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忽起從戎之興戲作四首

《雪中忽起從戎之興戲作四首》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組詩第一首寫雪中行軍的艱苦生活。第二首想像渡河攻城的戰鬥情景。第三首是寫大軍出征的威武場面。第四首寫想像中消滅金國的勝利結局。這四首詩雖然都可獨立成章,但前後貫串,組成了一個整體。這四首詩氣勢壯闊,筆力勁健,充滿著一股積極樂觀的情調,創造出一個雄奇豪邁的意境。

作品原文

雪中忽起從戎之興戲作四首

其一

狐裘臥載錦駝車 ,酒醒冰髭結亂珠 。

三尺馬鞭裝白玉 ,雪中畫字草軍書。

其二

鐵馬渡河風破肉 ,雲梯攻壘雪平壕 。

獸奔鳥散何勞逐,直斬單于釁寶刀 。

其三

十萬貔貅出羽林 ,橫空殺氣結層陰。

桑乾沙土初飛雪 ,未到幽州一丈深 。

其四

群胡束手仗天亡 ,棄甲縱橫滿戰場。

雪上急追奔馬跡 ,官軍夜半入遼陽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狐裘:狐皮衣。錦駝車:披錦縵的華麗駝車。

髭(zī):唇上的鬍鬚。亂珠:酒滴結成的冰粒。

白玉:指雪。

風破肉:寒風刺骨,像刀割一樣痛。

雲梯:古時戰爭器械。

單于: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代指金兵首領。釁:古時凡新器物製成,常殺牲畜祭祀,把血塗在器物上。又稱“血祭”。

貔貅(pí xiū):古代傳說中的猛獸名,常用以指勇猛的軍士。羽林:漢、唐皇帝的禁衛軍。

桑乾:古縣名,在今河北省蔚縣東北。

幽州:古州名,約在今河北省等地。

群胡,指金人。束手:束手無策。仗:憑藉、依靠。仗天亡:典出《史記》所載項羽“此天亡我”之語。是說金人進行的是不義之戰,連老天也要滅亡他們。《史記·項羽本紀》記項羽被劉邦圍在垓下,臨死前說:“這是天意要我身亡,不是我打仗有什麼過錯。”

奔馬跡:指逃敵。

遼陽:府名,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遼、金均置東京於此地。

1.

狐裘:狐皮衣。錦駝車:披錦縵的華麗駝車。

2.

髭(zī):唇上的鬍鬚。亂珠:酒滴結成的冰粒。

3.

白玉:指雪。

4.

風破肉:寒風刺骨,像刀割一樣痛。

5.

雲梯:古時戰爭器械。

6.

單于: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代指金兵首領。釁:古時凡新器物製成,常殺牲畜祭祀,把血塗在器物上。又稱“血祭”。

7.

貔貅(pí xiū):古代傳說中的猛獸名,常用以指勇猛的軍士。羽林:漢、唐皇帝的禁衛軍。

8.

桑乾:古縣名,在今河北省蔚縣東北。

9.

幽州:古州名,約在今河北省等地。

10.

群胡,指金人。束手:束手無策。仗:憑藉、依靠。仗天亡:典出《史記》所載項羽“此天亡我”之語。是說金人進行的是不義之戰,連老天也要滅亡他們。《史記·項羽本紀》記項羽被劉邦圍在垓下,臨死前說:“這是天意要我身亡,不是我打仗有什麼過錯。”

11.

奔馬跡:指逃敵。

12.

遼陽:府名,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遼、金均置東京於此地。

白話譯文

其一

裹著皮衣,躺臥在錦幔駝車心情寬舒,痛飲美酒,酒醒後沾須酒漬結成冰珠。

抽起三尺積雪馬鞭當巨筆,雪地作紙,奮筆狂劃草軍書!

其二

騎兵精悍賓士過大河,刺骨寒風正怒號,雲梯插天直指向敵堡,漫天驟雪滿戰壕。

獸奔鳥散的逃敵不消我們費力去追擊,還是直取單于頭,血祭我寶刀!

其三

十萬猛將烈士虎氣生生出於羽林,殺敵豪氣沖九天,凝成層層陰雲。

呵,在桑乾看到紛紛揚揚飄落沙土的初雪,還沒行軍到幽州已下了一丈多深!

其四

金國無法挽救覆滅的命運,連上天也要讓它滅亡,沒見他們戰場上橫七豎八拋下盔甲逃命?

我們踏著大雪追趕落荒的逃敵,大軍夜半時分已在遼陽城降臨!

創作背景

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六十二歲的陸游赴嚴州上任。臨行前陛辭時,皇帝對他說:“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見《宋史·陸游傳》)然而,詩人並沒有一味地流連于山明水秀之中。他身在江南,魂戀塞北。一日,大雪瀰漫,他不由萌發出投筆從戎、殺敵報國的豪興,於是創作了這四首七言絕句。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首寫雪中行軍的艱苦生活。在這冰天雪地,儘管穿著狐裘,臥於錦駝車中,因酣飲而沉醉,但一覺醒來,只見須上結著一串串如珠的冰塊,三尺馬鞭上也裹滿了雪(所以說“裝白玉”。)但是,詩人倚馬而立,揚眉舒腕,盾上草軍書。好一派豪壯氣概。

第二首想像渡河攻城的戰鬥情景。此首的意思是,大雪之夜,鐵馬渡河,雲梯攻壘,勢如破竹,敵軍士兵望風披靡,如鳥獸散,何勞追逐,還是直斬單于,祭我寶刀吧!

第三首是寫大軍出征的威武場面。前一首描繪攻戰場面。詩情激烈動盪。這一首寫大軍出師,所以詩情是威武雄壯,並有暇整氣象,頗有高適《燕歌行》的風格。

最後一首寫想像中消滅金國的勝利結局。仗天亡,典出《史記》所載項羽“此天亡我”之語。陸游在這裡的意思是說天亡金國,宋軍大獲全勝,追奔逐北,夜半入遼陽,終於一戰功成,天下一統。遼陽,府名,治所在今遼寧遼陽,遼、金均曾置東京於此。

這四首詩雖然都可獨立成章,但前後貫串,組成了一個整體。從內容上講,它們基本上一致;從情節上講,它們也互相聯繫。第一首寫行軍,第二首寫一次戰鬥,第三首寫更大的出征,第四首寫最後勝利。環環相扣,步步向前,直到興盡而止。雖然這些場面都是詩人一時興之所至的想像之辭,但是,如果結合陸游的生平,結合他的其他許多作品來看,可知這四首詩絕非“戲作”,而是集中反映了他的平生壯志,既是詩人的回憶,又是詩人的理想。這些事對於詩人來說,是太熟悉了,太嚮往了,腦中時時會泛起。值此大雪之夜,詩思忽然湧出,於是提筆狂書,作成了這四首“戲作”。

名家點評

武漢大學教授劉禹昌、徐少舟《陸游詩文鑑賞辭典》:“這四首詩氣勢壯闊,筆力勁健,充滿著一股積極樂觀的情調,創造出一個雄奇豪邁的意境,直追盛唐高適、岑參諸人的邊塞之作,亦不愧“小太白”之稱。”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年),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宋高宗年號,1131~1162年)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工詩、詞、文,長於史學。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其詩今存九千餘首,清新圓潤,格力恢宏,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渭南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