然道:“此等俱無用物,何不勸上一體就誅。”忍哉定興!

雲景龍

字良遇。宋朝時許州(今河南省許昌)人。乾道中知慈州、蒞政嚴明,幽枉必達。興學勸農,謹身節用。強梗肅然,而又不為權勢所屈。人心順服,社會安定。後去官,祖餞者為之流淚。

雲海

宋末元初人,世居陝西省鞏昌府(從龍公墓碑上是平昌府)隴昌縣王琅琊郡(隴西縣今屬甘肅省)宋末進士,任陝西路總管(相當於專區長官),撫綏有方,兵民悅服。宋亡,不仕。為雲氏徙粵(今廣東省)瓊(今海南省)一世祖。

雲肇基

字從龍,號維山,雲海之子。宋末進士,於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為當朝征台,授予宣武將軍(正三品),湖廣邕州安撫使,至元十七年,(1280年)奉旨任瓊州安撫使,入瓊撫黎。從龍公與母苟氏來瓊,後代子孫稱為(粵、瓊)雲氏二世祖。

雲於熙

字時純,清代文昌(今海南省文昌市)人。少質魯,苦學。不喜舉業,面海築一房屋,稱:“觀瀾齋”,在齋中讀書吟詩,經常有人到那裡向他請教。他“讀書必求實踐,檢束身心常恐不及,設功過格逐教自警,又以‘戒欺求慊、存心養性’”。八字書紳為銘,家赤貧,岳父贈以奩田,他焚券卻之。所著有《心性圖》。

雲志達

號石田,瓊山(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人,由撥貢充教習,中乾隆壬午(1762年)副榜,任廣寧教諭,調欽州學正,升潮洲府教授。“居官持正不阿,士有屈抑者為伸理,其或不軌於正亦加痛懲,不少假借。”人以此畏而愛之。

雲崇維

字道樞,號定岸。清代水北都一圖人。雖家庭窮苦能泰然處之。俗多淫祀,歲時迎福耗財,他和諸弟把神象焚掉,破除迷信,此後邪氣漸息。他樂於辦公益事,也替鄉里排解糾紛,當道要薦舉他為“孝廉方正”,他不肯接受。著有《除邪篇》、《儀禮雜著》等書,82歲去世。

雲振飛

廣東省文昌(今海南省文昌市)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加入中國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年)夏畢業,入廣東新軍,充見習官,旋升隊官。次年由粵督選送保定陸軍馬醫學堂,暗結同學密組京津同盟分會,被推為副會長兼任民軍總書記官。武昌起義後,乃奔走京津保定間,並聯絡駐榆關統兵藍天蔚,謀推翻清廷,事瀉,走天津;復組實進會,以為活動機關。並組織敢死隊,率眾百餘人,進攻三家店,焚毀清兵軍火裝庫。民國元年(1912年)赴灤州,運動軍隊密謀起義,為清吏偵悉,卒遭逮捕殺害。年24歲。

雲崇對

字策臣,廣東省文昌(今海南省文昌市)人。清末旅泰企業家和傑出僑領。泰國“雲氏家族”第一代。清誥授奉政大夫、候選同知。雲崇對青年時代到泰國謀生,後與當地泰女娘坎通婚,共生育過七男三女。“雲氏家族”第二、第三代先後出了三個部長,被人們譽為“部長家族”。第二代的雲茂修、雲茂倫、雲茂保和雲茂傑被人們譽為“一門四傑”,對泰國政治、經濟、外交、華僑社團作出了巨大貢獻。

雲茂修

(泰名:哥松·雲達軍):字竹亭,是著名的企業家、旅泰傑出愛國僑領。十九歲時,父親逝世,後由他繼承父業,並大展宏圖。富甲一方,聞名泰華,一躍成為海南人數一數二的大企業家。雲茂修早年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孫中山曾寫過一封信高度讚揚他愛國愛鄉,為辛亥革命所做的貢獻。

雲茂保

(泰名:天良·雲達軍):是泰國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1932年6月,泰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當選為首屆外交部長,年僅36歲。泰國總理沙立元帥曾聘任他為國務院秘書長、國務院顧問團主席等職。在此前後,他曾兩度出任內閣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

雲茂倫

(泰名:立琦·雲達軍):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帝制,毅然投筆從戌,加入中國同盟會。後在泰國鐵道部任要職,受封為“鑾叻帕坡塔”(子爵)。他還深通佛理,晚年削髮為僧,研究佛學,直至壽終。

雲茂傑

(泰名:天福·雲達軍):留學英國,學成後在泰國外交部任職,曾任外交部常務次長,並受封為“鑾西提沙炎乾”(子爵)。1946年3月6日,他作為泰國政府特使、泰國訪華團團長,率團訪問中國,並在國民政府陪都重慶與蔣介石會過面。

