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的滋味

《雪梨的滋味》是當代作家林清玄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雪梨的滋味

不知道為什麼,所有的水果里,我最喜歡的是梨;梨不管在什麼時間,總是給我一種淒清的感覺。我住處附近的通化街,有一條賣水果的街,走過去,在水銀燈下,梨總是潔白的從攤位中跳脫出來,好像不是屬於攤子裡的水果。

總是記得我第一次吃水梨的情況。

在鄉下長大的孩子,水果四季不缺,可是像水梨和蘋果卻無緣會面,只在夢裡出現。我第一次吃水梨是在一位親戚家裡,親戚剛從外國回來,帶回一箱名貴的水梨,一再強調它是多么不易的橫越千山萬水來到。我抱著水梨就坐在客廳的角落吃了起來,因為覺得是那么珍貴的水果,就一口口細細地咀嚼著,構想到吃不到一半,水梨就變黃了,我站起來,告訴親戚:“這水梨壞了。”

“怎么會呢?”親戚的孩子驚奇著。

“你看,它全變黃了。”我說。

親戚雖一再強調,梨削了一定要一口氣吃完,否則就會變黃的,但是不管他說什麼,我總不肯再吃,雖然水梨的滋味是那么鮮美,我的倔強把大人都弄得很尷尬,最後親戚笑著說:“這孩子還是第一次吃梨呢!”

後來我才知道,梨的變黃是因為氧化作用,私心裡對大人們感到歉意,卻也來不及補救了。從此我一看到梨,就想起童年吃梨時令人臉紅的往事,也從此特別的喜歡吃梨,好像在為著補償什麼。

在我的家鄉,有一個舊俗,就是梨不能分切來吃,因為把梨切開,在鄉人的觀念里認為這樣是要“分離”的象徵。我們家有五個孩子,常常望著一兩個梨興嘆,兄弟們讓來讓去,那梨最後總是到了我的手裡,媽媽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身體弱,又特別愛吃水梨。

直到家裡的經濟好轉,台灣也自己出產水梨,那時我在外地求學,每到秋天,我開學要到學校去,媽媽一定會在我的行囊里悄悄塞幾個水梨,讓我在客運車上吃。我雖能體會到媽媽的愛,卻不能深知梨的意義。“直到我踏入社會,回家的日子經常匆匆,有時候夜半返家,清晨就要歸城,媽媽也會分外起早,到市場買兩個水梨,塞在我的口袋裡,我坐在疾行的火車上,就把水梨反覆的摩挲著,捨不得吃,才知道一個小小的水梨,竟是代表了媽媽多少的愛意和思念,這些情緒在吃水梨時,就像梨汁一樣,滿溢了出來。

有一年暑假,我為了愛吃梨,跑到梨山去打工,梨山的早晨是清冷的,水梨被一夜的露氣冰鎮,吃一口,就涼到心底。由於農場主人讓我們免費吃梨,和我一起打工的伙們,沒幾天就吃怕了,偏就是我百吃不厭,每天都是吃飽了水梨,才去上工。那一年暑假,是我學生時代最快樂的暑假,梨有時候不只象徵分離,它也可以充滿溫暖。

記得爸爸說過一個故事,他們生在日本人盤據的時代,他讀國小的時候,日本老師常拿出煙臺的蘋果和天津的雪梨給他們看,說哪一天打倒中國,他們就可以在山東吃大蘋果,在天津吃天下第一的雪梨。爸爸對梨的記憶因此有一些傷感,他每吃梨就對我們說一次這個故事,梨在這時很不單純,它有國愁家恨的滋味。日本人為了吃上好的蘋果和梨,競用武士刀屠殺了數千萬中國同胞。

有一次,我和妻子到香港,正是天津雪梨盛產的季節,有很多梨銷到香港,香港賣水果的攤子部供應“雪梨汁”,一杯五元港幣,在我寄住的旅館樓下正好有一家賣雪梨汁的水果店,我們每天出門前,就站在人車喧鬧的尖沙嘴街邊喝雪梨汁;雪梨汁的顏色是透明的,溫涼如玉,清香不絕如縷,到現在我還無法用文字形容那樣的滋味;因為在那透明的汁液里,我們總喝到了似斷還未斷的鄉愁。

天下聞名的天津雪梨,表皮有點青綠,個頭很大,用刀子一削,就露出晶瑩如白雪的肉來,梨汁便即刻隨刀鋒起落滴到地上。我想,這樣潔白的梨,如果染了血,一定會顯得格外殷紅,我對妻子說起爸爸國小時代的故事,妻子說:“那些梨樹下不知道濺了多少無辜的血呢!”

可惜的只是,那些血早已埋在土裡,並沒有染在梨上,以至於後世的子孫,有許多已經對那些梨樹下橫飛的血肉失去了記憶。可嘆的是,日本人恐怕還念念不忘天津雪梨的美味吧!

水梨,現在是一種普通的水果,滿街都在叫賣,我每回吃梨,就有種種滋味浮上心頭;最強烈的滋味是日本人給的,他們曾在梨樹下殺過我們的同胞,到現在還對著梨樹喧嚷,滿街過往的路客,誰想到吃梨有時還會讓人傷感呢?

作者簡介

林清玄(1953—),筆名秦情、林漓、大悲等。中國台灣高雄人。畢業於中國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中國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連續十年被評為中國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散文集有《打開心內的門窗》《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走向光明的所在》《白雪少年》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