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雪片糕是揚式糕點中的冬令產品。至今已有200年歷史。
原料配方
炒熟糯米粉25千克花生油1千克綿白糖25千克特製粉1千克
工藝流程

配料→濕糖→模製→汽蒸→切片成型→包裝
製作方法
1.濕糖:在制糕前一天將糖用水溶化再加油拌勻,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再拌和一次,放在缸內待用。俗稱印糖。
2.模製:把米粉和濕糖按7∶8比例稱出,放入擦糕機內擦制約1分鐘拌透取出,過鋼絲篩。從堆中部取出部分糕粉留作面料。把糕粉裝入模內,上面加上面料,用一齒形鐵片劃勻糕面,再用模方壓實,最後用帶把的光滑銅板按平。
3.汽蒸:把糕模放入長方形蒸鍋內汽蒸8分鐘左右(蒸汽量不可過大,否則影響糕的色澤),待糕體四周與模微微離開,出現白邊,即可將糕倒出放在木板上,待蒸下一鍋時將木板擱在糕模上回籠蒸一次,稱為回汽。把回汽後的糕分切成3塊長方條形糕體,並在糕面上用特製粉劇一次糕面,然後面對面疊起放入木箱內,蓋上芷布,靜置24小時切片。
4.切片成型:將糕條排列在切糕機上,切片成型(也可用人工切片),每條糕應達到150片以上,不可過厚。
質量標準

形態:表面光潔,四面平整,無大小頭,糕片均勻。
色澤:白色。
組織:結構嚴密,糕粉細膩,無雜質。
口味:香甜味正,細膩易化。具有質地細膩柔軟、伸縮性強,搓成細卷而不斷,陰天不潮,晴天不燥,點火能燃,色澤潔白,鮮甜可口,方便攜帶等特點
典故
喪事尚白,家屬親戚“戴孝”(白衣、白帽、白鞋、白束腰)哀悼,根據親疏遠近關係而有差別。者子媳兒稱為“孝子”、“孝媳”、“孝”,要披麻重孝(白衣、白帽、白鞋加披麻葛),長孫也服重孝。婿稱“半子”,全身穿白。子媳兒是平頭白束腰,其餘親屬都是尖頭白束腰。通常都在三朝出殯(俗稱“出喪”、“出材”、“出棺材”)。出殯時,鳴炮開喪,家屬親友一一向遺像和靈柩行跪拜禮,與者告別。家屬隨靈樞哭泣而行,孝子、孝媳、孝手執哭喪棒(又稱哭竹棒),低頭彎腰,由旁攙扶,親友送喪。有錢家或有身份、有地位家,出殯有儀仗(俗稼“道子”),用軍樂隊、洋叭隊吹吹打打。靈柩用材罩,時期男柩有飾龍頭龍尾,柩有飾龍頭風尾的。並在出殯前開弔,出殯中途停柩“路祭”。這樣大講排場,俗稱“大出棺材”。靈柩至墓地,入覆土,墓稱“金井”,以取吉利。有錢家墓用磚砌,其後於墓地植松柏,豎樓,立碑石。出殯返回時稱“回喪”。在近家門處或三岔路口架個火堆,凡送喪者都要用腳從火堆上一豁而過;回到家門口,都要吃糖茶、糖糕(雪片糕),以示甜潤(順)高興。喪家於出殯前後設席招待親友、幫忙和村莊(或街巷),上,稱“上山飯”和“下山飯”(回喪飯),俗稱“吃硬飯”,豆腐乾百葉是必吃的素菜,俗說“吃老百葉”。當天晚上,還要請幫忙和村莊(或街巷)上吃一頓較豐盛的夜飯,名義上是慰勞幫忙,稱為“請抬重”。親友上門弔喪積喪禮畢回去時,孝媳孝都要啼哭,表示迎送。出嫁孝,當天不住娘家,回去時要哭一段路,俗說“孝順兒哀行路”。如因路遠而不能回去,亦須象徵的哭著走一段路,仍返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