雲逢松

(泰名乃頌邁·雲達軍):雲茂修三子,是“雲氏家族”第三代中的代表人物,泰國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銀行家。1972年,雲逢松首次出任泰國他儂內閣財政部副部長。1974年,出任訕耶內閣財政部長。1977年後,又繼續出任江薩總理和炳·廷素拉暖總理的財政部長。雲逢松時刻銘記慈父的叮嚀,先後三次率領泰國雲氏宗親回穗返瓊省親與掃墓。

郡望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琅琊國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千餘年。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堂號

琅琊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祠聯

四言

源自妘氏;

望出琅琊。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典出雲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二、郡望堂號》介紹)。

系承縉雲;

望出琅琊。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許州世澤;

良吏家聲。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宋·雲景龍,許州(今河南省許昌)人,知慧州,興學勸農,謹身節用,去官時,餞行者為之涕流。

慧州治政;

少府制杖。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雲景龍。下聯典出隋雲定興,善制兵杖,擢少府丞。

裴航遇艷;

羅隱贈詩。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裴航過藍橋驛,與持漿女雲英升仙而去。下聯典出唐·歌妓雲英,羅隱嘗贈詩云:“鍾陵一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五言

收師伸大義;

弄笛有新聲。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末葉有陵人云敞,仗義尚仁,官至大司徙掾,其師吳章夜以血塗王莽之門,事發被斬,云敞冒死收師屍,世論其賢,擢官中郎諫大夫。下聯典出唐文宗時教坊副使雲朝霞,善吹笛,新聲變律,深愜上旨,官至司馬。

七言

興學念慈州之政;

制器推少府之良。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代許州人云景龍,字良遇,乾道年間任慈州知州,為政嚴明,興學校,勸農桑,謹身節用,又不為權要所屈。離職時,餞行者為之流淚。下聯典出隋代雲定興,善於制兵器,官至左屯衛大將軍。

良遇蒞政持嚴明;

從龍撫綬有功勳。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代慈州雲景龍,字良遇,許州人。蒞政嚴明,幽枉必達,興學勸農,謹身節用,強梗肅然,不為權要所屈。下聯典出元代進士雲從龍,文昌人。為行省參政,撫綬有功,兵民悅服。

雨後春筍發展快;

雲中皎月走向高。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鶴頂格嵌姓氏,雲姓繁的體字“雲”字的析字聯。

八言及以上

仙窟求漿,裴航遇艷;

鍾陵憶別,羅隱成詩。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長慶年間秀才裴航遇雲英事。裴航在襄漢遇到雲翹樊夫人,贈詩一首,夫人答詩:“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雲英。藍橋便是神仙路,何用崎嶇上玉京?”後來,裴航路過藍橋驛,因口渴向一老婦求漿,老婦喊:“雲英,為客人取漿。”裴航見雲英姿容絕世,便要娶她。老婦說:“昨天有神人給一份藥,須用玉杵搗。要娶雲英,必拿玉杵作聘禮。”裴航求得玉杵臼,又為老婦搗了一百天藥,這才娶了雲英,成仙而去。下聯典出唐代鍾陵妓女雲英,羅隱詩有句:“鍾陵一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燕翼詒謀,光分星島;

虎符秉節,瑞集雲山。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雲氏宗祠聯。

文行兼優,寮宷交疏推薦;

強梗悉靜,旄倪祖道興悲。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學者雲逢吉的事典。宷:讀審。下聯典出宋代慈州知州雲景龍“強梗肅然,不為權要所屈”。

器杖精嚴,冀圖隋而興霸;

英標貞烈,抗封事以全師。

——佚名撰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雲定興。下聯典指雲氏。

家譜

雲氏七修族譜,著者待考,初修於明永樂乙酉年(公元1405年),清光緒甲午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海南省文昌縣雲氏會館。

海南雲氏族譜,(現代)海南雲氏會館編修,2006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公開出版發行。

字輩

江蘇泗陽雲氏字輩:“守先傳後,乃復其昌,緒述前志,紹繼書香,同立宏道,保家安邦,恆懷忠義,世澤延長”。

江蘇徐州雲氏字輩:“守鮮傳後……”

廣東順德雲氏字輩:“水從金祖漢子山雨日呈人名騰朝士志在於崇茂逢昌大惟天永同泰運方啟道學斯顯瑞兆文明英才盛集篤慶濟美榮家光國”。

陝西安康旬陽、湖北鄖陽雲氏字輩:“啟興國正法堂”。

吉林長春、吉林雲氏一支字輩:“來子文思兆,德維慶憲祥,連奎興立泰,永世尚榮昌”。

新加坡、泰國曼谷雲氏字輩:“齊春榮家……”。

安徽宿州碭山雲氏字輩:“龍士俠冉仙,景峯尚山玉,世朝敬立泰,清永禮自安……”。

湖北隨州:萬世啟昌道德家邦......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雲氏字輩:“萬思春廷章,桂仕啟家邦,文明有道增,治國慶洪陛~~~~(未完待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